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令人嫌恶的丑衬托。 《道德经》被看做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除了形而上学的“道”的概念的构建,也得益于贯通全书的朴素辩证法思
原标题:【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令人嫌恶的丑衬托。《道德经》被看做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除了形而上学的“道”的概念的构建,也得益于贯通全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是第一个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事物矛盾属性的中国哲学家。老子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事物永恒的、普遍的规则。美与丑、善与恶是矛盾的统一体,恶的出现,彰显了美的存在,不善的出现,彰显了善的存在。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有和无能够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生成,长和短在比较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调和,前和后相互接随。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的根本属性。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世人莫不欲追求有、易、长、高、音、前,而忽略了矛盾转化的规律,往往徒劳无功。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顺应自然规律向正面转化,才是正确的做法。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言传身教。“圣人”是指通晓大道、返朴归真的人,在书中往往是和王侯相伴出现的,而《道德经》是宇宙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相的统一,故从治国的角度而言,圣人是完美的统治者。所以,《道德经》也被称为帝王之书。“无为”是《道德经》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错误的。根据老子辩证法的观点,无为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属性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终极目标。从提升个人修为的角度来说,“无为”是致虚守静、神游太虚、物我两忘,在修炼本心的过程中达到凝聚真朴、强健自身的目的。以朴治身则能与天地相通,百邪不侵。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无为”是要求统治者虚己谦下,率性虚淡,无私忘我,顺应自然,创造至道之世,使民众复朴守常,率性虚淡,无生智巧。“不言之教”对应的是有言之教,道是不可言说、不可描摹的,最高级的教育也不应当是对某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机械的表面说教,而应该引导人们通过宇宙万事万物的生发衰亡去追寻大道踪迹、求证大道、体悟大道。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予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也就无所谓失去。王弼作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天道是支撑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万物演化,枯荣消长,天道认为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从不以言辞干涉,也不自恃有功,居功自傲。正是因为天道功成不居,万物和天道之间才能紧密联结,一切才会永恒地流传下去。本章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对立转化规律,中心论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书的的灵魂。纵观人类历史,会发现这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反复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圣人治国化民,亦当如是,把握世界的本质属性,不为而为,无私而成其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vpe0r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