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统外滩美术馆【绝对艺术】松美术馆首个雕塑展体觉与色醒的“感同身受”

▽ 2018年8月23日,带有探讨和思索视角的中国当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在松美术馆一周年之际亮相。 《感同身受》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松美术馆联动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为中央美院副教授刘礼宾,共同呈现了老
原标题:【绝对艺术】松美术馆首个雕塑展体觉与色醒的“感同身受”▽2018年8月23日,带有探讨和思索视角的中国当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在松美术馆一周年之际亮相。《感同身受》展览海报此次展览松美术馆联动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为中央美院副教授刘礼宾,共同呈现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的40余件雕塑作品。本次展览艺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的感性本体价值,是当代艺术从创作到传播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方面,《感同身受》这个展览提出了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展览开幕现场开幕式现场,艺术家田世信致辞根据八位在展艺术家作品特点,策展人将展览分成了两个单元,即“体觉”与“色醒”。在策展人看来,“感同身受”是一个表达感激之情的词汇,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同性的角度展开。如果我们将“感同身受”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策展人刘礼宾进行专场导览艺术家展望进行专场导览做此“丰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体觉);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色醒)。同时,通过对这两点的强调以期望唤醒作品的和观众的共鸣关系,这个“共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愉悦,而是作品对观众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调动,使其“感同身受”。体觉每个身体都有获得新生的契机,或来自内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种锻炼手法的塑造和唤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样具有此类特征。作品无论具象或者抽象,这些“身体”借助他们,破掉了以往“风格”所赋予的外皮和类型,蜕变为新的真实。同时,赋予我们新的认知和感受。田世信《老子——刚柔之道》雕塑家田世信,对具象雕塑多年的浸润和坚守,是他对雕塑材质的把握和处理方面达到了尽精微的程度。艺术家展望、姜杰、隋建国、梁硕、耿雪这五位艺术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的教师,他(她)们在多年学习、教学、创作过程中,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触摸关系。隋建国《肉身成道》(视频截图)隋建国对所受教育带来的视觉习惯的进行排斥,以“盲人”的状态激活身体在场,而这个身体聚集着他过往六十多年的“记忆”,这里面既有规训,又有专业教育的印记,还有各种经历的留存。遮蔽视觉状态下的释放,让这些雕塑泥转印了他身体运动下的每一次细微动作。隋建国《双子座》汉白玉、黑花岗54×61×45cm2009此次展出的《双子座》作品,是他在拳击雕塑泥状态下所获的印记。拳击手套的使用,使他根本无法像以往一样用手进行传统意义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为了展现身体所不习惯展现的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地对雕塑泥的处理方式,也唤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种“物性”。展望《第86尊圣像》展望作为春秋时期儒学先驱柳下惠第八十六代传人,承担了为山东老家和故里重塑“圣像”的义务。于是从2008年5月22日开始,公开用二十多天的时间砸毁了85尊泥塑圣像,每砸毁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直到第86尊圣像被供上。他希望把这个仅存的《第86尊圣像》连同85尊圣像的残骸一起放置于新的“和圣祠”(博物馆),使当地的族人在参拜的时候不仅看到祖先的圣像,还可以看到和回想这“破与立”的不断重复的历史。梁硕《什么东西-#4》梁硕之所以一毕业便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对雕塑技法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东西》系列作品可以视为他对“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动雕塑泥所形成的负空间被赋予实体,“非形”的过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征彰显的过程。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截图)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过程进行了记录。耿雪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一方面体会米开朗基罗所写的情诗,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体进行对话。王伟《行》王伟手下的人物肖像则和日常感知紧密相连。他对作品体量的控制和细腻处理在当下的雕塑界并不多见。作品《行》的原型来源于艺术家王伟的一次写生创作,而后回到工作室进一步加工和再创造而成。王伟特意改变了写生原型中成年男裸体的形象,以少年未完全成熟的身体,运用古典的艺术雕塑手法创造出这件平衡而克制的大体量雕塑,整件作品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沉静之美。色醒图像时代以后,雕塑的着色成为一种现象,或成为提示并凸现现实的手法;或成为漫画现实,与历史、虚拟或梦幻未来链接的手段;同时也成为反讽和调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觉醒;惊醒现实。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虚幻本质。艺术家向京向京《行嗔》向京惯用身体作为参照,雕塑作品从体现神性,到表达人性,到反思“非人性”。《行嗔》是向京“S”系列中三件以“蛇”的形态展现主题的作品之一。《行嗔》的主角是一条暴怒的红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齿,充满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愤怒,昂头怒目凝视着观者,不静不止,能量毕现。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状态,在形状之外,“S”如一条路径,向观众展示出向京试图表现的主题——欲望和关系。姜杰《向前进向前进》姜杰以芭蕾舞为母题,阐释了在作品《向前进向前进》的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忆情绪。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对青春的追忆,一种年少时未完成的心愿的如愿。这件作品主要由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1000多双旧舞鞋组成。在巨大的椎体装置中,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而这些破旧的舞鞋恰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姜杰《在》之所以把展览名字定为“感同身受”,并获得展览参与者的一致共鸣。一方面得益于现实、媒体的刺激,让受众的身心都处于一种不停被“激活”的状态,不管这种“激活”是不停打破你的底线,让你死去活来,充满焦灼和失落,这是充满不可预知性的当下中国人的一种现实处境;还是将自我与更多的熟悉,或者素不相识的的人的链接,使其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命运的共同点,明白宿命的不可违逆。松美术馆美景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艺术家超前的直觉感受力和优秀的艺术表达力。见微知著,“体觉”或者“色醒”的艺术家,或者通过感知自己饱经风霜的身体,或者通过蕴含着完整世界所有信息的表面,告知你一个现在的世界,或者他们所预见到的世界。或许他们无意做一个预言者,但是他们感觉到了他们展现出的“当下”。这个“当下”集聚了过去,明确于当下,指向了未来。“现实性”本来就是“未来感”。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如担任此次展览统筹的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所说: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在“松”举办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和各式各样的活动与观众建立密切联系,让观众在享受作品与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从开馆之初王中军先生就曾说过,希望在“松”做一个雕塑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雕塑、了解当代艺术。因此无论是学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带给观众一场“感同身受”的艺术探索。松美术馆美景此次展览对“松”来讲只是一个开篇,未来针对雕塑、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松”还将继续探索。明年三月与龙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大型巡展——“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又将是一场松林间雕塑与现代艺术的盛宴。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松美术馆室内外净白而富有禅意的空间相结合,打造出一场独有的自然与雕塑的对话,让观众置身整个氛围之中,观看并体会中国当代雕塑所呈现出的魅力。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1月25日。编辑:《绝对艺术》FIONA执行主编ExecutiveEditor-in-Chief:郭映娜GuoYingna编辑Editor:朱立彩ZhuLicai编辑Editor:桑依侨SangYiqiao联系我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Q6mR83g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