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溶洞的感想别有洞天!喀斯特溶洞是怎么形成的?

撰文/张远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洞穴,是一处满是神秘的所在。不知是自然造物天生赋予了它们无穷的魔力,还是人类向来喜欢探寻,总之,洞穴一直牢牢吸引着人类好奇的目光。今天我们一起探秘神奇的喀斯特
原标题:别有洞天!喀斯特溶洞是怎么形成的?撰文/张远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洞穴,是一处满是神秘的所在。不知是自然造物天生赋予了它们无穷的魔力,还是人类向来喜欢探寻,总之,洞穴一直牢牢吸引着人类好奇的目光。今天我们一起探秘神奇的喀斯特洞穴世界,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洞穴如何形成?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下世界,是可溶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因水的运移、溶蚀、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的。最初,水运移的空间是原始孔隙,非常狭小,水流以层流为主,溶蚀非常缓慢;当孔隙发育成孔洞后,水流稍快,发生紊流作用,溶蚀增强,形成狭小的孔洞网;后来受地质因素影响,发生袭夺,水流选择最佳路径扩大形成洞穴。溶洞可以是短小、单一的地下空间,也可以是大到容得下飞机、复杂到延伸数百千米的地下通道网。它们是地球上最奇特且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溶洞可以自己调节内部气候溶洞是一个环境相对稳定、独立、恒温、潮湿、黑暗、安静的地下世界,没有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的影响,那溶洞怎么调节自己的小气候呢?原来,溶洞的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洞内空气和水流的运动来实现。一般,洞口地带的气温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其日变化与年变化与当地地表气温相近;进入洞内越深,气温波动越小,直至不受外界影响,基本稳定在当地多年平均气温上下。在大部分洞穴中都能觉察到空气的流动,有的在夏季向洞外吹凉风,有的在冬季向洞外喷热气,有的洞穴内空气周期性地吸进和吹出,形成呼吸洞。洞口越多,与外界空气的交换就越频繁,其气候波动幅度就越大。如果洞穴所在地年温差和日温差大,就会因洞内外温差较大而产生空气流动,如夏季或午间空气多往洞外流动,而冬季或夜间空气则多往洞内流动。溶洞的年龄有多大?洞穴形成后,至今究竟有多少年了呢?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地貌分析来获知。比如高纬度地区的洞穴,由于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大面积冰川剥蚀,古老的溶洞恐怕早就被夷平了;低纬度地区的洞穴,虽然没有冰川的影响,一些老洞得以保存,但即使是那些大型的洞道,也不过数百万年的历史。而上千万年历史的洞穴可能埋藏于地下深处,即使有洞穴空间,也被后期的沉积物所充填。我们可以依靠这些充填沉积物,通过古地貌分析,利用古地磁、碳-14、热释光、光释光、裂变径迹法、宇生核素测年等方法,对溶洞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进行测定。最近,科研人员采集了重庆金佛洞古地下河沉积物中的石英,利用宇生核素地质年代测定法,测定该洞穴年龄下限为570万年,是目前中国有基础数据的最古老洞穴,改变了中国对溶洞形成于第四纪的普遍看法。此外,结合各种古环境变化信息,通过确定洞穴年龄,还可以建立区域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系列。全球喀斯特洞穴众多,每年还不断有新的溶洞被发现。世界上最长的溶洞是美国的犸猛洞,长度为651784米。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型溶洞大部分位于美洲,其中美国有5个,墨西哥有2个。中国最长溶洞为贵州的双河溶洞,长度为200427米,排名世界第十。溶洞以千姿百态的景观和幽静深远的环境,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开放的游览溶洞超过1600个,其中中国有800多个。许多溶洞还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的犸猛洞、中国的芙蓉洞等。游览溶洞,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1wRo2J2de.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