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在非洲吃龙虾在非洲当“地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环行星球 讲述者-大海 / 音频制作-大绿 制图 - 孙绿 / 编辑-橙子&大绿 “有一天我问他儿子想不想去中国看看, 他说, 中国在哪?” ⊙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西非利比里亚工作过的大海,今天他要讲讲农
原标题:在非洲当“地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环行星球讲述者-大海/音频制作-大绿制图-孙绿/编辑-橙子&大绿“有一天我问他儿子想不想去中国看看,他说,中国在哪?”⊙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西非利比里亚工作过的大海,今天他要讲讲农场主老黄和他的本地人老婆~点击音频收点击音频收听本期节目听本期节目点击音频收听本期节目—以下为文字版本,配合音频食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利比里亚前后经历两场血腥内战。内战平息后不久,又遭遇肆行于西非的疫情——埃博拉。由于连年内战与疫情的破坏,其基础设施崩溃,腐败猖獗,政治经济大受影响。时至今日,这个高贫困率高失业率的国家仍严重依赖国外的大量援助。本期的讲述者大海由于工作的缘故在利比里亚待了好些日子。他的一位朋友,在中国为利比里亚提供援助之初就来到这里。从最初的援助到娶妻生子,他再没有离开。到非洲的第一天,就注意到这个小混血,五六岁的样子,长着完全中国人的脸型,头发比本地人的软而长,却有中国人没有的卷曲,皮肤是棕黑色,比本地人还是稍微白一点。他非常调皮,整天手脚闲不下来,一口非洲英语,可是除了“爸爸”,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由于我会说英语,与他很快便熟悉了。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公司在利比里亚农场的负责人老黄的儿子。老黄到非洲好多年了,他原本是国内中部地区一个基层农技站的干部,利比里亚内战结束后,中国为之提供农业援助,于是把他调了过来。利比里亚在内战以后粮食多依靠各国援助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的援助项目里包括了在当地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培训和交流等农场主老黄也正是援助队伍中的一员图为路旁的利比里亚农民▼⊙老黄与妻子Lily刚认识的那会,Lily还在上中学,之后他供她上完大学,如今孩子都已经五六岁了。他操着一口纯正的非洲英语,不少我们都听不懂,但跟当地人沟通却毫无障碍。而他的英语,原本就是在这里学的。当初跟他一起来的几个人就他不会说英语,怎么学呢,找个女朋友显然是最方便的办法。找女朋友英语学习法了解一下图为社交网络上一位好看的利比里亚小姐姐▼他说刚来的时候白天让同事每天教他10个单词或者短句,下班后约会就把这10个单词用掉,日积月累,他跟当地人沟通也就越来越顺畅。结果谁都没想到,其他人抛弃了他们找的本地人回国了。而他,再也没有离开。⊙确实,利比里亚这地方不是谁都能待得下去的。此前这里的人民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把种子丢下去就等着收了。尽管利比里亚有着大片肥沃的土地,降水也很丰富,但由于缺少农业技术,粮食仍是要依靠进口。我们去买他们的菠萝简直就是在草丛里找才找到菠萝很小不过还是很甜的▼在木薯地劳作的妇女由于木薯和大米是他们的主食因此木薯地亦相当于农田了▼因为受种种现实条件所限利比里亚自身农业发展缓慢而她拥有的大片肥美土地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在当地开设合作农场图为当地人骄傲地带我看她在沼泽地开出的一块玉米地▼我们老板认识老黄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在他老婆娘家MargibiCounty那边租了几十亩地开农场了。开始的时候可不容易,要在丛林和大草原里开荒,连一个像样的住的地方都没有,当地农村住的还是那种原始的茅草棚子,吃的也是当地的木薯糊糊浇上汤,更不用说水深火热,蚊虫肆孽。多年的内战导致许许多多利比里亚人背井离乡逃亡异国战乱好不容易平息而旧时的耕地早已杂草众生且需重新开垦▼当地人现在的住房仍然十分简陋▼⊙只有他能跟当地工人沟通,带他们干活。但即使是他,每个月也都会发一次疟疾。所以用老板的话说,要是没有他在这里,这农场根本开不起来。第一次去农场的时候,农场还在建设中,我们过去帮忙。途中车程大概是一个多小时。沿着国道开半个多小时后,在一个橡胶林处拐上土路,路边是原始村庄,穿过灌木丛开到大草原,就到了。一路看到的就是以前书上或者电视上看到的非洲了。非洲大草原▼那时候还只有一个临时搭的棚子,旁边是建设中的菜地和猪圈,我们就是来给猪圈搭架以备盖彩钢瓦的。几个小工刷墙的刷墙,做水泥砖的做水泥砖,锯木头的锯木头,我们就帮着拉线订木头。完了就去旁边村子里逛逛。当地的孩童▼“AfricanKungfu”▼我们去的时候是天晴,草原连着蓝天,天上盖着云朵非常漂亮。到中午时分,天上布满了乌云,下午就是瓢泼大雨了,等到4点多仍不见有停的迹象,只好在卡车上盖上一块雨布开回去。原本15分钟的山路也变得无限的漫长,树枝打进雨水不说,路面颠得吓人,路过积水时更是成了两栖战车,雨季来了。再去农场已经是大半年之后了,虽然一直是雨季,农场却是越建越好了,养了猪,种了青菜、黄瓜、萝卜、豆角、甜瓜,西瓜马上也能吃了,深受中国人喜欢,无论是青菜还是猪肉拉到店里卖都是供不应求。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改善了不少。跑去菜地里一看,半年前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养猪场还只有地基,再去已经发展得红红火火了。农场的作物▼远处的草原山坡上种着大片的作饲料的玉米和木薯,木薯才刚刚长出来,但是国内十分耐旱的玉米几乎都要干枯了,青菜甜瓜等虽然天天浇水还是晒得叶边枯黄,而西瓜有些还没成熟就在沙地上烤爆掉了,手一摸沙地上滚烫滚烫,老板在研究给菜搭荫棚。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猪圈里养了一百多头猪,几头老母猪带着小仔猪,昼夜温差大,白天要散热,晚上却要保暖。屋前停着两辆拖拉机,搭着遮阳棚,然而我们在中午在遮阳棚里吹着风还是感觉热浪熏天。一边欣赏着大草原的美景,一边讨论着农场的发展计划。老板得意的说:“当初中国人在这个国家搞农场的可不止我一个,但是一来环境恶劣,二来条件落后,有的租了地两三个月啥都没种出来就回去了,像我们这样这么快就种出这么多菜,养出这么多猪来的屈指可数啊。”当地的景象▼⊙这时候老黄和lily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农场建好之后他们都搬了过去。Lily与两个儿子▼农场里其实住的条件还是很简陋,不过在他村里已经算是豪宅,还有彩电冰箱。她一直是老黄的贤内助,大部分时候脾气很好,带孩子也尽心尽力。她说你要把我们编头发拍下来,回去告诉你的小伙伴非洲女人是这样编辫子的。据说她年轻的时候身材很好的不过我是没见过▼我问她你想不想去中国看看,她说在这当农场主多好啊,去中国人生地不熟的。老黄说你们想回去就赶紧回去吧,别像我一样,时间长了就回不去了,已经是正宗非洲人了。有一天我问他儿子想不想去中国看看,他说,中国在哪?-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4M8A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