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精英汇 | 高质量发展重在提质增效_医疗_建设_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整个卫生健康行业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如何作答?3月6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杰特贝林公益支持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整个卫生健康行业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如何作答?3月6日,由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杰特贝林公益支持的“两会精英汇”,以“锚定新目标,高质量发展重在提质增效”为主题,邀请卫生健康领域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公立医院管理者,共聚一堂,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 于金明:

关键在于勇于担当和改革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公立医院面临的各种发展问题的良药。不管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勇于担当和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就是要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努力将自身能掌控的事情做好。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医院的差异和优势,寻找个性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和路径。

新冠疫情期间,山东省肿瘤医院在做好各项防治工作的前提下,探索创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比如,重新制定了干部任用办法,鼓励政治素质过硬以及临床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良好的年轻医师走上管理岗位,进而激发员工干事创新的活力,带动医院的整体发展。再如,全面普及肿瘤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为住院病人开展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专家、全覆盖、无死角的免费“会议MDT”,极大地提升了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院长 赵家军:

带着需求做好服务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这就需要公立医院带着需求做好服务。

首先,要带着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我们要根据群众的要求,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开设相应专科、提升医疗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制订行业标准,让患者花钱更少、痛苦更小、恢复更快。

其次,要带着需求做科研。做好科研也是大型公立医院的责任。我认为,公立医院的临床人员应该少去开展偏离临床需求的基础研究,而应带着临床的问题和需求去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这才是临床人员开展科研的目的。

最后,要带着需求培养人才。无论管理人才、专科人才、研究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也应带着需求。这个需求,就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只有秉承这个初心,医院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接“地气”,才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刘连新

学科建设是一场马拉松赛跑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业界普遍关心的医疗技术提升和科研平台搭建外,还包括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学科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及医院文化建设。

在学科发展规划中,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很难做到齐头并进、雨露均沾地分配资源。实践证明,不是学科门类齐全就是好的,全能型的医院未必能打造一流的学科。把优势学科做优做强、把特色学科发展壮大,才是医院学科建设的现实目标。

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是百米跨栏,而是一场不能停歇的马拉松赛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让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即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只有学科强了医院才能强。每家医院的学科发展都要立足于本院,立足于周围的医疗资源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因院制宜、因事制宜。可以说,一家医院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医院未必适宜,每一家医院都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科建设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刘云:

“双中心”建设要突出公益性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中心”)建设,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型公立医院“双中心”建设,需要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

公益性体现在大型公立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医疗薄弱地区,通过建分院、托管等形式提升这些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与输入医院互学互鉴,不断提高输入医院的技术、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实践说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医保的支付政策、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的文化兼容、合作协议的时效性等问题,都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关键。尤其是文化兼容,需要输出医院与输入医院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志同道合、求存同异,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共同落实好国家卫生政策,造福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 刘林林:

多措并举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与下沉

当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如何让这些项目落地并开花结果,我认为,首先应发挥医疗联合体和专科联盟的作用,通过搭建各级医院间合作共享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医院可根据自身专科特色,成立或加入专科联盟,因地制宜强化自身专科能力。

与此同时,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充足的财政保障将极大地推进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专科能力的提升。比如,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院区的建设模式就是一项政府“交钥匙”工程,即政府建房子,医院提供设备和医务人员,政府工作带给百姓更多获得感,医院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

加强互联网医院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公立医院通过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将医疗服务不再局限于线下诊疗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在线为患者提供问诊、复诊和慢性咨询的服务,同时也可借助互联网医院,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可实现患者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分级诊疗、专家资源下沉、技术远程指导、远程教学等业务指导和协同,进而将优质资源更好地送到百姓家门口。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向华:

以优势学科建设打造良好口碑

一家医院在群众中的口碑,取决于医院能否为患者看好病。在湖南省内,学科实力强的高水平医院不在少数。医院如何在竞争中得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差异化。

湖南省人民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在以优势学科建设打造良好口碑,进而带动其他专科发展。优势学科建设不仅体现在高精尖技术等医疗技术的提升,还要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患者治好病,并让他们安全出院,才是优势学科建设的目标。

此外,虽然老百姓对医院科研能力的直接体会不深,但科研能力的提升会转化为临床优势。因此,我们要围绕自己的优势学科,培养自己的专家,让有想法的人才去从事科学研究,让科研和临床真正的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韩清华:

学科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魂”

当前,全国新冠疫情已经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已从规模扩张模式转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绩效考核也已成为公立医院的日常工作。在这一背景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尤其要重视精细化管理,比如,病案首页填报、DRG付费、CMI(病例组合指数)、四级手术占比等,直接影响着公立医院考核的分数和排名。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不断完善这些工作和指标,进而推动公立医院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科建设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魂,拥有实力强劲的学科,医院就能在区域内甚至全国的专科领域内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人才战略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可通过内培、外引等多种方式实现,尤其要重视从输血到造血的策略转变。创新战略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源泉,公立医院应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努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从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 李海潮:

加强教学专业化建设 培养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

医学教育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教育对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临床科研数据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其对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加强教学的专业化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有着悠久的教学文化,“为医学教育而生”深入人心。今年来北大医院通过和加拿大皇家内科与外科医师学院(RCPSC)合作在国内首先进行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的探索,并于2019年获得国际认证。医院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模拟医学教育中心、信息化中心等。加强师资的多项教学能力的专业化建设,并将教学专项能力要求和职称晋升挂钩。医院加大对模拟中心的投入力度,开展基于临床情境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国内首个成立“外科学效”强化外科住院医师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院企合作,开发PBL-APP以及计算机模拟病例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推动医学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省珠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 王同兴:

随着医保参保率不断提高,医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重越来越高。珠海市实施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以来,通过设置医院等级系数和加成系数、确定基层病种、建立高额病例结算特殊政策、动态开展新项目评估、设置考核系数等方式,促进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促进医院回归功能定位,支持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进而助力医院提质增效。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院长 谭映军:

公立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一个问题应该明晰,那就是“为了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最好的答案。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公立医院主动承担定点医院救治任务,很多临床专家不断修订防治指南和诊疗指南。正是有了这些公立医院和临床专家的主动担当,我们才得顺利转段。下一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也必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去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 侯晓彤:

为了提高全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国家规划建立了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专病联盟等多种医疗形式。但从现阶段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容易,将患者下转到基层医疗机构却不顺利。如何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下,让更多基础病患者留在当地医院治疗,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 闫勇:

三年多的疫情防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立医疗机构应更多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也证实,抗击新冠疫情并不仅仅是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责任,更需要公立医院协同作战。所以,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中,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融合,进而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 王增光:

引导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一个有效的抓手就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如果说绩效考核是“指挥棒”,那么,老百姓的需要和政府的改革目标就是其中的关键指标。公立医院要遵循这些关键指标,找到发力点。同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结果有助于医院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而找出短板和差距,有的放矢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阎雪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走提质增效之路,必须要以“质”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发展的基本要素。比如,针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重点,不仅包括提升手术效率,也包括降低再次手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全程健康管理。再如,在临床工作中,要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的应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应用,以此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治疗效率。

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处长 应娇茜:

探索高质量发展,大型公立医院面临着一个共性难题,那就是大体量的床位,带来管理的压力。这就需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行为同质化和质量控制规范化、标准化。具体来讲,一是智慧服务,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等;二是智慧医疗,比如电子病历的建设、不良事件上报的体系建设等;三是智慧管理,比如,实现多院区的高效管理,这三方面是构成数字化时代医院领导力建设的主要内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质控办主任 董书:

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有3个国家级、6个北京市级、7个区级、4个院级质控中心。国家级质控中心要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国家级的质控指标;市级质控中心要以指标体系为抓手,推动首都各医疗机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质控机制;区级质控中心是促进质控指标的真正落地;院级质控中心要把医院分散的实验室、重症监护病房等统筹起来,实现均质化的质控管理。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 朱明辉:

药学部门作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门,必须紧跟“三医”联动改革步伐,作出相应的转型调整,从既往的药品供应为主转向以药学服务为主。具体而言,转型后的药学部门要做好这些工作:落实好入院药品的管理,完善提升药品评价和遴选工作,促进药品科研成果转化,开展药物治疗门诊,提供精准药学服务,探索住院药学监护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 王长亮:

公立医院要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牵头引领作用,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沟通交流的细节;二是,无论是大的发展方向,还是具体的建设细节都要建章立制。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做好信息的双向传递,将社区的信息传递到公立医院,将公立医院的技术强项传递到社区,具体而言,就是社区把面子放一下,公立医院把架子放一下,大家一块努力把区域卫生服务工作做好。

整理:姜天一 宁艳阳 吴刚 谢文博

审核:张士国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g1EDw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