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世界的真理,掌握在那些会做饭的人手里

在美食圈里,我最大的敌人,是我亲娘!老太太信奉朋友圈里流传的“外卖作坊曝光”“泡椒凤爪用嘴去骨”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无论轻重影响,一律定调为全世界都是这种模样。若是传播谣言真的重罚,估计这年头不少孝子该交罚款交到怀疑人生。 所以吃货也分很多
原标题:世界的真理,掌握在那些会做饭的人手里在美食圈里,我最大的敌人,是我亲娘!老太太信奉朋友圈里流传的“外卖作坊曝光”“泡椒凤爪用嘴去骨”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无论轻重影响,一律定调为全世界都是这种模样。若是传播谣言真的重罚,估计这年头不少孝子该交罚款交到怀疑人生。所以吃货也分很多种,有的乐于遍寻美食,有的乐于洗手做羹汤,但还有一类难能可贵的,就是真的懂食物的科学之人。今日,深夜君带来一本书,为你讲讲如何做一个技术型吃货。荐书必送书,此乃老规矩。请在文末分享你听过的最荒诞的食物谣言。截至本周日(16号)晚22:00,我们将在评论中结合点赞数与走心程度挑选三位读者,赠送图书一本。-正文-做菜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农业的历史。早在25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发明了灶台,完成了从生食到熟食的革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仅仅止步于将东西烤熟或者煮熟,对于“怎么做东西才好吃”并没有系统的概念。这也难怪。食物在最开始时毕竟只是人类用来果腹的。但是,从祖先们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开始有了“宴会”的需要。美食首次变成了一种带有享受、娱乐性质的事情。从这时起,食物开始拥有了美学追求:不仅要能吃,而且还要好吃;光好吃也不行,还得好看。如何把食物做得尽可能“美”呢?烹饪技术应运而生。“烹饪”这个词,首先出现在距今2700多年的《易经》里。“烹”是煮的意思,而“饪”是让食物成熟的意思。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就有了长足的发展。相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厨是商代的著名丞相伊尹。他本是一个陪嫁奴隶,陪嫁到商汤,成了商汤的御用厨师。伊尹借着和商汤一起进食的机会,帮他分析天下形势,辅佐他做决策,后来就被提拔做了宰相。当然,这些不是本书的重点。重点是,作为中华厨祖,他到底为后代厨师贡献了什么理论?有两个,一个叫“五味调和论”,一个叫“火候论”。《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了商汤对于调和与火候之事的论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伊尹把食物的味道分成了五味:甘、酸、苦、辛、咸。这个传统维持了数千年,直到今天还是中餐厨师的准则。这个味觉分类系统和现代科学的味觉分类已经非常相似了,只不过现代科学认为辛味(辣味)不是味觉,而是热觉和痛觉的综合,而鲜味则是一种独立的味觉。伊尹认为,想消除那些腥、膻、臊之类令人不快的味道,要通过调节火候以及香料的前后添加次序、用量多寡来决定。直到今天,我们日常做饭的时候,这些理论仍然能起到指导作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各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如胡食、南食、北食、川味等,各类餐馆四处林立。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各种特色小吃更是已经与今日无异。说完中餐我们再来看看西餐说到西餐的厨子,首先要从古埃及开始说起。虽然古埃及的饮食文化跨越了整整3000年,但是他们的主食却“始终如一”地乏善可陈,主要就是面包和啤酒。人们平时吃面包,吃剩的面包就拿来酿酒。当然,那时的啤酒跟我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更像是馊掉的粥。到了古希腊时期,食物趋向多样化,比如已经出现了橄榄油和葡萄酒,但大家并没有对食物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追求。古希腊人认为,饮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如果沉迷于饮食享受,那么头脑就会变得愚笨。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吃货”和“蠢货”是同义词。与食物的地位相仿的是厨师的地位。西方历史有记载的第一名厨师出现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可使他留名于世的竟然并不是他的厨艺,只是因为他恰巧参加了那一年的奥运会,而且获得了短跑冠军,而那届奥运会正巧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记录的古代奥运会。到了古罗马时代,人们终于对食物开始有了追求。公元5世纪左右,“食谱”这种东西已经出现了,被当地人称为Apicius,包含了一系列食物的详细配方和制作过程。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一位叫Apicius的美食家著有很多与烹饪相关的作品。他的集大成之作《论烹饪》中的食谱更是达到了500种之多。古罗马的饮食相对于希腊和埃及,简直有了质的飞越。从就餐形式上说,已经有了前菜、主菜、餐后甜点之分。繁复的餐桌文化和礼仪也逐渐出现了——这些在中世纪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比如催肥鹅肝、制作香肠、制作奶酪,都是在古罗马时代被发明出来的。说起真正把西餐的地位提升到世界顶级水准,就不能不提法国了。但法餐在古罗马时代的地位可没有现在这么高。那时的法国还处于奴隶时代,那里的人们被称作高卢人,是野蛮的象征。直到法兰克王国建立,法国的餐饮才开始有了起色。但是从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法餐虽然多了很多礼仪上的繁文缛节,但仍然摆脱不了意大利餐的影子。让法餐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在此之前的厨师,绝大部分都是帮贵族打工的私厨。大革命发生后,贵族逃亡,大量私厨流落民间。这些贵族大厨就纷纷开起了餐厅。而大革命之后的资产阶级,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推崇自己家私厨的饭菜,而是愿意到各种餐厅用餐,尝遍天下厨艺,再评个高下。于是,法国终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家”群体。美食家AlexandreGrimoddelaReyniere在1803年开始出版自己的餐厅年鉴,风靡一时。每年他的粉丝等这本指南,都会像现在的“果粉”等苹果发布会一样。后来,轮胎公司米其林嗅到了这个机遇,借着普及公路旅行的目的,也开始出版自己的权威餐厅评级指南,并且取代了前者。这也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米其林指南》。米其林的核心优势就是“客观中立第三方”,评价餐厅不带任何利益纠结和感情色彩。直到今天,米其林的评级都是判断一家餐厅菜品品质的黄金标准。作为世界上最公平的餐厅品鉴指南,米其林指南加速了法国餐厅的优胜劣汰。好的餐厅都希望自己能升星或者至少保住星星,于是就拼命努力做到更好;而差的餐厅则会被自然淘汰。在这段时间里,法国涌现出一系列名垂青史的大厨,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法餐的地位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卡汉姆,他将法国林林总总的酱汁分为4大基酱,写出了第一本规范法餐料理的食谱书,顺便还发明了厨师的象征——白色高帽子。还有艾斯考菲尔,他借鉴当时工厂已经出现的流水线,创立了厨房流水线工作方法,直接将厨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到前人不能及的高度。此外,他还创造了很多新式菜点。现代不管是中式料理还是西式料理,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第一个就是融合菜和创意菜盛行,东西方交融,形成了全新的口味;第二个是机械代替手工,很多厨师的工作都渐渐被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取代,比如说,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使用冷冻调理包代替厨师现做,虽然牺牲了一小部分口感,但节约了时间,还能保证菜品的一致性。关于《技术型吃货》食品领域向来是各种谣言、虚假广告和伪科学的重灾区,一不小心就中了招。真正的吃货,眼里不揉沙子,懂点技术才能吃得自由。懂点食品工程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具备一种能力:在安全边界内,维护吃货的自由的能力;在流言满天飞时,维护亲朋健康饮食习惯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人类跨过蛮荒时代、田园牧歌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吃的边界不断拓展,鼓吹“纯天然”的情怀党请让一让,不要辜负这个吃货的时代。·所谓食疗养生,有太多由来已久的误区,“老脑经”亟需听取新生代的喊话。·所谓“超级食品”,大多是在征收“智商税”,进行技术型打假才能守住你的钱包。·日常食品致癌的论调屡屡见诸“头条”,“震惊”之前,你需要一套科学的思考方式。·对方便饮食“没营养、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是时候来一次平反了。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vDjj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