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人为什么要登山&看"登山精神"培养孩子逆商,《攀登者》三个细节,其实暗藏玄机

展开全文去年的朋友聚会上,大家都在热议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攀登者》,还有很多父母是带着家里孩子一起去看的。比如我的朋友吴先生,自己就是登山爱好者,就在前几个月还和朋友一起去完成了冈仁波齐的环线。观影归来他跟我说,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一下
展开全文
去年的朋友聚会上,大家都在热议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攀登者》,还有很多父母是带着家里孩子一起去看的。比如我的朋友吴先生,自己就是登山爱好者,就在前几个月还和朋友一起去完成了冈仁波齐的环线。

观影归来他跟我说,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一下\"登山精神\",了解一下登山这个运动。登山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对孩子而言又有什么切实的帮助呢?其实答案早已藏在电影的细节中了。
\"登山精神\"其实是一种\"逆商\"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
无论是片中讲述的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还是我们自己带着装备去爬一座不曾登顶的高山,都是在主动面对一种\"逆境\"。所以说\"登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逆境思维\"。

而\"逆商\"的提出者保罗·史托兹在其著名的《逆商》一书中,用另一个登山的例子,来诠释\"逆商\"在困境中的作用:1996 年5月10日星期五,来自五支探险队的31名登山者在登顶珠峰时遭遇风暴。登山向导贝克·威瑟斯从极寒中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可能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生命期限了,更糟糕的是他的御寒手套也不见了。
但是凭借着超高的意志力,他还是努力的向大本营走去,结果奇迹发生了,他在半路遇到了队友,并最终得救。

作者用\"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来比喻面对逆境时,人们的不同做法:
放弃者:随遇而安,喜欢逃避和放弃;
扎营者:曾经努力,但是却安于现状;
攀登者:探索永不停止,追求卓越。
如果给孩子这样解释\"逆商\",未免太过抽象,孩子未必能懂。但是如果带入到电影里,孩子就能很快明白,\"登山精神\"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内容。
\"逆商\"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一位邻居的女儿才华横溢,非常优秀,从小就是我们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每每考试不不出全年级前三,钢琴早早过级,运动会上也屡屡拿到好成绩。而她的父母则是标准的\"直升机爸妈\",一路为她的成长保驾护航。
高考那年,大家都以为她会毫无疑问的考上重点大学,但因为考前的一次模拟成绩不佳,她却患上了抑郁症,最后连当年的高考都没有参加。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模型叫做\"成长之树\",用来演示那些决定成功的要素,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发挥作用的。才华和天赋是显而易见的树叶,志向和愿景是伸向天空的树枝,智力和健康则是支撑他们的树干。但一切的基础——树根,则是包括\"逆商\"在内的内在品质。智商再高,才华再好,即便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如果没有足够的\"逆商\"。在面对风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一样会向无根的树一样,轰然倒地。

如果人生是登山,在我们的一生中,坡度最陡的可能就是成长的这个阶段。一些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被我们保护的很好,没啥逆境。但其实无论是从爬行到迈出第一步,还是完成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转变,或者是第一次离开家去夏令营,从孩子的主观感受出发,都是极大的挑战和逆境,不亚于我们成年人面对种种人生困境。
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逆境,都是在为日后战胜更大的风浪作演习,所以在这个阶段,如何提升\"逆商\"才是孩子成长的题中之意。
三个电影细节,教孩子如何提升逆商
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与其做一个\"直升机\"父母,随时随地的\"解救\"孩子,不如给他一个机会学习如何面对困境。提供一些方法,让娃在\"征服\"这些\"困难山峰\"时,磨练意志,提升逆商。巧合的是这些方法也隐藏在登山的细节中,爸爸妈妈们能在观影中,以登山为例,为自家孩子做个示范。

1)、 直面逆境,证明自己
电影中一直存在的一个巨大疑问\"他们为什么要玩命去北坡爬那个珠穆朗玛峰。\"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就在方五洲说的话中: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当时的中国需要用一次成功,来激励人民,获得国际尊重。对于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朋友的儿子展翼,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小时候兴趣班报了一堆,都是上几节课就不愿意再去,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朋友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儿,觉得孩子都这样。但是孩子上学后写作业时,也是遇到难题,就干脆连作业都不写了。朋友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孩子已经把逃避当习惯了。
提升逆商的首要条件,是要勇于面对逆境,走出第一步,就离目标更近了。而不是如前文说到的\"放弃者\"一样,认为登上山顶是不可能的任务,就放弃挑战,逃避逆境。

2)、 窗口期: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
在影片中气象支持专家徐樱的任务,是找到登山的气候窗口期,在窗口期更容易成功登顶。像登山一样,在面对一个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困境时,很多人都会陷入焦虑,这样一来反而会把精力浪费在胡思乱想上。或者夸大了困难,低估了自己行动对结果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在考试前,担心这次出题会不会太偏、自己发挥会不会因为身体状况失常?等等。
管理大师建议,这个时候最好看一下,自己能做的事情有那些,探究自己的责任范围。也就是秉着我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路。比如运动员在比赛前不需要不断为天气焦虑,而如何提高自身竞技水平才是他该考虑的。

3)、 失败了再来一次
在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前,其实有很多次失败。甚至错过了窗口期,队长方五洲一度决定撤退。但最后经过讨论,大家还是决定再试一次。正是这次坚持,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在孩子面对种种挑战时,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是否能够跨过困难,在于是否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再试一次。需要注意的是,不被困难打倒很重要,但学会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并运用在下一次挑战中,则更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是,有时候看起来已经没有希望,但如果再试一次,也许就会成功。
枕边育儿寄语
喜欢爬山的万科前总裁王石说:人生就像登山,很多时候,遥看目标,似乎高不可攀,其实每向前一步,我们也就距离目标更近一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攀登者\",而对于孩子而言,确立一个足够高的目标很重要,而学会迈好脚下的每一步、面对路途中的种种意外和困境更加重要。
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EkGE6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