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竟缠上“老年病”?这些事真的要引起重视!_孩子_儿童_体育课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推算达到2.45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大致死危险因素。不仅如此,高血压等惯性认知中的“老年病”,正在向青少年群体蔓延。 高血压呈现低龄化趋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推算达到2.45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大致死危险因素。不仅如此,高血压等惯性认知中的“老年病”,正在向青少年群体蔓延。

高血压呈现低龄化趋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最新一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高血压2.45亿。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病”有向青少年蔓延的趋势,其中又以高血压较为突出。

天津市2021年对7.2万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和9.1万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结果不容乐观。幼儿园大班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1.1%,血压异常检出率14.4%,血脂异常检出率为7.4%,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为1.5%;小学二年级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1.4%,血压异常检出率15.3%,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3.5%,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为2.4%。

“这一比例并不低。”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保指导科主任冷俊宏说,近年来,儿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些慢性疾病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22年发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深圳市某区17所小学一年级部分班级约2900名儿童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3.6%、11.8%。

记者在天津某所学校走访发现,操场上有不少“小胖墩”,他们更容易成为“老年病”袭击的对象。该校校长透露,去年的一次全校体检筛查出17名高血压学生,主要集中在七年级、八年级。“有的孩子血压高压达到160毫米汞柱以上。”校长说,这些孩子不适宜长跑,往往只能在操场边的阴凉处休息。

影响整体人口素质,需及早干预

除遗传因素外,高血压等疾病向青少年蔓延的原因并不出人意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等分析,一方面是饮食因素,如今高油、大肉、高盐以及高糖量的饮料,孩子更容易获取;二是孩子们仍然缺少运动,社会交往减少,使用手机、电脑时间增多;三是一些孩子面临较大学业压力,有的家长拔苗助长,有的孩子本身要强,也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

“高血压等慢性病不仅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也壮大了未来慢性病‘后备军’群体。”冷俊宏说。有研究指出,儿童期肥胖有40%以上会延续至成人时期,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和2.7倍。儿童期血脂偏高,成年后患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学生们在课后参加武术社团活动 李一博 摄

记者采访发现,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在体育运动方面加强督促很有必要。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教学主任罗辉发现,体育课与学生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初三学生(九年级)相关疾病患病率较低。“面临中考体育测试的压力,不少学生运动量加大,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罗辉说。

“双减”后,一些家长倾向于给孩子安排阅读、音乐等素质拓展活动,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罗辉等呼吁,学校应增加竞技性体育比赛,如足球、排球等,激发孩子运动兴趣。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等则有更广泛的参与度,适合不同体质的孩子。

同时,学校配餐应更加科学。记者在多地学校食堂走访发现,最受欢迎的是炸鸡块。有学校的餐品问卷调查显示,孩子最喜欢的食物中,炸鸡块、炸薯条、炸鸡柳位列前三。专家建议,学校配餐一定要重视营养健康,科学综合考量,以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生活方式是良方

“在儿童早期进行干预,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未来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保指导科主任冷俊宏说,成年后的慢性病干预往往效果甚微,即便控制了危险因素也难以回到疾病低风险的状态。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教学主任罗辉发现了体育课与学生健康间的密切关系:初三学生(九年级)相关疾病患病率较低。“面临中考体育测试的压力,不少学生运动量加大,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施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数学。

罗辉呼吁,学校应增加竞技性体育比赛,激发孩子运动兴趣。如篮球、足球等竞技性体育活动,适宜作为一项终身运动来培养;跳绳、踢毽子等则有更广泛的参与度,适合不同体质的孩子。

一些慢性病与超重肥胖关系密切。为了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增长趋势,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开展防控,以2002年至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力争到2030年将全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第一责任人。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注册营养师潘怡呼吁,家长要合理搭配孩子日常饮食,减少油炸、烧烤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使用量,引导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少吃各种加工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提醒,家长要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老年病”也成青少年高发病种,这是一种可怕的信号,值得引起警觉。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主要存在体能部分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方面问题。肥胖学生若不及时控制体重,还会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肥胖青少年免疫力较差,较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造成学生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为:学生营养过剩的现象较普遍,用脑时间不断增多,而身体活动时间在明显减少,精神压力较大等。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缺少体育运动,沉迷于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感到担忧,“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业余时间都在埋头聊天或打游戏,就算是还有些孩子想踢球或打球,想找到玩伴都挺难了。”肥胖症低龄化倾向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而加强体育锻炼,是防止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重原因致“老年病”年轻化

为何“老年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凸显?

——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

多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老年病”的年轻患者,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久坐、吃外卖、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酗酒等。除了易感基因的遗传之外,很多年轻患者确诊“老年病”,都是由于这些后天不良习惯导致的。

此外,一些医生告诉记者,部分年轻人一边酗酒抽烟、大吃大喝不顾及身体,另一边却按“偏方”乱吃药,加速了疾病的发展进程。

——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

以糖尿病为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64.4%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年轻人营养健康意识淡薄。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青少年喜欢购买各种“垃圾食品”,有的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多大关系。多位医生表示,这种行为将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超20岁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

“20岁的身体60岁的毛病”“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隔三差五喘不上气,感觉自己命悬一线”……调侃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

“对年轻人来讲,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规律睡眠、适当运动。同时,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要有正确的排遣方式,针对不良情绪要及时干预。”刘慧琳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以下简称《规范》)建议,35岁以上者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无糖尿病危险因素者,40岁以后应进行糖尿病筛查,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至少筛查1次;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

《规范》还明确,健康成年人每周可做3~4次有氧运动;久坐人群每静坐1小时需站起来活动几分钟;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年轻人健康意识亟待增强,需要提高他们对于疾病的知晓率和检查率。此外,还应加大健康科普的力度,让年轻人对“老年病”预防有正确的认知。对于10多岁的青少年而言,家长应担负起健康教育的责任,督促、引导孩子健康饮食,避免因我行我素引发健康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青少年健康是家庭之福,国家之幸。虽然世界上最爱孩子的总是父母,但是无形中,家长潜意识里的“功利”成为青少年中“老年病”高发的推手,现实令人担忧。防止青少年被“老年病”缠身,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亟待补上健康课,让青少年远离低头族,加强体育锻炼,德智体全面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GpWQr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