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就卖萌,大熊猫靠什么存活八百万年?归根于吃货的原因_保护_我国_公众

#旅游中国# 文图|冷丝 栏目|大千世界 冷丝这可是第一次在野外零距离接触到国宝熊团子,一下子就被它萌萌的憨态融化了心。 不用说,大熊猫在全球可谓家喻户晓,每次在动物园看到它们,总是坐在地上咬着竹子,厚厚的皮毛,大大的黑眼圈,还有那略显笨

#旅游中国#

文图|冷丝

栏目|大千世界

冷丝这可是第一次在野外零距离接触到国宝熊团子,一下子就被它萌萌的憨态融化了心。

不用说,大熊猫在全球可谓家喻户晓,每次在动物园看到它们,总是坐在地上咬着竹子,厚厚的皮毛,大大的黑眼圈,还有那略显笨拙的动作,是那么憨态可掬,真是天生会卖萌的动物,可爱得要命。

大熊猫还是我国的"友好大使",频频出访国外,传递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作为远古霸主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亿万年,最终只化为几根骨头留给了世人。而在各种灾难面前,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竟稳当地生活了八百万年,如今依旧潇洒,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从此一举奠定了大熊猫国宝级地位。

然而这个没事就卖卖萌的家伙,是靠什么活到了现在?这一切可能归根于大熊猫是个吃货的原因。为何这么说呢?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历史演化过程中,大熊猫不但曾经口味多样,而且适应性超强,在任何环境都能睡得香。

据介绍,大熊猫的祖先原是食肉的,由于经历了气候变化等外界影响才改行吃素。至此科学家推测,大熊猫食性的转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肉食或杂食到植食的转变,以及从“植食”到“专食”的转变。

此外,该研究还动摇了长期以往的一个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在距今两百万年左右大熊猫就已经特化为专食竹子,而我国科研人员稳定同位素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五千年,它们都还未形成特定的口味。

当然,现在的大熊猫已经是不愁吃喝了。尽管如今它们把竹子作为主食,但是偶尔还会将野菜、牛羚尸体等作为“小点心”解解馋。在各类报道中,这群国宝们的新餐点也是层出不穷。

毕竟对于这种靠吃登上人生巅峰的生物来说,还有什么能比美食更重要的呢?

同时,作为古气候环境指标的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大熊猫在哪都能睡得香:既能适应相对较干旱寒冷的气候,也能在温暖湿润多水的环境中生存。无论是高山森林、还是开阔平原,它们都能快乐地安家生娃。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大熊猫栖息地现已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国宝”的称号不是白当的,就凭这张能够换着花样吃的嘴和随遇而安的功夫,能够活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啊!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大熊猫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却相对比较滞后,在70年代以前,大熊猫保护的概念还没有进入到一般公众视野。

大熊猫科学发现一百五十周年,我国大熊猫保护和公众参与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跨川陕甘三省的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全面启动,这意味着需要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

冷丝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熊猫的各类视频在网上随时供人们欣赏,公众对大熊猫的热爱和保护也将升级,熊团子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LJj3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