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颜巧霞散文集《在缝隙里明媚生长》:人生是冰凉的,人性是温暖的

文:葛维屏 在写下这个标题前,我特地拷下这句话,放到搜索引擎上去,试探有没有类似的说法。 结果是没有,当然有相类似的这样的句型,什么什么冰凉,什么什么温暖,但完全地与题目里所说的相同的说法没有。 那么,我该庆幸一下,自己是这个判断的创
原标题:颜巧霞散文集《在缝隙里明媚生长》:人生是冰凉的,人性是温暖的文:葛维屏在写下这个标题前,我特地拷下这句话,放到搜索引擎上去,试探有没有类似的说法。结果是没有,当然有相类似的这样的句型,什么什么冰凉,什么什么温暖,但完全地与题目里所说的相同的说法没有。那么,我该庆幸一下,自己是这个判断的创始人了。——当然不一定正确。出现这个看法,是我读了颜巧霞的散文集《在缝隙里明媚生长》时的第一触感。收到作者赠给我的书,我随便地选了一篇,畅通无阻地读下去。巧霞的文字干净,利索,又不乏带着一点出人意料的独特哲思,我当时脑海里就闪过了这么一个感受:人生是冰凉的,人心温暖的。现在在正式成文的时候,我将原来的“人心”换成了“人性”。因为人生的“生”加上了人心的“心”,就成了“性”,就是因为多了一个人心的“心”,人生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与改变,而到了人性的“性”的时候,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生命与悲凉人生的彻底决裂的、隔断的、迥异的意义。我想这个非常简单的一个标题,之所以没有人写出来,是因为“人心”“人性”温暖的定性是随处可见的,可以获得人们公认的,但说人生是冰冷的,估计没有一个人敢于这样地作出决断。但是人生不就是冰冷的吗?从第一声啼哭,离开母体,我们的人生开始了,这时候,我们赤裸着,没有遮挡,世界给我们的是一种冰冷的刺激与感知,于是我们要痛哭,所以,生下来第一件事,是用给我们裹一件毛巾,而人生的结尾,是不是冰冷,更不用我细说了。为什么人们不说人生是冷凉的?我想到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知道自己要死去却还要活着?”这个问题自然是没有答案,但足以耸动人心,刺激耳目,当时我停顿了许久,在下面跟了一句:“人之所以没有得抑郁症,就是不想这个问题。”我想,人生是冰凉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介入到这区块的思考。因为虽然人生是冰凉的,但毕竟人类还有一个更浩大的领域是温暖的,那就是人心,那就是人性。而正是在这个地方,才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一句话:某某人有着悲剧的人生。那么,这个悲剧是如何界定的?每一个生命的终结都是一样的,显然结局的命运不应该成为悲剧的考量。我觉得,如果一个生命,在他的一生中,有着温暖的相伴,有着人心的守护,那么,他的人生就不是悲剧,也决不应该称着冰凉。《在缝隙里明媚生长》是巧霞对人生思考的凝结,而她笔下的人生,就像是她随手扯下来的一块生命的碎片,一团毛絮,这个人生是不完美的,甚至带着一种触目惊心的悲凉,但是抑制着这些碎片的人心、人性却强大而执着地散发着自己的温暖,让生命恢复了活力,让冰冷消融成虚无,让温暖弥漫着纸页。这是一本温暖的书,而回来头来看,弥漫在书卷中的温暖下面的底色,却是刺眼的苍白,正因为有这么一种底色的映衬,那份温暖才更让人觉得耀目,更觉得珍惜。能获得颜巧霞的赠书,我觉得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机缘,或者说是一种偶然。2018年6月份的时候,到南京参加江苏作协“2018年度文学项目签约座谈会”,到达会议定点居住宾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走进大堂,一眼就看到了接待的办公桌。正要开口,前面已经有一位女士候着,她作了自我介绍,找到了她的名字,坐下来签名登记。等她登记完,我也跟在后边,完成了登记。然后在服务台上,她领取了房卡,这时候,我主动与她搭起了腔。本来我不是一个喜欢主动与人讲话的人,但是柜台前面就只有两个人,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我想,这样的环境,还是适宜于结识一个陌生的文友的。于是我主动开腔,问她你也是开会的吗?她说是的。各自通报了姓名之后,又问起了各自的辖属,竟然是同一个市的。这样,有熟悉的地理感知,又有共同认识的人群,便有了更多的交流。开会期间,她告诉我她的散文集就要出版,还出示了新书的封面,让我看一下,选择哪一个封面比较妥当。颜巧霞与江苏作协主席范小青她当时还发了一篇她写的散文的链接,我看了内容,当时就觉得她的文章中散发着一丝温馨的暖意,所以我当时直感地建议她,选择那一个暖色调的粉红的封面,而放弃另一个偏蓝色却可能有清雅气质的设计。而现在这本书的暖色调的封面,确实很吻合书中的书写与精神。从书中可以三D图景般地全面感知到巧霞这个人。她的文字,从各个侧面,对准了自己,自己的亲情,自己的周边,自己的延伸,这些各个侧面的观看,组合成了一个立体的作者本身,凸显了一个叫人生的存在。巧霞不掩饰她人生中的那些不美好、不完善、古难全的部分,而正是这部分,每时每刻地让人感到人生是一个冰凉的定性。巧霞是一个八0后,但她的人生遭际却远比她的同龄人要艰辛。像她这样的年龄,本该承欢在父母的爱宠之下,但她却过早地失去了父亲,书中在多处文章里,写到了父亲生病离世后,给她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父亲住在天上》一篇中,作者以催人泪下的记载,记下了父亲去世给家庭的当头棒击,她写道她小她四岁的弟弟抓住她的手,说:“姐姐,只有我们没有爸爸了,人家的爸爸都好好的……”就这么简单,包含着的是小孩子的心思,却又凸显的是人生的大不幸,孩子看到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将与别人家的小孩不一样,一生就将少了最为宝贵的财富,一生都挣不回来的财富。当巧霞在书中雍荣与从容地展示出她的行云流水的操纵文字技巧,展现她对人心与人性最纵深的部位的发现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她没有一个识字的父母,父母从事的职业,也是那种最与舞弄文字没有关联的体力劳动,甚至父亲还踏过三轮车,可想而知,家学渊源显然是作者所不拥有的资本,但她却能够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并用这文字反过来反哺了滋养了她、但却与文学绝缘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差。她是从哪里拥有了写作的天赋?拥有了让人心与人性能够从看不见的状态而借助于文字得到显性表现的能力?连我也要感到惊奇与惊讶。想想我自己,虽然说不上出身于书香门弟,但父亲是教师,一度时期还与作家陆文夫在一个创作组里,我小时候也曾经在创作组到饭馆里的聚会上当过“锅铲子”,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耳濡目染一丝文学大家的指教,至多在雾烟障气中感受到过这帮闲得发慌的笔杆子打扑克打发时光的无聊,但多少还能从父亲那里耳提面命许多文学的受教。这一切对巧霞是不存在的,我惊奇,她的妈妈也惊奇,在书中,她注意到她的妈妈的独特的表达,给人很温暖,很骄傲的感觉。母亲看到她发表的文字,说:“宝宝,你怎么会这些的?真能干啊!”(《妈妈的不信与相信》)此处,我禁不住开始泪目。真实,真实到心里,洋溢着的是心里的爱,心里的骄傲。上一辈人的最大的快乐不就是如此吗?巧霞写作,就是一个对母亲的回报。今天我们常常讨论“写作有什么用?”我以前的回答是,“写作没有用,但不写作更无聊。”但此刻,在巧霞的诉说里,我觉得她的母亲是伟大的、了不起的,母亲的话,说出了写作的意义与力量,因为写作后面是一颗心,一颗温暖的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温暖与世界的温暖的心,这种心,连绵起来,加诸在人生之上,就是“人性”,这是我们活着唯一的依托,唯一的支撑。作者的这种感受,她的这种记忆,给我们记录了曾经有过的艰难,曾经有过的风雨,亲人的早逝,生活的艰难,还有成长中的波折,比如,小时候弟弟遭遇到的命悬一线的危机,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生漫溢上了更多的冷色,但是,作者总是从这里读得了温暖,回忆起的是亲人的那永不冷却的关爱。父亲离世,但他的那份爱,化成了物质,化成了精神,影响着现实的生活。《最后的柳暗花明》中,作者写到了父亲栽下的树,帮助了家庭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度过了难关,“这也是父亲用自己的深见远识,留给他至爱的人,最后的柳暗花明”。作者在与书名同题的散文《在缝隙里明媚生长》中,归结了人生冰凉但人心温暖的全书主题:“尽管时光残忍,夺去我们至亲的人,或者时常用病痛来欺负我们,撕裂我们的心,但生活着的人们,心又当强韧如野草野花,缝隙里也明媚生长。”作者的视域,离开家的范围,我们注意到,她同样没有忽视那些人生中的黯淡或者叫悲凉的部分。在作者记述的事实中,那些身边的人,总是按照人生最大面积地存在着的生的艰难的铁律,承受着人生的最冰冷的袭击。但是,面对生活的狙击,人心总是在最关键时刻,成为迎战冷冰人生的最强大的力量,它们幻化成温暖,慰籍着那些沉沦在生活之流中的人们,同时更成为作者文章中的精神辐射。作者感受了它,并写出了它,便成为文字中的力量。作者的绝大部分的文章中,都在直面着惨淡的人生,并且在此底色上,凸显出人心的韧劲,人心的力量。书中第一篇《为父方知忧患始》中的那个生下来有一点异样的不会哭的婴孩,在父爱的照料下,考上了知名大学;《只要他快乐》中那个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父亲在做生意之余,想尽办法助力孩子有了适应世事的最基本的健康;《小镇上的一日之弛》中那个失意的官员,回到故里,老妻却不舍弃她的照拂,原谅了他曾经的过失,这后面不是体现出的是人心的暖意吗?甚至那个《萤火虫》中提到的学校保安,也是因为照料精神出了问题的妻子,而放弃出外打工,而坚持在妻子的身边;《活法》一文中,作者记录下种种不幸的人生,那个失去白血病孩子的母亲,自己有一天也患上癌症,但她一直坚强应对,走到生命的最后,让冰凉的人生,烙印出生命的暖色调;那个生了大病、却把日子过成美好的茹姐,那个生下孩子却遭逢丈夫患病但却咬牙撑着终于换来云开日出的瑛姐(《女人花》);那个像草芥一样卑微的嫁给了一个矮穷的丈夫,却把日子活成了美丽的云南新娘(《彩云之南的新娘》)……等等,作者串起的这些生命的力量,改变了人生的冰冷的质地,成为作者在书中不断申说、不断提炼的人心无敌的永恒主题。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作者的一种纤细的发现,一种独到的捕捉。作者站立的空间并不大,那是她以家为原点,扫瞄向她生存着的小镇,然后又小镇为参照点,扩展至她后来定居的县城,这一切构成了作者的目光视域,但是就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作者发现了心的博大,心的无垠,让这一切区域,因为心的存在,而使得人生具有了无边无际的博大的空间。而我们注意到,即使作者在书中也写到了那些来到小镇的“走市客”,写到了那些入驻小镇谋生的外乡人,但是作者对他们的认识与发现,也是因为他们与作者身边的乡村与小镇一样散发着温暖的部分,而只有这些部分,才是作者真正乐于去发现、热衷于去揭示的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也就是说,作者用文字罗列出的人生空间并不大,但是,她却为这些扩展开来、延伸开来的空间里找到了最迷人的那一份生的价值,那就是人心的暖色。对作者的文字,我感到作者有一颗小心翼翼的探视世界、了望人生的心,因为这一份独特的观看,她能够看到乡村里的每一个纤细与孱弱,因为只有一份审视世界的敏感,才能感知到自然风物与人情事故的全部,这在书中对乡村自然风情的纤细捕捉的文字中能够鲜明地感到。《扮春》《儿时的夏夜》《从前的秋天》《如果不是冬天》组成的四季风景线,还有那记载着乡村欢愉的《开花的智慧》《临水而居》《晒伏往事》《一起去采菱的日子》等篇什,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一份带着心的温暖的观看,因为倾入太多的心灵的关注,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因为有了情感的倾注,一项事物就会变得脆弱,所以在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的是大千世界悄然嬗变中的那份颤动,构成了作者的独特的文字抒写风格。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作者用她最真诚的心去感知了世界的全部,所以我们能从那些文字里,感受到最纤微的波痕,就像荷花叶在一丝微风中所连绵成的那一阵波连波的颤动,这份诚挚的感受,组成了作者的文字的魅力,而正是因为这种对人生、对自然、对心灵的无缝对接,才让我们能够从作者的文字中“粒粒皆辛苦”地看出作者心灵中的思想的流动,精神的搏动,才让我们感到这本书如此贴近着灵魂,贴近着人心,所以书中才珍藏着一种弥漫着全书的温暖的辐射源。巧霞在这本书中,正如上面所说,她开掘的空间并不大,专注于她的身边,但关键的是她能把熟悉的写成陌生,把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写出了它们的内质。生活是一个井,需要我们的是深入,而不是无限制地拓展水域。莫言就是专注于他的一个高密东北乡,就写出了中国的风云。巧霞采取的认知生活的方式,也是她的专注,她的执着,她的深入,她开掘出了人心的温暖的秘密,而相信她未来更多写作空间的拓展,她会有更多的对人心的精彩发现。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4Xa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