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青春》重口又低俗,却比「郭敬明式青春」真实

最近,有个词在网络社交媒体很流行,堪称“社恐“们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精芬”—— 芬兰,被人们称为“社交恐惧障碍”人士的天堂,北欧的酷寒天气孕育了一批量产的不善社交,时刻保持距离的芬兰人,他们等车时是这样的—— 岁月静好,请勿打扰,芬兰人真是
原标题:重口又低俗,却比「郭敬明式青春」真实最近,有个词在网络社交媒体很流行,堪称“社恐“们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精芬”——芬兰,被人们称为“社交恐惧障碍”人士的天堂,北欧的酷寒天气孕育了一批量产的不善社交,时刻保持距离的芬兰人,他们等车时是这样的——岁月静好,请勿打扰,芬兰人真是酷呆。而在另一边,擅长拍青春片的美国人也不示弱,他们也曾带来社恐的福音之作《壁花少年》,去年更是凭《伯德小姐》中酷到没朋友、叛逆不羁的“不得鸟”小姐一角成功捧红了西尔莎.罗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部少年版的《伯德小姐》,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爆款,豆瓣7分,IMDb7.9,美国90后少男导演的处女作青春片《八年级》——八年级,在美国的高中制度里,指的是初中生活的最后一年,也即我国的初三。这个自诩为“世界上最酷”同时又极为害羞内向的13岁少女的青春故事,却被A24公司发行时定义为“R级青春喜剧”,也是耐人寻味。电影讲述的正是小女主凯拉在八年级最后一周经历的故事,谁能想到玩转网络、酷爱拍视频分享人生哲理的凯拉,居然是个极度内向和自卑的女孩。录视频时侃侃而谈的她,极尽所能和老爸撒娇置气的她,在学校里其实被同学们视为“隐形人”,可以说是真的酷到没朋友了。换句话说,举个更好理解的例子,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一直关注的某平台眉飞色舞心直口快的网红主播,私下居然是个高度社恐患者,这巨大的反差,一时让人难以接受,可见人间到处是“精分”。但其实,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如今90后导演都在拍00后的青春了???我一想到这点就悲伤逆流成河啊!!!话说回来,《八年级》倒和郭敬明监制的这部主题颇为相似,同是表现青春期的迷惘,一个是通过校园社恐,一个通过校园暴力;同是女主人公,一个封闭自我不善社交,一个所有人都莫名其妙的以她为敌和她作对。而一系列事件之后,收获的必是成长,这大概是此类青春片的惯用套路,中美皆是如此。只是,如《悲伤逆流成河》之流的国产青春片,至今也逃不出堕胎、出轨、霸凌、多角恋的创作怪圈,撕逼式的血淋淋的青春,生硬狗血的戏剧冲突,毫无演技可言的俊男靓女,尴尬到屏幕之外的台词,也只能是我等埋头苦读的寒门子弟的意淫青春。而《八年级》就不同了,小女主凯拉是典型的普通女孩,有着和角色相仿的年纪,普通到几乎可以忽略的颜值,明显的青春痘,不带妆的少女脸,走样的身材,能把天聊死,就是美国校园里再普通不过的初中女孩。想必每个人的中学时代,班里都有一两位不合群的“壁花少年”的存在,他们安静老实,不善交际,有着天然的冷漠和胆怯。凯拉就是这样的女孩,生在单亲家庭,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她,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是个典型的“网瘾少女”。她用网络视频来释放最真实的自我,她录视频给网友,更是给自己讲道理,比如,如何定义学生之间的“酷”,如何发现自我,走出困境,主动跨出自我的舒适区,多结交朋友,“什么是成长”、“如何更好的融入群体”等。然而,网络和现实中她的形象和性格,却是天壤之别。讲了很多道理,她还是融不进主流的学生社交圈,具体表现在她和班花以及班草的交往中。作为“每天起床打个气”,一直想重新来过的她,终于鼓起勇气在一次颁奖活动后主动和人缘超好的那二位打了招呼。友善的苗头从此开始,班花的妈妈邀请凯拉参加她女儿的生日派对,第一次被同学邀请的凯拉一开始是拒绝的。最后在老爸的鼓励下,硬着头皮上了“战场”,从泳池派对的无所适从,到室内聚会躲在角落任性的求助老爸,最尴尬的时候还偶遇班草,她暗恋的男神。(也就是《寄宿学校》的女装男主)果然爱情给人勇气,她放下了刺猬的盔甲,大胆在聚会上高歌一曲,让在座的人不禁刮目相看......放纵自我一时爽,打击也是火葬场。事实证明,不受待见就会一直不受待见,以为和班花关系改善的她主动示好,人家却一心低头玩手机选择无视。于是,换个对象吧,她开始主动向男神发起攻击。在一次学校防恐演习里,她大胆的钻到男神桌子下,毫不脸红投其所好的说:我有果照,你要看吗?小姑娘,你确定你人设没有问题吗?出场自带炫酷的BMG,一双特写的双眸勾魂摄魄的男神,也终究是个色眯眯的boy啊。那个年纪的小男孩谁还不对异性美好的肉体YY一下,可是黄暴到直接要oralsex的,也是咳咳咳了。而之后更内涵的诸如banana之类的道具,实力说明了为什么把该片划成了R级。在他们嫌弃Facebook都过时了的时代,“污”也是与时俱进的,放过孩子,让我来吧!经历性意识的懵懂后和一次逃脱的性侵后,凯拉还好及时悬崖勒马,没有误入歧途。经历这两起友情打击的她,终于在学校安排的“一对一”体验高中生活的活动中,和带自己观光校园的学姐成为了好朋友。热情外向的美丽学姐很自然的打消了她各种不安的社交疑虑,给了她在社交上很大的信心,她也尝试融入学姐的“高中生朋友圈”,虽然在小团体中还是“壁花少女”的角色担当,但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开始接纳那个愿意敞开心扉的自己了。在逃脱了学姐同学的有意性侵后,之前在班花生日派对上有过一面之缘的班花表弟,也展开了对她的追求......而和叛逆倔强的凯拉一直有着隔阂的父亲,因为不放心她,用一次“跟踪”彻底激怒了刚开始成为“社会人”的女儿。其实凯拉能有今日这样快速的成长,离不开包容和肯定的老爸的“爱的教育”。结尾父女谈心时,凯拉问老爸:我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是不是很难过?爸爸温柔地说:“怎么会难过呢?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我比幸福还要幸福!你是那么容易让人爱上,从小到大……我以为我要教你善良、教你分享、教你这样那样,可是我发现你不用教,自己就学会了这些东西。”凯拉初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不再沉迷于幻想,既提高了鉴婊(班花)的能力,又识破了男神的表里不一;既遇到了真朋友,也收获了真爱情,而其中最温暖的默默关怀,还是落在亲情的细心呵护下。毫无疑问,在社交方面“表里不一”的凯拉,她是撕裂和矛盾的,《八年级》的一方面展现的是她的校园生活,其暗线则是她在自己的卧室里,“自言自语”的扮演着那个“世界上最酷的自己”。其实到底什么是酷呢?不服老的我也时常这么问自己。能坦坦荡荡的做自己,tobeyourself,不精分,就酷了吧。导演博·伯翰本身就是YouTube视频导演出身,此番他聪明地用几段凯拉的网络自拍录像,对电影叙事进行了分割。每一次的自拍录像,都是一次心理转变的写照,呼应后面发生的情节。其实电影是普通的,故事也是简单的,所谓重口也只是未成年人的黄色玩笑。难能可贵的是它戳中了那么一小撮曾经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社恐”患者们。或者,更直白的说,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性格矛盾:一方面想与人交流,渴望自我表达;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矫情的讲,就是内心又期待,又害怕受伤害。《八年级》里讲的这种青春期的社交困境,大可以放大到现在社会里人们普遍的社交病,线上的随心所欲和活泼可爱,实际背后往往是一个人落寞的悲伤。当青春的颜色只剩灰色时,当畏缩和不自在成为日后已定的性格,一路走来,超脱电影之外,这种惨痛的成长经历,是真的悲伤哇。这个时候就要感谢网络通讯和媒体的发达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了壁花少女们的精神庇护。而小女主的精湛演技,那种融入群体的局促和不安和青春爱恋的懵懂,秒杀100个《悲伤逆流成河》的演员们。为了孤立而孤立、为了死亡而死亡、为了组CP而强行多角恋,更可笑的是为了应题,为了流泪而流泪,还眼泪总掉不下来、挂在眼角是怎么一回事?抱歉,郭敬明,我们的青春不是这样的。不需要嘶吼,不需要理不直气不壮的道德审判,青春当然可以暗黑,但您能不能走点心讲点道理?自以为是的青春疼痛和青春残酷,才是“精分”的致命毒药,好好学学人家吧。反击吧,真正的壁花少女们!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9za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