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在哪里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13麦积山石窟——东方泥塑艺术的殿堂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麦积山是天水市小陇山中的一座不起眼的孤峰,高约140多米,形状酷似农村的麦垛,故名麦积山。1600多年前的前秦时代,不知是何人在它陡峭的山崖上建造了第一座佛龛[kān],使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名闻天下的中国四
原标题: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13麦积山石窟——东方泥塑艺术的殿堂【原创】文/摄影:孙成岗麦积山是天水市小陇山中的一座不起眼的孤峰,高约140多米,形状酷似农村的麦垛,故名麦积山。1600多年前的前秦时代,不知是何人在它陡峭的山崖上建造了第一座佛龛[kān],使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名闻天下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从景区大门到石窟还有一段路程,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为了赶时间,我们乘坐景区的电瓶车来到山下。道路两侧挤满了销售旅游纪念品和山货的摊位,还有许多进行自我推销的业余导游。不要小看这些“野导”,他们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少,无一例外地都能如数家珍地把石窟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如果对石窟不太了解,请一个路边导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麦积山石窟的建造时间比敦煌莫高窟略晚,早于云冈和龙门石窟。这正好契合了佛教自西向东传入我国的路径。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印度佛教自公元前260年开始,由天竺僧人传入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一路东行,渐渐延伸到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遣使节,从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十六国(304年-439年)时期,连年的战乱使人们急于寻找心灵的寄托,于是,佛教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前秦苻坚甚至命令大将军吕光率领80万大军奔驰千里之外的龟兹[qiūcí]国,去争夺一位名叫鸠摩罗什的西域高僧。然而抢到鸠摩罗什的吕光在返程途中却听到了前秦灭亡的消息,于是便在凉州就地称王。公元401年5月,后秦主姚兴再次西征,消灭了凉州的吕氏政权,夺得了鸠摩罗什。之后鸠摩罗什在中原翻译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35部近300卷汉译佛经,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由于鸠摩罗什一改过去的直译为意译,翻译出来的佛经不再晦涩难懂,更便于普通人理解接受,促进了佛教在中原的普及。麦积山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凿的,它自前秦开始,历经北魏、隋、唐、五代、宋等历朝历代的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公元734年,因为发生了强烈地震,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现在,东崖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麦积山石窟密集分布在刀切般直上直下的20米到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看上去宛如一个巨大的蜂巢。古人是如何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原来,聪明的古人使用了类似今天搭建脚手架的方法,首先搭起百米高的木垒,然后在接近山顶的岩壁上开凿洞窟,营造一层石窟,架设一层栈道,再拆除一层木架,如此由高向下,依次进行。所以当地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说法。千百年来,麦积山石窟佛龛中的色彩已经暗淡,也有部分佛像已经面目全非,但由于它位于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所以未曾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与其它石窟相比,保存相对较好。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起申报成功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大石窟中,如果说云冈与龙门以石刻见长,敦煌以壁画闻名,那么麦积山则以泥塑闻世。麦积山的岩石是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很多鸡蛋大小的石子夹杂在泥土中,不像云冈、龙门那样可以在石头上直接雕刻造像,所以,麦积山的佛像都是泥塑。这里的泥塑有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以及壁塑四种类型。泥塑完成时,外表都有彩绘,历经千年,现在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精彩。大一点的佛像多是石胎,小型佛像多为泥胎,也许雕塑使用的泥土中混合了某种特殊的成分,经过时光流水的冲刷,塑像的表面竟然如同混凝土般的坚硬,如果不说,还真以为是在山崖上直接雕刻而成的石雕。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泥塑艺术的陈列馆。在现存的194个洞窟中,共有10632尊石胎和木胎泥塑,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麦积山石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世俗化和生活化。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是依据皇帝的敕命而建,麦积山石窟则不同,它是历经千年民间自发筹资开凿的集成,因此佛像不像云冈与龙门那样威严,大多俯首下视,和蔼可亲、俨然就像邻家的大爷大婶。人们常说这些佛像“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下了电瓶车,前行约百余米,右拐进入花坛后面的1号观景台,首先看到的是西崖石窟的全景。千丈绝壁之上密密麻麻分布着140个洞窟,层层叠叠、纵横交错的栈道把小小的洞窟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不规则图形,蔚为壮观。在西崖的露天岩壁上,一组大型石胎泥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编号98的“西崖大佛”。它始雕于北魏,重塑于北宋,高约13米的主佛阿弥陀佛脚踏莲花立于正中、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侍立两旁。1982年对大佛进行维修时,保留了大势至菩萨残毁的模样,北宋时期在石胎上打下的木桩桩孔依稀可见,当时为大佛搭建的避雨披檐使用的木梁依然屹立在悬崖之间,似乎在向世人述说着时光的风雨在它身上留下的沧桑。离开1号观景台后,前往瑞应寺前的广场。从这里可以看到东崖的全貌。与西崖一样,东崖也是壁立千仞,岩壁现存54个洞窟。东崖中间也有一组大型高浮雕石胎泥塑的造像。这组雕塑建于隋代,宋代重修。正中的毗卢舍那大佛(即释迦摩尼的报身)高达15.7米,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大的佛像。1982年对已经毁损的右脸进行修复时,从中还发现了一卷手抄的《金光明经》。两位菩萨口唇紧闭,面目慈祥,含笑俯视人间。普贤右手置于胸前,沉稳中有着俏皮,文殊左手托腮,庄重中透着妩媚。大佛的东侧是千佛廊。“千佛”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实际上佛廊的小佛像是258尊,共两层六排,上层两层建有栈道,可供游人抵近参观。在山下借助望远镜,可以看到佛廊的全貌。大佛的正上方,7个殿堂式大窟一字儿排开,故名“七佛阁”,因其是东崖最高的佛龛,所以又名“散花楼”。这组建于北周的建筑是麦积山石窟中最辉煌的部分,经过历代多次重修,现在窟内存有石胎泥塑佛像85尊。在观景台远眺东崖的全貌后,我们开始沿着栈道向山上攀爬。上了栈道才发现,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东西崖的194个洞窟被景区管理部门分成了3类。一是没有任何遮挡,可以直接参观的;二是洞窟门口用栅网封闭起来,透过不到1厘米的孔格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佛像,只是有些地方光线昏暗,难以看清;三是艺术价值非常高的“特窟”,目前不允许普通游客参观。如果一定要参观,则每个洞窟要另付300-400的费用。在景区展示廊中有一张最能体现麦积山石窟世俗化特征的佛像照片,就是在某个特窟中拍摄的。照片上,一对小沙弥低眉顺眼、相互依偎,宛如一对含情脉脉的情侣,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两位佛家弟子。也许这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启蒙。在栈道上,再看东崖大佛,只有仰视的份了。不过,主佛石胎上打的孔洞却异常清晰。不知主佛立像的下半部分是一开始没有塑好还是后来剥离了。随着高度的升高,我们也能与从一旁平视大佛了。虽然是斜视,但因为靠得很近,大佛眼中的闪耀的光芒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整个雕塑显得更加栩栩如生了。沿途大多是蒙上栅网的二类洞窟,在这些洞窟面前,单反相机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手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把手机的摄像头对着栅网的小孔,有时就能把洞窟中的佛像拍得非常清晰。一边用手机欣赏洞窟中的佛像,一面随着人流缓缓前行。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具有“散花楼”之称的“七佛阁”。这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建。我们在地面已经远眺过它的雄姿,走近更感觉到它艺术上的精彩绝伦。这座由7个大型佛龛构成的31.4米长的殿堂式大窟基本保留了1600多年的建筑风格。平台两头各有一位金刚力士,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凹进洞窟的佛堂门楣挂着“菩提场”“西来圣人”“慧光普照”等匾额,洞窟上方都饰有帷幔流苏等浮雕,显得无比气派。佛堂里塑有一佛、两弟子和六菩萨等9尊造像,每尊造像均具有不同的神态,表情也十分生动。在帷幔浮雕的上方是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因飞天的面部略微凸出,宛如浮雕,故名“薄肉塑壁画”。虽然有些部分毁损褪色但仍不失精美。壁画中的飞天,或翩跹起舞,或弹奏乐器,或散花进香,这些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以及她们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使整个散花楼充满了灵动感。“散花楼”最中间佛堂的匾额上书“是无等等”(有些不明就里的游客念成“二等无事”)。这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型”诗人和大书法家王了望所书。他在年逾古稀之时回到故乡陇西,为佛教圣地麦积山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借此表达了他看透尘世、心如止水的心境。“是无等等”源自《心经》,它告诉人们不管是真实的(是)还是虚无的(无),都是过眼烟云,人活一世,不要为名利所累,以一颗平常之心去对待事物,才是正道。从散花楼穿过一条隧道,就是西崖的牛儿堂。这条隧道是东崖通往西崖的唯一通道。古代是没有这条隧道的,那时人们要想从东崖到达西崖,要么从地面绕行,要么用悬挂在岩壁上的悬索悠荡过去。固定悬索的石柱,至今仍在散花楼西侧的岩壁上。牛儿堂是隋末唐初开凿的洞窟,这是麦积山石窟中为数不多的隋唐洞窟。洞窟的东侧有一踏牛天王,非常威武,只是为了保护,上身用铁圈箍住,下部被被围了起来,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天王脚下踏着的牛了。牛儿堂中的石胎泥塑,着色非常精美。两个洞窟中佛像都是一佛两弟子的格局。东窟中的主佛面带讥讽之色,表现对恐怖现实的不屑一顾;西窟中的佛像则面含微笑,神情动人,显示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西崖虽然洞窟较多,但除了牛儿堂和西崖大佛,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也许是因为特窟较多,无法参观,亦或是在迷宫一样的栈道上走了近道而错过了部分洞窟。尽管如此,麦积山石窟在我们本次旅行行将结束之际,依然奏起一个最强音,宛如一首乐曲结尾处的高音部,让人回味无穷。晚上计划住在宝鸡的法门寺。第二天上午在参观完法门寺之后,一路向东,返到家中。麦积山石窟是返程中的一个意外惊喜。虽然途中还有一站要游览,但由于法门寺已经属于陕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积山石窟就是本次青海、甘肃之旅的一个圆满句号!【原创】文/摄影:孙成岗【相关阅读】【上一篇】青海、甘南自驾之旅D11-2让人迷惑的郎木寺https://www.sohu.com/a/257666465_537447【全文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QkX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