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不卑不亢?难矣哉!

【缘木求鱼】 能生发出如此一堆感想来,当然要感谢那几位在瑞典旅游住酒店时引发争议的同胞了。 木木 随便一扯,年头儿就又有点儿久远,都快过去四十年了,读小学的时候,每逢节假日或者参加什么“重大”活动,班主任谆谆嘱咐的事情很不少,其
原标题:不卑不亢?难矣哉!【缘木求鱼】能生发出如此一堆感想来,当然要感谢那几位在瑞典旅游住酒店时引发争议的同胞了。木木随便一扯,年头儿就又有点儿久远,都快过去四十年了,读小学的时候,每逢节假日或者参加什么“重大”活动,班主任谆谆嘱咐的事情很不少,其中,必定要被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在街上遇到外国人,一定要不卑不亢”……云云。大约是年纪小的缘由吧,又或者是没好好读书学习的原因吧,老师嘴里每每唠叨不停的这个“不卑不亢”,到底是个啥意思、是个啥状态、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不如此又会怎样……实在有点儿搞不明白。不过,不明白也不敢问,怕老师骂,怕同学们笑话。好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不过就是在大院儿里瞎转悠着玩儿,几乎没有出“远门儿”的机会;特别幸运了,赶上父母有空或心情不错,也顶多被拎了去动物园、中山公园之类的地方转转,而在那种地方转,吸引小孩子眼睛的,往往都不是人。于是,很荣幸,印象里从来就没见到过外国人,哪怕远远地看见,也没这种机遇,当然也就用不着为什么“不卑不亢”瞎操心。后来,书,一年又一年地读过去,就自然知道了小学老师嘴里的这个“不卑不亢”,在字典里是个啥意思,以及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心状态。不过,可惜得很,在现实生活中,仍旧没有学以致用的机会,估计外国人也不愿意陪人“练手儿”吧。于是,“不卑不亢”,就只能继续活在字典里。印象里,小学之后,抑或是初中之后吧,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样子,老师们就很少再叮嘱学生“遇到外国人要不卑不亢”了。当年少不更事,哪儿顾得上琢磨老师们为什么不再叮嘱学生们“遇到外国人要不卑不亢”了,不叮嘱就不叮嘱吧,虽然不叮嘱这个了,但总有没完没了的需要叮嘱的事情争着顶上来,而永远不变的,就是老师们一直都唠叨,乃至老徐自己参加工作当了老师,也是一样的德行,这简直就是顽固性遗传,永远没有变异的希望了。再后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大约也是岁数足够“油腻”的缘故吧,老徐才终于知道“不卑不亢”的精髓在哪里,也才终于知道当年自己的老师们为什么就很少再提什么“不卑不亢”了。也是,还提它做什么呢?本就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全世界好几十亿人,又能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这四个字的内涵、能真正达到那种状态呢?估计,实在不多。“不卑不亢”,实在是一种比较高深的哲学境界。“有卑”必“有亢”,“有亢”必“有卑”;“无卑”必“无亢”,“无亢”必“无卑”。二者相互依存得挺紧密,简直达到了“量子态”的完美程度。由此说来,“不卑不亢”的境界,大约非“无卑无亢”者不能做到了。在这个世界上,居然也有“无卑无亢”者吗?还真不好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凡事无绝对,但在现实中,如此“大仙”,确实难求。中国古人早就说过,“无欲则刚”,言外之意就是“有欲难刚”。人活在人世上,肯定不能没有欲望,否则,绝无生存下去的可能。有欲望,而又能“刚”起来,这尺度实在难以把握;“刚”不起来,就必定免不了有跟“卑亢”打交道的那一天。这也是“无卑无亢”者实在难找的原因,非要找一个出来不可,大约佛陀勉强算得上一个。由此说来,人要不卑不亢,难矣哉!难矣哉!能生发出如此一堆感想来,当然要感谢那几位在瑞典旅游住酒店时引发争议的同胞了。由其悲惨遭遇看,中国人要想在外国人面前“不卑不亢”起来,还真是挺难;反之也一样。人世间事从来如此,原也实在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作者:木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44vp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