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报纸6一个中国人,在英国三大报纸上自费打广告,他到底为了什么?

1条沉船 828名被遗忘的士兵 1834个没有被讲述的故事 2018年7月,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纷纷出现了奇怪的整版广告,内容却是关于一则寻人启事: 希望寻找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 (泰晤士报
原标题:一个中国人,在英国三大报纸上自费打广告,他到底为了什么?1条沉船828名被遗忘的士兵1834个没有被讲述的故事2018年7月,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纷纷出现了奇怪的整版广告,内容却是关于一则寻人启事:希望寻找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泰晤士报上寻找里斯本丸战俘亲属的广告)里斯本丸的沉没?828名被遗忘的士兵?1834个没有被讲述的故事?(《每日电讯报》的整版封底广告)这些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同时这则广告的发布者,一个神秘的中国男人开始频频出现在英国最主流的媒体平台上,《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接连报道,BBC的几档重头节目在同一天采访,看看这个中国人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会对800多个英军战俘动这么大感情。(《泰晤士报》国际版头条)(BBC广播电台Radio4的“Today”栏目采访)(BBC世界新闻的“Impact”栏目采访)(BBCOnline的报道)这个温和宽厚,但执着的中国男子,名叫方励,他远赴重洋来到英国,花费巨资探寻七十多年的这桩沉船旧事,其实始于一次机缘。2014年,方励身为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第一次前往位于中国最东部的小岛,东极岛。就在那时,他第一次从东极渔民的口中听说了70多年前的这场“东方的敦刻尔克”。方励(右)这场发生在几十前的战争悲剧,深深震撼了方励。“不敢相信脚下这片海域里竟埋葬着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如此大的一桩惨案,死亡人数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一半,可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在接受BBC采访时,他不止一次动情地说:“这些年轻的英国战俘跟我儿子一个年龄,就死在我们家门口,我忘不掉,我过不去。”船上的1800多名战俘,大部分来自英国本土,个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他们是父亲、儿子、或者哥哥…但在战争时期,他们为保卫香港浴血奋战,最后却死在了中国。828名英国士兵的尸骨至今仍然埋葬在里斯本丸沉船之内以及周边海域,静静地躺在东极岛不到30米深的海底…残酷战争之下,一边是日本军方被泯灭的人性,一边是中国渔民无私伸出的援手,这一场堪比“敦刻尔克“的救援,竟然被掩盖了这么长的时间,无人了解,无人关心。“是时候去讲述他们的故事了。”方励决定要把这桩惨案讲述出来,这是他的责任,“觉得如果我这个年纪的人还不做,可能就没人去做了。”对他来说,不仅是说出事实,更重要的,是这些沉没在海底的灵魂和他们的故事,那些甚至没有机会留下后代的年轻人的故事,需要被记录,不能被遗忘。里斯本沉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切还要回到1941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那一天。香港,在著名的半岛酒店内,英国港督楊慕琦向日本军队正式投降,投降的英军卸下自己武装,成为日本人的俘虏。他们将会被送往日本臭名昭著的战俘营——在二战期间,日本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达到了25%以上,是德国的好几倍。当然,此时,这些1941年的英国军人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考验…日本战俘营(图源:桂河大桥)1942年10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启程前往日本,满载700多名日本士兵以及1834名英国战俘。里斯本丸号(图源:dailymail)就在里斯本丸途经舟山东极岛以东海域的时候,被此处巡逻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石斑鱼号潜艇发现。由于里斯本丸没有悬挂运送战俘的标识,美国潜艇向这艘敌舰发射了鱼雷。里斯本丸号船舱进水,沉没是不可避免的了…(图源:lisbonmaru)但沉没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被鱼雷击中10多个小时之后,800多名日本军人从容地登上了前来救援的近十艘船只。英国战俘们起初并不恐慌,他们相信日本军队一定会秉承《日内瓦公约》,保障战俘的安全。(图源:lisbonmaru)但习惯了绅士一样打仗的英国人没有想到,那个投降就能活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杀红了眼的日本人,原本这些战俘是他们运回日本的免费劳力,现在里斯本丸一旦沉没,则能成为他们嫁祸美军杀死数千盟军的最好借口。于是恼羞成怒的他们用木条和帆布将近两千名英军战俘活活钉死在船的底舱中。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没有光,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蔓延的白喉、痢疾、和无处排泄的漫溢的秽物……里斯本丸上的战俘第二天凌晨,里斯本丸眼看就要沉了,而日本军队丝毫没有救人的意思。战俘们冒死冲破了日本守卫的防卫,纷纷弃船,跳入海中。但等待在旁的日本军队开始向水中的士兵开火,许多逃过了海难的战俘再一次死于无情的枪口。最近的东极岛有几公里远,而这是战俘们唯一的希望…(图源:CNN)这是很多东极渔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白种人。(图源:tripadvisor)发现有人落水后,东极当地的普通渔民马上自发做出反应,口口相传,纷纷划着自家的小渔船,浩浩荡荡地赶往里斯本丸的事发地点。这真的可以说是是远东的敦刻尔克:数百中国渔民冒着日本军队的枪林弹雨,划着小舢板救起了380多名英国战俘…里斯本丸的沉没带走了800多名英国军人的生命。而如果没有中国渔民的营救,这个数字将会更高…第二天,日本军队来到了东极岛,搜捕被渔民藏匿的英国军人。有三位英国军人在中国人的保护下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在中国地下抵抗组织的重重接力下最终被送往了重庆…而对于大多数幸存者来说,里斯本丸只是他们4年战俘生涯里的第一道考验,后面还有惨无人道的战俘营生活。到1945年战争结束,真正从日本战俘营中幸存下来回到故土的,只剩下了700多人。日本士兵处决战俘时间回到2018年。从事海洋勘探的方励先是全球首次准确定位了这艘船在海底的位置,接着,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去寻找这828名遇难英国军人的遗属,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并把这个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方励团队用“多波束声呐技术”定位了里斯本丸沉船位置)方励很快开始了他的计划。他花钱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寻找还活着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此举惊动了英国媒体,这才有了BBC、Radio4、泰晤士报等媒体的采访…投入很快收到了回复。在长达半个月的走访里,方励走访了超过30多个战俘后人的家庭,并见到了当时公认的里斯本丸最后的幸存者,99岁的DennisMorley。没想到,在大面积的寻人广告打出后,在加拿大又冒出一个依然活着的98岁的幸存者,等待摄制组未来的拜访。Morley与方励交谈“DennisMorley忆说了他亲历的‘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鲈鱼号’鱼雷击中时的巨大声响,警报声彻夜长鸣。1800多英军战俘被日军钉死舱门关押底舱的绝望,最后一刻突围遭日军疯狂扫射,中国渔民抢救落水英军”。RichardPenny也是搭乘里斯本丸的英国战俘之一,他在战俘营里用大写字母,一笔一划给年仅5岁弟弟写的信至今仍然被他的后人所珍藏。谢谢你的来信,我没什么特别能跟你说的,除了这句:请一定要深爱和照顾好我们的母亲,她是你这辈子能遇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人…爱你的哥哥理查德“就在沉船前,第三舱的皇家炮兵团有几百人爬梯子逃了出去,梯子却突然断了,剩下百余人眼看着再无逃生的可能,其中一个炮兵说,我们反正也出不去了,让我们给他们唱首歌吧。于是幸存者泣不成声地回忆道,那一刻,船一边沉没,一边传来巨大的合唱声……”导演范铭说:“每次采访都很虐心,如同经历一场战争。家庭撕裂,生离死别,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尊严、突围与求生,挣扎与放弃、太多的人性故事……”而远在中国的东极岛,参与救援战俘的还有一名活着的的渔民林阿根,也已经有94岁了。讲起当年的壮举,原本已经卧床不起的老人突然两眼放光。(方励与林阿根)东极的青浜岛上还有一座墓碑,埋葬的是两名澳大利亚士兵的遗骨。墓碑上刻着“lestweforget”(让我们不要忘记)。青浜岛上澳大利亚士兵的墓碑(图源:telegraph)方励先生已经为这部纪录片花了好几百万,就希望可以在人们的记忆被时间冲淡前,记录下这1834个没被讲述的故事..“在世的老人都快百岁了,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最终可能会花掉上千万,但不管有没有支持,豁命也要干完。”纪录片获得了英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甚至Adele和U2乐队的音乐制作人HowieB也表示可以帮助方励制作音乐…Howieb(DJMAG)方励先生曾经表示:“纪录片从来就不赚钱,我更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对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讲,只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就是对生命的纪念。”在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里,从英国到中国,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心协力,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不论是勇敢的渔民,还是不幸的战俘,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年中国渔民救起了还活着的英国士兵,现在一位中国制片人则在为已经牺牲的英国战俘奔走。烈士的故事需要被传颂,方励先生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他们永不沉没的纪念碑。source: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china-watch/culture/chinese-war-heroes/https://www.bbc.com/news/stories-44814053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5010553/Was-sinking-Lisbon-Maru-Japan-s-worst-war-crime.htmlhttp://www.cankaoxiaoxi.com/culture/20180704/2287943.shtmlhttps://www.telegraph.co.uk/history/world-war-two/9575914/The-last-survivor-of-the-Lisbon-Maru.htmlhttp://www.lisbonmaru.com/thebook.htm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51606575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4/04/content_2784193.htmhttp://www.wydclub.com/index.php/post/22570.html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KVRn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