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寒冬一千多年前的长安人是怎样抵御寒冬的?

今日立冬,西安已进入阴冷的冬天。又到了脱衣服靠勇气,洗衣服靠毅力,起床靠爆发力的时候了。在西安该怎样过冬?是涮个火锅打边炉?还是路边握着烫乎乎的烤红薯?是裹着被子煲电视粥?还是去太白山撒欢滑个雪? 小编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看着这些凝固着一千
原标题:一千多年前的长安人是怎样抵御寒冬的?今日立冬,西安已进入阴冷的冬天。又到了脱衣服靠勇气,洗衣服靠毅力,起床靠爆发力的时候了。在西安该怎样过冬?是涮个火锅打边炉?还是路边握着烫乎乎的烤红薯?是裹着被子煲电视粥?还是去太白山撒欢滑个雪?小编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看着这些凝固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朝雕塑,不禁去想,唐代的长安人都是怎么度过严寒的冬天的?唐代的长安,到底有多冷?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大考的考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歌咏终南山上没有融化尽的积雪。这可是国考,好比如今的高考作文题目考了钟南山的雪景。你说泱泱盛唐大考,有多少治国安邦的宏旨大义可供命题,偏偏考“终南望余雪”。可见当时长安的冬天,下雪是多么频繁,气候是多么寒冷,以致“终南余雪”成了长安一道熟悉的风景线。当时有个考生叫祖咏,一共只作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被后人誉为咏雪“最佳”之作。长安距离终南山60余里,居长安城向南眺望,雪裹层岭,云缠山腰,寒气凛冽,冬雪之大,倾泻之久。以致60里外的长安城内,遥望之间都觉得寒气逼人。以“推敲”出名的大诗人贾岛,落第后寄居终南山下草堂寺(今鄠邑区境内)。闲来写下《雪晴晚望》:“倚杖望晴雪,浮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欲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下了几日雪后,天气乍晴,茅舍被白雪覆盖,太阳也是寒的,闪着冷光,又加天色向晚,该是怎样一个旷远孤寒的景象?此外,还有不少写长安雪景及苦寒的诗。如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杜甫的“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寒冬里,大风乱撼丛竹,推门便看见大雪覆盖群山。天气冷到衣带都被冻断了,指头也被冻得僵硬。甚至到了春季,也不免大雪绵绵。有白居易的《春雪》为证“…六年春二月…天阴夜飞雪…”唐代长安的冬天,是一番天寒地冻,白雪皑皑的景象。那么,如此寒冷的长安城,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抵御寒冷的?唐人如何抵御酷寒唐人的采暖神器冬天,供暖是刚需。小编记得儿时没有通暖气的房子是靠烧炉子取暖的。铁铸的炉子里面烧着煤炭,屋子里很呛,到处是烧煤炭的烟味。但闲时大家都围在一起烤手,也算是其乐融融。烧炉子取暖,早已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已经在使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大寒》中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其中“金炉兽炭”说的就是那会已经用铜暖炉和制成兽形的木炭来取暖了。除了烧暖炉外,唐代的贵族们为了追求美感,会把炭捏成鸟兽的形状。就比如唐朝宰相杨国忠家取暖,炉子里燃的,都是用蜜和炭屑捏成的双凤鸟……铜炉兽炭,都是贵族们的专利。家境一般的人,买不起铜暖炉,又需要生火取暖,便在自己家的屋子里挖一个深坑,在坑里推满木柴,掺着松脂之类易燃物点火取暖,称为“地炉”。现在流行的地炉烤肉,想来便是在唐人地炉的基础上发明的。地炉烤肉在唐代流不流行不知道,但地炉取暖在当时却是非常普及的方式。地炉虽然不比铜暖炉精致,但辛苦了一天的劳动人民围在地炉边,看着“滋滋”窜出的红红火苗照亮了满屋,淡淡的烟雾丝在屋顶的上空袅袅升起,也可暂时忘记屋外的寒冷。堪称国民型地暖。如果取暖只靠普通的炭或柴,那你就低估唐代人民的智慧了。就比如说提起花椒,你会想到什么,椒麻鱼?还是花椒鸡?那么花椒除了可以炒菜外,还可以干什么?唐朝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告诉你,当然还可以——盖房子啊!那会的长安贵族人家喜欢用捣碎的花椒和泥,涂抹在墙壁上。这样的墙壁除了温暖以外,还会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俗称“椒房”。我们现在发明的发热墙,古代人民通过花椒就轻松搞定啦!不过在古时候,花椒是很名贵的东西。唐朝时官员受贿的礼品,就是以花椒计算的。能把这种奢侈品当水泥一样用的,都是真正的豪门啊。唐人的御寒衣装古人讲“秋收冬藏”,虽说冬天主要在室内,那总有出去的时候吧。如今的冬天,我们出门去,有棉衣、羽绒服、保暖衣、保暖裤等各种保暖衣物,那么唐人冬天出门穿什么?近几年冬天流行穿的皮草,在唐代,也是流行的保暖装束。唐代那些富户到了冬天通常会穿上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衣。比较华贵的有狐裘、貂裘、豹裘、兔裘等,一般士人和百姓中富有者则多穿羊裘、犬裘。大诗人李白就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一件裘衣可以价值千金,可见李白在为自己购置衣物方面也是相当舍得花钱啊,搁现在绝对“潮人”一枚。除了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衣之外,用绵布制成的冬衣在百姓中则更为普及。唐代人冬日所穿的绵衣,主要是“袍”“袄”两种。两类衣服都有夹层,可以在其中填充棉絮。不同的是“袍”一般能覆盖到脚面,常用作外衣,有点类似现在的棉衣和羽绒服。而“袄”则主要是上身穿着,有时也会作为里衣,类似于现在的打底衣。而连绵袍都置办不起的真正穷苦人家也有自己的过冬之法。毕竟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唐代造纸技术发达,纸张价格相对较低,许多穷苦人家就将废纸收集起来,制成纸衣、纸被御寒。纸衣纸被虽然看起来单薄,但是纸本身不透风,不散热,厚厚穿上一层还是能起到保暖作用的。如今的环保时装秀上就有用纸做的衣裙。都说时尚是隔些年就一个轮回,这样看来,唐朝的“纸衣”该走在时尚前沿啦!唐人的驱寒美食每当寒冬来临的时候,小编总要思考一个永恒的问题——吃什么?冬天究竟靠什么才能续命?必须是滋着红油,冒着热气的火锅,以及汤浓肉香的羊肉汤啊!而我们如今冬天流行的暖身美食,和唐朝居然是相差不多的。唐朝时胡风盛行,羊肉在当时算是主流菜了,羊肉做的胡饼、羊胃肚丝等等。在《太平广记》中曾记载过当时的一道国民级名菜,叫做“浑羊殁忽”。就是把羊和鹅放血褪毛,在鹅肚子里塞上糯米饭和香料,再把鹅塞进羊肚子,然后烤羊。羊烤好后取出肚子里的鹅食用。这味道,大家自行想象一下……再说火锅,唐朝时期的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白居易曾写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红泥”即陶瓷。也就是诗人摆上了新酿的酒,烧着陶瓷小暖锅,跟他的朋友打算在雪天的晚上喝酒。不得不说白居易真的算是很讲究生活品质了。吃得起火锅和羊肉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吃不起肉的穷人,也有他们最喜闻乐见的主食——片儿汤。片儿汤在唐朝被叫做馎饦,把面片扯成拇指大小,加入汤中煮熟,再添加调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烩面片。看来西安人对面食的爱好,是从老祖先这里遗传下来的啊!寒冷的冬天,一碗热乎乎的片儿汤能让整个人瞬间暖和起来。总的来说,除了没有空调、暖气之外,唐代士人的过冬方式和现代人已经非常接近了,但是在当时,拥有白居易、李白这样经济实力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老百姓在冬天还是要在生死线上挣扎。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村居苦寒》说农村里“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这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像杜甫这样心忧天下的士子才会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到了今天,我们的取暖设施越来越先进,空调、地暖等依次出现,服装趋于保暖与审美一体,食物也更加注重营养与精致。即使和盛唐时期的人相比,我们都要幸福太多了。寒冬马上来临,西安供暖在即,我们不要忘了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X7xj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