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三宝众生酿福田僧人形象为何变差?寺庙里有三类僧人,其中一类滥竽充数的多

僧人形象为何变差?寺庙里有三类僧人,其中一类滥竽充数的多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对现在的僧人有很多非议,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更是让佛门不得清净。不明所以的人都在痛斥寺庙的商业化,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五毒俱全。事实上,对于和尚群体的非议自古
原标题:僧人形象为何变差?寺庙里有三类僧人,其中一类滥竽充数的多僧人形象为何变差?寺庙里有三类僧人,其中一类滥竽充数的多现如今,社会上很多人对现在的僧人有很多非议,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更是让佛门不得清净。不明所以的人都在痛斥寺庙的商业化,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五毒俱全。事实上,对于和尚群体的非议自古有之,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僧人总会以不光彩的形象登场,比如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在裴如海出场的时候,“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这首打油诗。作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僧人,形象何以变得这么差呢?这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僧人内部的职能分工和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有关。佛教从印度传入的同时,也把在印度佛教的组织制度带了进来,就是僧团制度。什么是僧团制度呢?僧人只尊行僧团内部规定,自成体系,脱离朝廷政权。这在皇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寺庙怎么能成为法外之地。于是,统治者和僧团之间就此问题纠纷不断,以至于历史上屡次发生灭佛事件。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以王法的胜利而终结。所以,寺庙在传经布道的同时,必须遵循朝廷的价值观和管理。于是,唐宋时期,政府规定,把天下寺院及僧人划为禅、讲、教三类。禅者,禅宗一类;讲者,重研修佛教义理的天台、华严诸类;教者,诵念真言密咒,演行瑜伽显密法事仪式之僧众也。这三类僧人,三类僧人要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及格才能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叫做度牒。度牒是唐宋时僧尼的“户口本”,归祠部掌管。只有获得度牒的僧尼才可以免地税、徭役。在三类僧人中,行法事的教僧相比较禅僧和讲僧,门槛比较低,考试不需要考经律义理,只需要考现场演行法事及经书背诵是否熟练准确。后来,至明太祖时候,又对寺庙做了一系列规定。一个寺庙需要指定一个负责处理寺院的钱粮出纳、官府往来等俗务,被称为砧基道人。为了防止僧人在外奔走,与官府交结,政府规定除非游方问道,禅僧和讲僧不允许随便出入寺门,更不可散居于市井村庄。但是,教僧因为做法事的需要,必须要与外界接触,出入世俗社会。而就是这第三类僧人,教僧,一方面因为考试不用精通经律义理,入门门槛低;另一方面又因为相对自由,法事收入也不低,就使得很多学养素质比较低,动机不纯的人能够也愿意进入了这个队伍,那些滥竽充数者混入僧团后做的坏事就慢慢的败坏了僧人的名声。/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xQVO6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