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起城市记忆【岁月记忆】观地方戏唤起的记忆和思考

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于无声处的高台教化,更有文化凝聚力。 台上唱腔铿锵、情感炙热;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观众和着曲调有节奏地击掌。置身现场,胸口阵阵热流涌动,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周边很多人也如笔者一样时不时地抹泪。“这唱腔
原标题:【岁月记忆】观地方戏唤起的记忆和思考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于无声处的高台教化,更有文化凝聚力。台上唱腔铿锵、情感炙热;台下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观众和着曲调有节奏地击掌。置身现场,胸口阵阵热流涌动,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周边很多人也如笔者一样时不时地抹泪。“这唱腔真让人享受啊!”身边坐着的一位老乡禁不住地低声称赞。6月23日晚,受家乡渑池县县委县政府邀约,笔者到位于北京丰台的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看了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中由河南省选送、三门峡市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创编的大型现代曲剧《大山的儿子》。故事以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村委书记张东堂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爱乡爱民、敢于担当,也为百姓爱戴的带领百姓一起脱贫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令笔者慨叹的是,这些离开家乡多年的游子,原本陌生,只因为观剧,扶老携幼,如此容易地聚集了起来!听着熟悉的乡音老调、感受着熟悉的味道,亲切感油然而生;对剧中塑造的这样一位有时代气息的带领百姓致富的好书记,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伴随着亲切的唱腔和韵律,很多与看戏相关的生活片断在笔者脑海中浮现,那里有岁月、有亲人、有自己的小时候:记忆中的很多个早晨,天刚蒙蒙亮,便听到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妈妈说那是县曲剧团的演员们在开嗓练功呢;很多个夕阳落山的时候,大老远地便听到咚咚有力的脚步声和着高亢的曲儿由远及近,那是父亲结束劳作回家来了,《朝阳沟》《卷席筒》是他的最爱;每到元宵节,外婆和她的姊妹们便结伴赶到街上看戏,矮矮的我挤在人群中,从大人们的缝隙中看着台上红男绿女尽兴地欢唱;记不清多少次和邻居奶奶牵着手走进剧院,为《秦香莲》《卷席筒》中善良的受害者抹泪,为剧终时刻邪恶被惩治、正义得到张扬拍手称快,为那个敢于担当敢于亮剑的清官喝彩;记不得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台下,我搬个小板凳坐在人群中,和大人们一起看《狸猫换太子》《陈三两爬堂》《窦娥冤》。剧中主角常常爱憎分明、不屈不挠、坚守正义;或悲或喜,感情表达直接、质朴、热烈,凝重也深沉。剧里剧外、思绪万千,蓦然回望,我发现了我自己和这块土地上人们共同的精神源泉之一——对善良、公平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鞭挞———心中有时被岁月淹没的“绿叶对根的情谊”再次被唤起,顿然间思乡情切。我于是意识到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极重要的价值。于无声处的高台教化,更有文化凝聚力。孩子们在和邻居大叔大婶儿一起的艺术享受中,在极强烈的情感震撼中,明白了是非善恶,浸染了人格底色;也和家乡百姓、和脚下这片土地共同拥有了携带一生的文化符号,成为进入生命深处的记忆。如今看来,那是一种极深沉的力量,支持着游子走向远方,也将牵拉着他们回眸反哺。剧场里,侄子坐在身边,不住地看手机,我想这戏很难带给他如我这般的体验吧———很遗憾,但怪不得孩子们。上世纪80年代后,因为电视的普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等等多种原因,地方剧院严重边缘化了,有段时间不少演员甚至去街上摆小摊卖馄饨,原有的剧院也濒临废弃。左邻右舍凑成一堆儿举家看戏的文化逐渐消弭。据介绍,此次笔者观演的《大山的儿子》是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一个剧目,该会演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今年5月至8月间举行,将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涉及47个剧种,意在推动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百姓,引领戏曲艺术繁荣兴盛。由衷为此举点赞!而文章就要搁笔时,家乡传来好消息,内设有大剧院、电影院、科技馆等多种功能的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8月底,中心大剧院就要投入使用了。期盼!责任编辑: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RAq62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