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引起脑瘫&【近现代名中医案例集】新生儿疾病:胎 黄

展开全文第一章:新生儿疾病第一节 胎 黄 胎黄是以婴儿出现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中医又称之为“胎疸”。见于西医“新生儿黄疸”。 共收录陆长清医家1则医案。陆长清认为临床以湿热邪毒偏重的阳黄多见,治宜
展开全文

第一章: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胎黄

胎黄是以婴儿出现皮肤、黏膜、巩膜发黄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中医又称之为“胎疸”。见于西医“新生儿黄疸”。

共收录陆长清医家1则医案。陆长清认为临床以湿热邪毒偏重的阳黄多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基于桂枝、大黄、山楂、苦参、乌梅等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血清中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故常用之。

陆长清医案

新生儿黄疸从湿热内盛辨治。组方于茵陈五苓散外,辅以改善微循环之药。

刘某,女,8天。2005年10月7日。

黄疸6天。

初诊: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予退黄药(具体不详)口服,症未减,且有加重的趋势。大便干,2日1次。舌淡,苔黄,指纹淡沉。诊其为黄疸(新生儿黄疸),此为先天不足,湿热内盛,胆汁外溢肌肤所致。鉴于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湿热之邪没有出路,故治拟清热利湿退黄法,方取茵陈五苓散加减。

处方:

茵陈蒿2g,山栀子2g,大黄2g,桂枝2g,白术3g,泽泻3g,茯苓5g,猪苓10g,山楂10g,苦参2g,乌梅3g。4剂。

复诊(2005年10月11日):4剂后黄疸渐消,稀糊便1日2次。舌淡红,苔黄,指纹淡沉。继以前法加减。上方继服3剂后黄疸退,二便调,纳食好。

按:新生儿黄疸多表现为湿热邪毒偏重之阳黄。盖小儿发育尚不成熟,属稚阴稚阳之体,毒邪乘虚入侵,易化热入里而为患。当此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本案方中茵陈蒿、栀子均为利湿之品,茵陈蒿为主药,清湿热,利肝胆,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并且有广谱抗茵作用;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利胆,降低血中胆红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诸药共奏清热利湿之功。桂枝、大黄、山楂、苦参、乌梅等改善微循环,减少肝细胞损害,有利于血清中胆红素的结合与排泄,能加快黄疸的消退,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kZn1r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