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了却这牵挂原唱中学生“网癖”何时了?

中学生“网癖”何时了? 阳志乔 因特网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方便了学习和工作,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网上的黄色信息使一部分学生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极易诱发青少年想入非非而引发犯罪;颇具诱惑的网上
中学生“网癖”何时了?阳志乔因特网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方便了学习和工作,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网上的黄色信息使一部分学生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极易诱发青少年想入非非而引发犯罪;颇具诱惑的网上聊天使部分学生废寝忘食、乐不思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特别是女生)极易在网上上当受骗,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全国媒体有很多报道);惊险刺激的网上游戏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以至筋疲力尽,空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某校一学生迷恋上网,夜不归宿,导致神经衰弱、精神恍惚,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厌恶正常的上课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某校高中二年级一女生被“网恋”网住了,渐渐一往情深,后因失恋,精神受到刺激,性格发生扭曲,与同学关系紧张,终日抑郁寡欢,受尽了精神折磨;还有一些学生上网成癖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看到屏幕状的东西就不由自主地呈上网击键状态,患了“上网综合症”。如此等等,网上不尽的诱惑、不健康的信息正在侵蚀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日益成为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上网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魔力”?我想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网上内容丰富,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世界之大,尽收网底”,网上世界简直就是一座深不见底的神奇迷宫,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猎奇欲,有些学生在教室里无精打采,但一到网吧就两眼放光,来了精神。我曾问过一位“网迷”:“你上网为什么不控制一下时间?”他答:“我想控制,但网上的内容看了还想看,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一、二点钟。”二是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内容又枯燥,加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和过程了无新意,难以吸引学生,有学生说:“一进教室就感到气闷,一看书就头痛。”因而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就很容易转移到轻松自如的网上消遣中去,以释放在平常学习中形成的压抑感。三是课余没有多少吸引学生的去处,有些学校文娱设施单一、简陋,仅有一些篮球场和高低杆,有些学校图书馆面积狭小,藏书量少,且书刊内容陈旧,晚上和周末又不开放,既然没有“好去处”,那就去“网吧”泡个够吧。四是目前“网吧”疏于管理,或管理不科学,学生上网缺乏必要的制约和引导,学生上网后海阔天空、放任自流,因而极易“陷进去”而难以抽身。要解决中学生的“网癖”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改革教育教学陈旧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进,用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吸引学生。有一位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而又勇于进行教学创新尝试,他讲课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特别是他讲课中所透出的智慧常常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思维殿堂,因而他讲述抽象的道理而学生不觉得难懂,进行推理分析学生不觉得枯燥,而且课后学生还将课堂上有趣的问题带到课后饶有兴味地进行讨论,学生们说:“听于老师讲课,就像是观看小品和相声一样有味道,感觉真是好极了!”老师们如果像于老师一样用“乐学”来吸引学生,学生流向“网吧”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大大地减少。二是以生动活泼而富于实效的形式(而非生硬的灌输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健康而高尚的人生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把青少年的人生目标和精力导入正确轨道。有一位姓潘的老教师,一位老班主任,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讲一番空泛的大道理,而是把德育工作从“空中”降到了“地下”,她做学生的工作感情真挚,情感细腻,常常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硬是把一些“玩物丧志”的学生拉了回来。三是为学生课余娱乐创设必要的条件,如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的完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名著名影视名画名曲的欣赏等,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力,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如华东某些名校的课余文化生活相当丰富,学生在课余能够找到自己的“心理坐标”而心有所系,精神有所寄托。四是强化对“网吧”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网吧”的信息资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堵是堵不住的),如政府相关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对上网内容进行过滤筛选,使网上不健康的内容不能“进入”,或设立网吧总监控室,对网吧上网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控,对诸如上网时间过长、浏览不合适内容等情况进行锁定控制等等,这些做法在某些城市的网吧管理中已获得成功,是可以借鉴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Q5106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