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千面名人笔下的雅安,一城千面……

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气韵。一城千面的雅安,群星璀璨、连通古今。 名人笔下的二郎山: 雄壮·美丽 从古至今,到二郎山游玩并留下诗作的作家名人有很多。从诗歌到散文、从画作到歌曲,一个个名人无不被二郎山秀美的风光所震
原标题:名人笔下的雅安,一城千面……在中国的众多城市中,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气韵。一城千面的雅安,群星璀璨、连通古今。名人笔下的二郎山:雄壮·美丽从古至今,到二郎山游玩并留下诗作的作家名人有很多。从诗歌到散文、从画作到歌曲,一个个名人无不被二郎山秀美的风光所震撼。△二郎山公路旧道刘祯祥摄1940年,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西康之行,为二郎山的风貌神韵所感染,作国画《二郎山》,苍翠险峻跃然纸上,并题诗道:“横绝二郎山,高与碧天齐。虎豹窥阊阖,猿猱让路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曲《歌唱二郎山》“二呀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闻名于世。这首《歌唱二郎山》飞出歌者的歌喉,传遍了全国。巍巍二郎山,也随着歌者的歌声,走出了雅安,走向了世界。历史上,二郎山又是藏汉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三十六番出入朝贡必经之地”,“边茶故道”崎岖幽深、曲折蜿蜒,既是边茶和各类物资进入藏区的“商道”,又是“官道”、“军道要道”,千百年来这条险道载荷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蜀相孔明率军南征平定西炉的故事、藏马的嘶鸣、边茶背运脚夫的呻吟、保路同志同清军的激战、红军将士长征的英姿,至今仍铭记在“边茶故道”、栈道、索桥、笮桥、木板桥的记忆之中,给二郎山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神秘色彩。“时值六月,山的东坡各类植物竞相绽放着绿意,枝繁叶茂的古杉、粗如碗口的毛树、树枝上幕帘般垂下的藤蔓、四处生长肆意开花的杜鹃……如被如盖,又像一井广阔的绿莹莹的深潭,民间有‘随地立根锄把都能长出绿芽’之说,说这话的多半是山那边的人,说的当然是山这边的潮湿丰润、百草丰茂。而山的西坡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满山满坡沙化的岩石,低矮的耐旱灌木和草丛,绿是绿了,但那绿像是被滤去了水分,或者是让火燎过了一般,淡得无精打采,近乎稀释过度的黄色颜料。”这是天全本土知名作家李存刚笔下描绘的二郎山。钟灵毓秀的二郎山,是天全文化与地理的一个醒目标签。在二郎山下沉淀了人生黄金岁月的李存刚,一边从医一边写作。有什么样的山野气象,就有什么样的山野精神。栖居在二郎山下,入木三分的观察,以及天性禀赋使然,视写作为生命的李存刚并没有被大山遮挡住向外看的视线,而是以一个小城人的超然物外之态,描绘出了隽秀二郎山的新气象。用李存刚的话说,因为身在天全,二郎山赋予了他写作者的灵气与坚毅的品质,同时也给予了天全儿女对“绿色”的生动诠释。巍巍二郎山,像一道天然巨屏横亘南北。这里生态优良、山峦叠翠,森林覆盖率达70%,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今在绿色二郎山下,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二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二郎山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天全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六大保护区”于一身的天全县,正在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强竞争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化、产业融合化、产品绿色化、生态优美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新路。名人笔下的蒙山茶:清新·灵动雅安是茶文化的故乡,尤其是蒙山茶,历史源远流长。△蒙顶山茶园郝立艺摄——“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是摘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琴茶》中的一句。全诗为: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渌水》是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白居易把蒙山茶与古名曲并列称颂,足见白居易对蒙顶山茶的喜爱。“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由于受到白居易的影响,作为诗人和茶客的黎阳王对蒙顶山茶也情有独钟。不仅如此,黎阳王奉命到四川督办贡茶时除了在用水、沏茶、品茶方面深有研究外,还精彩翻阅本朝名士对茶的诗词歌赋。他知道先皇唐玄宗到四川避难时,对四川的荔枝和茶叶情有独钟,格外器重。——“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宋代著名诗书画家文同乃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对蒙顶山茶早有耳闻。这句诗便出自他《谢人惠寄蒙顶茶》一诗中。——“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在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的眼中,蒙顶山茶的香气滋味十分可贵。“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是他所写的诗《蒙顶茶》中的第一句。后人认为文彦博这首《蒙顶茶》是对蒙顶山茶滋味最为形象和传神的描写。除了《蒙顶茶》这首诗外,文彦博还作了《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一诗。诗中写道:“蒙顶绿芽春咏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诗中借由蒙顶山茶营造了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茶禅意境。另外,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更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民谚至今日日颂唱。看得出,历代诗人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热烈地歌颂蒙顶山茶。作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第一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至前50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启人工种茶之先河,历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到了唐代,国家的繁华兴盛也很快影响到西南辟地雅安,蒙顶山茶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也繁荣活跃。在官员、名人、士大夫的推崇之下,蒙顶山茶日渐闻名——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成为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影响蒙顶山茶被精英人士奉为上品的待遇,“皇室专用”的贡茶身份,一直延续到清末,长达一千多年。其实,无论诗歌亦是散文,又或者是古代亦是近代,众多名人笔下的蒙顶山,宛若人间仙境,她华贵、富饶、包容;蒙顶山茶,宛如婀娜少女,她清新、灵动、淡雅……“我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着种茶、制茶、卖茶,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们村也发展起旅游了……”蒙顶山山下的蒙山新村村民乐不可支的是,现在因为茶旅融合发展,新村的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这里人气越来越旺。如今在名山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发展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截至2017年底,名山全区茶园面积达35.2万亩,综合产值达58亿元,农村人口人均茶园面积1.5亩,全区75%的人口都在从事与茶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茶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在全国264个茶叶主产县(区)中,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今年,按照市委“1485”总体发展思路推进雅安绿色发展振兴,名山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确立了“一山一湖一廊”(一山:蒙顶山,一湖:百丈湖,一廊: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的茶旅融合发展布局重点,在蒙顶山建设上突出“茶文化圣山”做茶的文章,在百丈湖建设上围绕“茶与水的交融”做水的文章。记者:石雨川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V74br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