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感兴趣是个伪命题,父母需要逼迫孩子去学

展开全文01在孩子出生后的这几年,我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基本所有育儿书籍都肯定的一个理论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人有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区别,当我们逼迫孩子时,其实是外驱力在起作
展开全文01在孩子出生后的这几年,我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和方法。基本所有育儿书籍都肯定的一个理论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人有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区别,当我们逼迫孩子时,其实是外驱力在起作用。一旦我们逼迫的这个外驱力没有了,那么孩子也就不会去做了。所以,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做。这个理论从表面看很正确,我也一直信奉这个理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般都是尽量激发孩子兴趣,而不是逼迫孩子去干。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用这个理论培养孩子的兴趣基本不成功,因为孩子的兴趣基本都不会长久。孩子5岁开始,我开始教孩子认字。为此,我专门买了悟空识字的会员,好像198元,让孩子跟着学。孩子一开始还兴趣很高,但是坚持了最多一星期,就开始拖拖拉拉,不提醒不学了。我当时信奉尊重孩子,不想我逼迫她学,避免她以后厌学,所以我就由着她,不学就不学吧。后来,我天天看着孩子晚上光玩,啥都不干也不行,就又买了7本《四五快读》,想继续培养她识字兴趣,结果也没有坚持多久,就又不想学了。除此之外,孩子还有过画画兴趣、舞蹈兴趣,结果兴趣只是兴趣,不想多付出,多练习,一旦我想让她加深练习,她就不愿意做了。所以孩子到现在快7岁了,啥特长兴趣都没有。长此以往,我感觉到孩子将来长大了将跟我一样,啥特长都没有。为此,我一直很苦恼。我怀疑过我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对孩子难度太大,导致孩子挫折感太强?应该不是,因为只要孩子做了,我都是以鼓励表扬为主,哪怕她的画画的再烂,我也从不批评。是我给孩子安排的任务多,压力大?应该也不是,因为我跟她一起约定的每天晚上的练习时间也就30分钟,其余的时间她都自由安排。我天天逼迫孩子?好像有点,但一开始我都是跟她一起制定计划,让她决定什么时候练,练多久。但在执行的时候,孩子自己总忘掉,需要我不断提醒,这可能给孩子压力,变成了一种外驱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也思考了很多方法,比如制作表格贴在墙上,给她定闹钟,提醒她,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可以说,我靠尊重孩子,自主培养孩子兴趣的方式是完全失败了。02但是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我一次不尊重孩子,强迫孩子执行的事情却获得了成功。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一直比较重视孩子身体健康,对孩子其它的事情,我没有逼迫,但是在孩子运动上,我却采取了强制措施。在孩子运动上,过去我也没有用逼迫的方式,一直是尊重引导她。我想让孩子跳绳锻炼身体,孩子一开始也没有兴趣,我就跟她一起跳,引导她兴趣。但是孩子一直不喜欢运动,我忍无可忍,从今年年后开始,每天逼迫她跳10分钟。孩子从一开始10个都跳不到,到现在一次可以跳100多个,进步非常大。而且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是,一天我问她喜欢干什么,她竟然告诉我说她现在喜欢跳绳。这有点刷新了我之前的教育观:之前不喜欢为什么喜欢了?我开始重新反思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纯碎的自由、尊重理念是否适合孩子?03为此,我翻看了很多教育心理学书籍,其中,心理大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了很大启发。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其它阶段我们不做讨论,我们单说下前运算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正好是学龄前儿童所处的阶段。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而所有的这些特点归根结底都说明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本质---思维局限性。正是因为儿童思维局限性,他们才会相信万物有灵,把布娃娃当朋友;正是因为思维局限性,他们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正是因为思维局限性,他们才不会区分理解整体与部分,不懂的万物守恒,缺乏逻辑性。所以,归根结底,学龄前的儿童跟成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并不是微缩版的成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在思维认知上的缺陷。所以对于学龄前儿童,指望用成人的尊重、理解、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遵守约定,让他们自觉自发的去坚持做某件事非常难。他们更重视眼前的快乐,而不会逻辑思考这种行为会产生何种结果。所以我们会发现熊孩子总是闯祸,总是屡教不改,你越不让他做,他偏要去做。因为他们只在乎我现在是不是得到快乐,而不在意过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当儿童意识到有一种义务去遵从这些规则时,规则对儿童来说才能成为他的行动的准则,否则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纯的规则而已。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跟孩子玩游戏时,明明他们输了,他们却非说自己赢了,因为他们虽然都在仿照着游戏规则进行比赛,但却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他们玩着"自己的"游戏,一点也不理会对方。他们会玩着玩着,不顾规则的规定,突然说自己赢了。这就是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而我过去的教育方式总是把他们当成人看待,习惯用成人的方式跟他们交流,而没有认识到他们思维的局限性。于是就出现了,驴唇不对马嘴,对牛弹琴的事情。尽管我跟孩子一起制定了规则,孩子当时答应的也很好,但是孩子却总是不能很好的执行。不是孩子不想执行,因为孩子从生理结构上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所以,我之前对孩子的各种兴趣,识字、画画、舞蹈等,想依靠孩子通过自我控制来进行自我管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04那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应该如何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我又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中找到了一种答案,这种理论也印证了我后来为什么跳绳锻炼取得了成功。皮亚杰将人的道德认知分为3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5岁)、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学龄前的儿童处于前道德阶段和他律道德阶段。1、前道德阶段(0-5岁)前道德阶段就是儿童无道德阶段,因为孩子这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无法区分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此时儿童不懂规则,也不会遵守规则。所以这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喜欢无理取闹,他想干什么就必须要做,才不会管你什么尊重、理解等规则。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随着孩子成长,当孩子5岁后,孩子开始进入他律道德阶段。孩子开始接受规则,但是他们对规则的认知跟我们成人还不一样,他们道德标准的判断是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这就是他律。由于规则是一种后天概念,是一种社会属性,儿童本身没有规则认知,也就无法对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刚开始认识规则时,他们会本能的接受成人的规则,认为成人说的就是对的,必须严格遵守。而在日常的父母教育、社会影响下,他们会意识到犯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样是一种规则,所以他们对于惩罚是持接受态度的,并且认为越严厉的惩罚越能起到教育效果。所以,这阶段的孩子并不反对惩罚。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当我们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时,就应该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必须做XX。而不要跟他们谈什么尊重自由,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说服他们。因为这个阶段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只会依靠本能行事。而人的本能是追求最大快乐,所以妄图不通过约束,而依靠孩子自己来实现自我控制,显然不现实。在规则形成期,如果我们放松了帮孩子建立规则,那结果只能建立他们自己的本能规则。孩子就会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05在之前我教育孩子学画画、认字、舞蹈的过程中,我过高的估计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总想尊重孩子,依靠孩子自己来自我控制,结果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因为这阶段孩子的本能是追求快乐。他们还没有建立长远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不会为了将来付出现在的努力。他们只会看到现在我快不快乐,现在快乐我就做,不快乐我就不做。当我跟孩子一起制定计划的时候,她是快乐的,决定自己能办到,所以就跟我一起制定规则。但当她平常玩的时候,完成计划有困难时,她就不想再完成计划了。这时候,如果我不逼迫,靠她自由决定,那她肯定是不想再做了。而我在教育孩子跳绳的过程时,尽管孩子不愿意,但我没有试图用讲道理说服她,我只是让她明白为什么这么跳,然后就逼着她跳。虽然孩子一开始不愿意,但是我跟孩子一起跳,并且不断的鼓励她,肯定她。而她也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从一次跳几个,到一次跳100多个,她获得的成就感越来越强。于是抗拒心理慢慢消失了,反而因为自己的不断进步喜欢上了它。因为这阶段的儿童相信父母的权威,尽管他们不愿愿意,只要父母逼着他们做,他们也会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会去做。而一旦他们的行为带来了可见的效果,比如身体更壮、跑的更快等,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他们就会更加相信父母,也会认可这样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喜欢上这样的行为。当然,这样的逼迫也是有限度的。需要我们建立在正确的儿童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不能过分的拔苗助长,强迫孩子做那些明显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比如报很多兴趣班、超前学习特别难的内容、晚上光学习没有游戏时间等等,这样无限制的逼迫,即使孩子的行为会给他带来一定的乐趣,但也比不过这些行为带来的痛苦,那么孩子最终收获的还是厌恶。所以,可以逼迫孩子,但是要控制逼迫的程度。让被逼迫的行为带来的快乐大于被逼迫的痛苦,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喜欢被逼迫的行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AvRk6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