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蜀通津湘西这个楚蜀通津,800多年来,一直是土家族的王城与行宫

湘西 酉水北岸的 芙蓉镇 ,自1985年谢晋导演在这里拍摄电影《 芙蓉镇 》后,名声大振,人们逐渐把古王村戏称为“ 芙蓉镇”。 正是因为看了《 芙蓉镇 》的电影,十几年前,我曾慕名游览了当时的古镇“王村”。青石板铺就的“河铺子老街”,酉水边
原标题:湘西这个楚蜀通津,800多年来,一直是土家族的王城与行宫湘西酉水北岸的芙蓉镇,自1985年谢晋导演在这里拍摄电影《芙蓉镇》后,名声大振,人们逐渐把古王村戏称为“芙蓉镇”。正是因为看了《芙蓉镇》的电影,十几年前,我曾慕名游览了当时的古镇“王村”。青石板铺就的“河铺子老街”,酉水边宽阔的码头和雄伟的城楼,古色古香明清时代木柱式古建筑,尤其是镇中心两迭瀑布从天而降,声震峡谷,无不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原来“王村”,曾是土家族八百年的王城与行宫,古称“溪州”。溪州曾管辖过湘西、贵州东北、四川东南二十州的区域。历代首领彭辅、彭玕、彭士愁自署“溪州刺史”和“都誓主”,世袭八百余年,为酉水以北最大的土家族“土司王”。彭氏土司开始时建王城在王村,后移王城到王村以北九十里的“老司城”。而王村作为“土王”出巡的行宫,存在了几百年。古王村在明清及以前的几百年间,都是酉水以北湘西一带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酉水边的“王村码头”,往上游可通四川的秀山、来凤、黔江,往下游酉水从沅陵进入沅江,可通洞庭、岳阳、长沙、武汉。王村便是酉水中游重要的码头和货物转运中心。王村酉水边雄伟的码头和“老街”鳞次栉比的古老商铺,便是王村几百年繁荣、“楚蜀通津”的最好证明。芙蓉镇瀑布边悬崖上的摩崖石刻“楚蜀通津”,为明代唐伯虎题字这次重游芙蓉镇,与其说是来重瞻芙蓉古镇和镇中二迭瀑布的雄伟、奔放。不如说是来寻访古镇三千年的历史和土家族与“土王”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是从酉水之南的“古丈红石林”前往酉水之北的芙蓉镇的。路上经过跨越南北山岭的“芙蓉镇大桥”望着这宁静的酉水,联想到这条水路曾是湘西通达四川东南的水路要道,在民国以前,这条江上千帆竞发、樯櫓如云。沿江的码头商埠古渡连绵不断。如今公路、铁路兴起,这条水路已渐趋冷落,只有偶尔驶过的游轮,还在追寻这里曾经的辉煌。正是这条酉水,明清以前曾是区分“生苗”、“熟苗”的划分线。古代所说的“熟苗”,是指与汉族杂居一起,接受“王化”,一般不喜闹事和反叛的苗族和土家族民众。而“生苗”,则是指少与汉族往来,自古结寨而居,“不服王化”,经常闹事反叛的苗民。自古中原的统治者一般对“生苗区”,不设官吏管理,而是承认他们自己的酋长为“土司”,由土司来管理各少数民族,任其自生自灭。据湘西作家龙庆和在《湘西苗族史俗钩沉》一书的叙述,自明清在吉首、凤凰以西修筑“中国南长城”后,又逐渐把“南长城”以西的苗民称为“生苗”,把“南长城”以东和以北的苗民称为“熟苗”。由此看来,这条宁静的酉水,在历史上还曾是统治者心中的分疆之地,曾是一条对苗民采取不同管理方式的“界河”。土王祠雕塑着五代十国时后晋的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土司王彭士愁立铜柱议和结盟的情景。由此开始了芙蓉镇一带政治、经济八百年的稳定时期。从铜柱公园往东,便到了著名的“土王桥”。桥下便是形成芙蓉镇两迭瀑布的“营盘河”。桥上长廊是典型的土家族风雨桥的式样。土王桥清晨晨雾中的土王行宫。位于两迭大瀑布东侧的岩石上,规模宏大。清晨时的古镇与山下的营盘河谷。我们乘夜色下到营盘河底的瀑布边,瀑声如雷,震撼山谷。水雾飞珠溅玉。蓝色的彩灯照在瀑布上,瀑布象一片彩云,自天而降。瀑布顶上的仙阁琼楼,万家灯火,恰似云霞中的天宫一般,璀璨闪亮、流光溢彩,令人久久地遐想。第二天,我们再一次游览了芙蓉镇的“老街”。从营盘河东面的老司城路顺台阶而下,经过土王行宫,到营盘河边,踏过河中的“跳岩”,进入河西面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清晨的土王行宫边的大瀑布。照片中右上角为“土王行宫”。营盘河上的“跳岩”。巨大的两迭瀑布就在跳岩的下方老街上的青石板路一直通向酉水边的“芙蓉镇码头”。老街两边都是明清建筑式样的商铺。竹雕和竹编的器具芙蓉镇老街。街上刘晓庆米豆腐店有好几家老街上的楼阁——悬崖阁离码头不远的“溪州铜柱及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一千多年前“溪州议和会盟”的铜柱。史载这样的铜柱共有九根,千年来其中七根已毁,一根收藏在这所“溪州铜柱馆”里,另一根存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博物馆。铜柱高4米,重5000斤,八棱中空,上刻铭文2614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下到码头的台阶老街象是一条弯曲的古巷芙蓉镇码头上的城楼瀑布下营盘河口的游船码头(古为土王码头)码头东面通往大瀑布下的五百米长廊古镇老街上的“观音阁”典型的芙蓉镇古式建筑,现为电影海报馆芙蓉镇青石板古街行者:沅水人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Gv2xw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