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什么意思有的戏剧像慈母感化的拥吻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虽然不讲述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史诗,但却同样能给人以苍劲凝重之感,带有古希腊悲剧与史诗传奇的气质。 有的戏剧像慈母感化的拥吻 杨舒帆|北京青年报 不知从何处而来的老者,怀抱着哭泣不止的女婴,直到
原标题:有的戏剧像慈母感化的拥吻《萨琳娜——最后的脊梁》虽然不讲述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史诗,但却同样能给人以苍劲凝重之感,带有古希腊悲剧与史诗传奇的气质。有的戏剧像慈母感化的拥吻杨舒帆|北京青年报不知从何处而来的老者,怀抱着哭泣不止的女婴,直到行至迪辛巴部落,女婴的哭泣方休,老者感受到了神示,将她留在部落,妈妈莉塔以她脸上饱含盐分的泪水为她命名,唤为萨琳娜,这又仿佛昭示着她一生的苦难……巴西阿默克剧团的《萨琳娜——最后的脊梁》用古朴而绝妙的演奏与吟唱,把观众带回了古老的非洲部落,它带有强烈的超验与神秘的色彩,遥指非洲原始宗教的神性渊源。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这样的一部作品易因文化隔阂而被误判,它在北京所得到的评价似有两极化的趋势,其中被质疑最多的便是其结局的走向。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可能会感到遗憾——因迪辛巴家族的罪恶而起的仇恨和灾难,最终是靠两个外邦女子的牺牲与退让来达成和解的。在观众初识萨琳娜时,她的形象似乎是颇具个体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她能够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爱憎,为了毁灭不自由的婚姻,不惜祈祷入侵部落的敌兵可以战无不胜。后来当萨琳娜重返部落任人凌虐之时,她也曾质问卡诺:“你以为自己就是清白无辜的吗?”但这个瞬间没能得到延伸,前半生为复仇而活的萨琳娜最终接受了卡诺施舍般的放逐,并因艾琳娅的赠子而感激涕零地宣布,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卡诺与艾琳娅所生的儿子——这似乎是囿于矇昧的传统,在未触及悲剧根源之前,便刻意把结尾掰回到了“弘扬大爱与宽恕”的老路上去。如此评价这一终局是合理的吗?在我看来,要欣赏《萨琳娜——最后的脊梁》这种超越世俗伦理的剧作,还需怀着对神祇的感知与对人类的悲悯,赤脚走进它所架构的远古之境中去。虽然萨琳娜追求着婚姻自由,但早在萨琳娜向卡诺求欢之时,就露出了这样的端倪:在萨琳娜心中,男人与女人,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原始的狂野在支撑着萨琳娜的执念,而非女性主体意识或现代性意识的觉醒。当萨琳娜在茫茫大漠中诅咒着整个部落,独自诞下仇恨之子时,我也更愿意将卡沃尼的诞生视为神赐,或她自身强大意志的化身,而非与卡诺一夜欢愉的结果。以这样的视角纵观全局,神性的光辉几乎普照在每个人物的身上。萨琳娜浓烈的仇恨令人战栗,其受尽凌虐依然前行的毅力也非常人所能企及;西索科夫人与萨琳娜一样,具有悲剧英雄般强大的生命意志,每当这两个刚毅的女人狭路相逢,舞台上就充斥着戏剧张力;而牟牟邺与卡沃尼同样是被孤独和仇恨的乳汁喂养起来的战神,他们两者虽惺惺相惜却必以死亡来结束争斗的场面,同样极具神话色彩。我们在欣赏这些场面的同时,也要理解艾琳娅那动机不足的圣母行径,体谅萨琳娜那貌似矇昧的感激涕零,因为在神话传奇的审美体系中,这些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萨琳娜——最后的脊梁》虽然不讲述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史诗,但却同样能给人以苍劲凝重之感,带有古希腊悲剧与史诗传奇的气质。起初是神秘的老者怀抱着萨琳娜从茫茫大漠中来,仿佛她注定要在此地受尽苦难与凌虐,最终她又怀抱着另一个婴儿被驱逐到茫茫大漠中去,既是尘埃落定的终局,又像是另一段未知传奇的开启。诚然,作为一部诞生于新世纪的剧目,《萨琳娜——最后的脊梁》似乎不够前沿,缺乏思辨;作为阿默克剧团的第二部来华作品,它与《喀布尔安魂曲》相比,也少了一些现实关照。但这些局限并不能消减它的迷人之处,与其说这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的作品,不如说是一场闪烁着神性光辉的仪式。它的价值正如叶舒宪所看重的文艺作品的“叙事治疗”功用:“叙事可以使听者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欲望和直觉,神话的讲述可能把人们带离现实,进入幻觉,而仪式的神圣场的强烈精神感召作用可以使每一个仪式参与者自己变成萨满。”有些戏剧意在做严父,以强大的揭示性与批判力,给人类一记醒世的耳光;有些戏剧意在做慈母,以精神感召与终极关怀,给世人一次感化的拥吻。《萨琳娜——最后的脊梁》想要成为后者,我们便不必以前者的标准去苛责它,它宛如一部古老的神话传奇,意义自在其中。(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20日北京青年报)北京站武汉站购票二维码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48Y9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