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四重奏什么电影能配贝多芬:关于《晚期四重奏》

四重奏内外的剧情 有一个国际知名的弦乐四重奏组合,赋格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家(唯一的女性)曾是同一所音乐学院的同学,大提琴家是当时他们的教授。之后本文略去人名,而以一提、二提、中提与大提代之。那位教授曾在另一四重奏
原标题:什么电影能配贝多芬:关于《晚期四重奏》四重奏内外的剧情有一个国际知名的弦乐四重奏组合,赋格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家(唯一的女性)曾是同一所音乐学院的同学,大提琴家是当时他们的教授。之后本文略去人名,而以一提、二提、中提与大提代之。那位教授曾在另一四重奏里演出,中提的母亲也是后者的成员,因此她与大提关系一直很亲密。一提苦心孤诣追求音乐,中提暗恋他,未果,后成为二提的太太。二提原本考虑毕业后部分转向作曲,可由于既热爱室内乐,又深爱她,选择留在赋格,他们的女儿成为音乐学院中颇有天赋的小提琴学生。《晚期四重奏》剧照故事的开始,就是赋格准备迎来他们25周年纪念的时候,大提突然发现自己罹患帕金森症——治愈无望,积极治疗的话,或许能再撑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告别演出。二提与中提决定为女儿安排私人课程,一提成为传道授业的理想人选。大提公布自己的病情后,另外三人震惊之余,反应不一:一提一贯冷静地面对现实,中提很伤心,却仍幻想教授能通过治疗继续演奏;而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毫无疑问是二提,他提出借此剧烈变动的机会,希望自己能演奏第一小提琴。之后不欢而散,看到妻子不支持自己的二提心烦意乱之下偶发一夜情,第二天曝光,夫妻暂时分居。学生原本自持有才,态度散漫,一提那样绝对严格,对于音乐皓首穷经的态度对她形成很大冲击。其后,简而言之,她爱上一提并且表白,后者经历漫长的焦灼,终于坦然面对自我。大提一边与疾病对抗,一边寻找接替自己的人选。直到四人重新聚在一起排练,已发现端倪的中提忍不住指责一提,五雷轰顶的二提大爆发,赋格三位成员的关系降至冰点。最终怎么解决问题暂且不谈,剧中人物的脉络大致如此。这里谈一下我的观点,分别从“弦乐四重奏题材”的角度,以及“采用贝多芬Op.131作为配乐”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都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先前对剧情略微的梳理,也就是为了接下来的说明。《晚期四重奏》与弦乐四重奏与钢琴独奏或室内乐二重奏相比,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显然“大”了很多。这样的“大”并非单单体现在人数上,而是从2人到4人,整体的合作,其中每个人的心态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样,弦乐四重奏的组成仿佛就是一个乐队弦乐组的“微缩版”,可他们彼此的关系,和一个乐队相比,也是截然不同的。或多或少,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中,位置最微妙的就是第二小提琴。二提究竟在干什么?坐在台下,我们看到他有时衬托着一提,有时呼应着中提琴,有时引导一些转折的部分;而听录音,如果不看谱子,你甚至常会忽略它独立的存在,我们的目光总是被第一小提琴所吸引。电影中,二提一夜情的对象是他在慢跑时认识的一位舞蹈演员,后者听了他推荐的音乐很喜欢。有一次,她问他:“第二小提琴在四重奏中究竟在干什么呢?”二提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很多,她不置可否,然后问:“那么,你想过拉第一小提琴吗?”/“想过,当然想。”其实影片真正的“导火索”与推动故事发展的力量,并不是大提的疾病,而是二提的心结终于爆发。我之所以不写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二提,毕竟,他实在是代表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二提啊。在乐队中,有的提琴家进去,不用太久就转到首席的位置,之后或许就去做独奏家了。而另一种情况,一个人进入乐队,开始就知道自己和首席之位无缘,找到一个位置成为“大家”的一员,也变得顺理成章。然而,情况在四重奏中恰恰就变得特别微妙。你以为第二小提琴只是乐队中泛泛的一员吗?从作品本身的要求来说,只要是弦乐四重奏这个体裁成熟后的作品,四声部平衡成为一个根本要求。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能担当第一小提琴的演奏家,就无法拉好第二小提琴。果真如此的话,请问:如果你有第一小提琴的才能,你会愿意坐在二提的位置上吗?《晚期四重奏》剧照讲不定,四声部彼此默契的同时,这样的暗流无日无之。这是人性,没办法,不要认为了不起的音乐家就躲得掉。太多例子能够说明了!匈牙利四重奏初建时期,维格担任过第一小提琴,后来他甘居二提的位置,再后来,他就离开匈牙利四重奏,自组维格四重奏。而最能反映二提之微妙状态的例子,恐怕是布达佩斯四重奏的传奇二提,亚历山大·施耐德。不过他的故事太长,以后有机会再讲吧。导演以此为契机与核心线索,颇具慧眼,也十分犀利,倘若忽视就不好了。电影中有一处特别为此“点题”,通过一提与学生的对话。前者自然是最最明白二提重要性的人,同时他对于二提的水平之了解也是最深的。最后他总结到:很多人都不知道,好的第一小提琴很多,好的第二小提琴却太少了。《晚期四重奏》与贝多芬Op.131电影音乐有其自身的逻辑,绝不是选一段伟大的音乐,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人们很自然会想,有什么电影,配得上贝多芬这部最伟大的杰作为之服务呢?有观点认为,贝多芬的晚期杰作与巴赫的某些代表作,所表现的东西已无法单纯地归结为某一类的情感、意境,而是展现了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我们很难具体地说,这部杰作究竟描述了怎样的内容,但它表现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成就当不下于《哥德堡变奏曲》。我们自己作为存在着的人类中的一员,势必能够明白自己不是存在在真空当中,也不是存在在一个假想出来的,单纯以崇高、伟大的事物建构的世界。因此,至少在我看来,一部电影能否采用贝多芬《升c小调四重奏》作为配乐,并不取决于它是否足够伟大;而是更多取决于它能否去关注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然后进行多层次的、血肉丰满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感到《晚期四重奏》采用Op.131贯穿始终并不至于弄巧成拙。《晚期四重奏》剧照电影无法表现得太深入,可在我读过的演奏家访谈中,与电影中爱情、亲情相似的遗憾不时会出现。音乐家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无论作为演奏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主线的二提先前已专门谈过,大提则成为一个不很抢眼,却意味深长的对位主题:英雄末路。大提功成名就,著名的室内乐演奏家、音乐学院教授,和学生相处时流露着老派欧洲的风度与修养,住在装饰富丽、古雅的公寓。然而随着歌唱家妻子的故去,自己又罹患帕金森症,当他在治疗过程中努力伸展双臂时,看着周围患病的老人们,大提悲哀地意识到自己的峥嵘岁月果真要过去了。他与中提一同站在大画家的自画像前,大提说他明白画家的心意,“虽然年老力衰,但我还是画家之王”,旋即又表示,此时自己却不再有这力量。当亡妻的唱片在转动时,大提走上天台,考虑纵身一跃。最终,大提回到了房间,他心中势必经历了某种复苏。学生在赋格的纪念影片中看到父母年轻时,四人意气风发的样子,不觉热泪盈眶。一提准备破釜沉舟,她却提出分手,表示自己不是单纯考虑父母,“是为了赋格”。于是篇末,赋格的四人又回到了同一个舞台上。当然某些细节手法,还有结尾的处理都见仁见智。文:远晴⊙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一键下单「《爱乐》2018年第9期」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4MOL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