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红楼中大红楼藏“国宝”:十年口述80万字,一生授课“三不讲”|寻城

中大有座小红楼,主人十年铸巨著 一生讲课三不讲,学生教授皆驻足 自由独立之思想,终生简朴出世俗 先生今已离人世,余泽仍润后世书 旅行坐标 #陈寅恪故居 CityWalk #中大线 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论毅力:失明膑足,10
原标题:中大红楼藏“国宝”:十年口述80万字,一生授课“三不讲”|寻城中大有座小红楼,主人十年铸巨著一生讲课三不讲,学生教授皆驻足自由独立之思想,终生简朴出世俗先生今已离人世,余泽仍润后世书旅行坐标#陈寅恪故居CityWalk#中大线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论毅力:失明膑足,10年心血终成巨著在阳光的照耀下,斑点洒在白色的小路上。然而这条小路并不平凡:它在中大超过半个世纪,是那条照亮先生回家的路。1956年,因陈寅恪先生双眼近乎失明,中山大学特地修了这条白色小路,让先生能靠着白色的反光顺利回家。小路建成之时,已是先生起草《柳如是别传》的第三年。陈寅恪先生从1953年开始起草《柳如是别传》,即使在双眼失明、膑足行动不便的艰难时刻,没有录音机,坚持10年的口述,在助手黄萱女士笔录帮助下,完成了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走进故居,步入二楼的书房,里面的藏书都是先生的著作。占据正中之位的,当属这部作品。助手的黄萱女士曾感言:“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论育人:三不讲,却成为教授中的教授当年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先生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因此有“教授的教授”之美誉。先生用实际行动,把这个美誉,从清华园带到了康乐园。陈寅恪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么多“不讲”,想填充上课内容,难度陡增。由于先生记忆力惊人,史书内容连“版数、页数以至行数都对”,脑中仿佛一个图书馆,史籍顺手拈来。有时甚至提前十几天备课,名副其实”教授的教授“。每当先生在院子里讲课,草地上总围着学生和教授。后来视力逐渐减弱,改为在家中上课。正对面是老师的位置,桌上放着摇铃。闭上眼,脑中浮现的是先生给学生上课的模样。手执摇铃,谈古论今。尽管位置小了,无论是有多个学生,还是只有一个学生,先生依然坚持身穿长袍,一丝不苟。■余泽炳蔚:昔日先生精神,震撼今朝学子故居里除了《柳如是别传》,展室还放着其他的稿件。虽已被岁月打磨出皱褶,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是那份坚毅治学的精神。其中,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里提到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传递着跳出世俗、追求真知、刻苦治学的思想。这体现在先生的住处:非常简朴,没有任何浮华的雕饰。睡房和客厅,只有几张椅子和一个茶几。时至今日,这股思潮仍影响着众人。最近中大爆红油画背后的“神笔马良”康红姣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作画过程中,正是身处先生故居,感受先生“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精神,仿佛“先生附体”,让她坚持着沉住气,完成了二十多张精美的中大图景。康红姣笔下的陈寅恪,图片来源网络走出故居,看到先生脚下的花,却不曾间断。时至今日,先生已驾鹤西归,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变的是先生精神带来的震撼。●陈寅恪故居:如何到达如何玩@地址: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校内东南区一号@如何前往:地铁8号线中大站A出口出站,进入中山大学后按导航步行即可@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00,周末闭馆@TIPS:中大校门需要身份验证,记得带上身份证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4loY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