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比老无所依更可怕的,是养出永远躺着的孩子

“吸干你们的血,天经地义。” 吸血鬼式的孩子,正在成为拖垮家庭的罪魁祸首。 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有高达30%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毫不意外地成为了“襁褓青年”:对他们而言,现实不是奋斗的理由,而是逃避
“吸干你们的血,天经地义。”吸血鬼式的孩子,正在成为拖垮家庭的罪魁祸首。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有高达30%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毫不意外地成为了“襁褓青年”:对他们而言,现实不是奋斗的理由,而是逃避的借口。“襁褓青年”的眼中,没有长远的未来,只有眼前的享乐。他们会因为一句“工作太辛苦”,理直气壮地拒绝独立生活;他们欲望重重爱慕虚荣,却只会管父母要、把家庭当取款机;他们当自己是宇宙中心,又在面对碎成一地的现实时,拖父母来收拾残局。这种过度依赖像诅咒一样,紧紧捆住每一个吸血鬼式的孩子和无度付出的父母。1吸血鬼式孩子的出现,与父母的溺爱脱不了关系。“不能让孩子吃我以前吃过的苦”,是许多中国父母的心声,他们这代人受尽生活的奔波苦楚,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在这过程中,一些父母,忘了把控付出的尺度。孩子被惯坏,不能吃苦、没有责任心,甚至对亲人暴力相向。一名10岁男孩当街殴打奶奶,骂脏话、用腿夹住脖子、用脚踹头,同行的奶奶仿佛不是亲人而是仇人。一名路人看不下去,将男孩儿与奶奶拉开,奶奶此时依然在袒护孙子,毫不反抗地任由孙子开始新一轮的拳打脚踢。知情人说,男孩的父母已经离婚,爷爷奶奶心疼他,于是养在身边,百般宠溺,“孩子经常殴打奶奶。”孩子被惯成了皇帝,家长成了奴才。这个被孙子殴打的奶奶,是许多千方百计想要补偿孩子的家长的缩影。如今,“穷人富养”开始流行起来。许多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生怕委屈了孩子、让孩子受苦,于是苛待自己,却给孩子无条件的优越生活。只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养出的也许是白眼狼。小东出生于一个工薪家庭,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从小到大,只要他想要的,父母都会竭尽所能满足他。小时候,小东看中的玩具,哪怕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相似的,父母都会买给他;毕业后,小东工作有了工资,父母仍旧每个月给他打几百上千的生活费;上班,小东不肯挤公交地铁,父母便掏光积蓄,先后给他买了两辆车。从小娇生惯养的小东,经常和朋友下馆子、去洗浴中心,沉迷于物质享受。“长期以来想要的东西都太容易得到了,所以对这些都没有感觉要珍惜。”父母为他提供好的生活,没有换来他丝毫关心和回报。母亲罹患癌症多年,小东却连她患的是哪种癌都说不出来。后来小东因为诈骗罪入狱,被问起如何面对父母,他只是冷冷地说:“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现在我走到这一步,是他们以前把我惯坏了。”《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的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可能会使孩子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走上犯罪道路。在被物质惯坏的孩子眼中,世界只剩下物质这一个维度,亲情、尊严都可以给金钱让步。最终酿成的是,整个家庭的悲剧。2\'成长是异常艰难的事情,而跳过成长,从一个童年到另一个童年,则更加容易。\'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的男主角,求职时面试官嘲笑他的父亲,为了应和,他也跟着嘲笑起来。不能原谅自己在面试中表现的男主,觉得无法面对虚伪的自己,干脆躲进家里,做了十年的啃老族。他每天睡到中午,醒来后宅在房间里看小说、漫画,没有收入,吃喝全靠退休后在家教画画的母亲。如果说剧中的男主是因不能适应社会,无奈才选择成为啃老族。现实中,一些吸血鬼小孩,面对不顺利的生活时,却是理所应当地把一切都怪罪于父母。在知乎相关问题下,有人甚至能理直气壮地回答“父母连子女都罩不住就是耻辱”。吸血吸出了正义感,让人心惊胆战。长沙有位29岁的男子匡某,因为长期不工作被父母赶出家门,于是寻求法律援助、状告父母不养他。“我没有能力,父母有能力,他们为什么不能养我?”匡某从小就无所事事,学手艺也总是怕苦怕累半途而废。“也怪他娘,从小不让他做事,弄得现在不肯做事了。”把孩子从小溺爱到大的苦果,终于被父母尝到了。罪过,有时是在于环境的丑恶。环境这朵恶之花结出恶之果,注定会反噬整株植物。“你们要是能多挣点儿钱,我就不会累死累活给别人打工了;”“要不是你们不给我买我想要的那个包,我不会走极端的;”“我会像今天这样穷困潦倒,还不是因为父母不愿意给我钱。”孩子总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受害者”,活成坐吃山空的米虫,也不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殊不知,这种逃避责任的价值观,会毁掉人的一生。河南省罗山县的23岁男子杨某,小时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可是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在父母去世后,因没人伺候,被活活饿死在家里。不去工作、不去学习、甚至懒得吃饭、懒得上厕所。他把家里的桌椅板凳床能烧的都烧了,只为了冬天取暖。他宁愿躺在地上睡觉,也不愿意动。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他的溺爱,8岁时父亲还舍不得他让走路,把他放在担子里挑着。13岁父亲去世,母亲艰难维持生计,仍不舍得叫他去干活。直到后来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让儿子去干活,杨某不仅拒绝还打骂母亲。“我变成这样怪谁,还不都怪你们”?这样的吸血鬼小孩,习惯了占据父母全部的爱和精力,哪怕年满十八岁,他们也会天经地义地以自己为中心,一边依赖父母,一边俯视父母。这种成长的畸形源自“心理断乳”的缺失。人与人之间,无论再亲密的关系,都需要边界感。而心理断乳就意味着从儿童到成人边界的转换。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是共生关系,而成人之间则更强调关系中的自我。丧失这种认识必将导致种种悲剧。不出意外地,家庭成为贪婪的牺牲品,亲情成为待宰的羔羊。3避免榨干父母最后一滴血的悲剧重演,家长的教育是第一道防火墙。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的性格在小时候就基本定型。因此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件事上,“孩子还小”这类说法只能是托词。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线。孩子与父母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试探底线的过程。父母需要向孩子发出明确的信号,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可被接受的,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否则你进我退,容忍就成了软弱,习惯“我最大”的小孩便不可能遵守规则。一档亲子节目中,胡可带着俩儿子安吉和小鱼儿一起包饺子。兄弟两人都没有认真对待。胡可先是和颜悦色地告诉兄弟俩不要这样做,结果他们非但不听,反把面粉弄得满头满脸都是。接着胡可也开始对兄弟俩的请求无动于衷,直接把“不高兴”写在脸上。小鱼儿面对妈妈的不为所动,直接哭闹了起来,用筷子敲打盆沿,甚至想要掀翻装着肉馅的盆,希望获得胡可的关注。但胡可的态度仍然强硬,没有丝毫让步。小鱼儿的胡闹并没有停止,胡可瞬间疾言厉色地呵斥起来。等到小鱼儿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慢慢地向胡可靠近,胡可才温柔地搂过小鱼儿,和他讲道理。孩子的哭闹有时是一种威胁,他知道父母的关爱是无限的,于是以此威逼父母顺从自己的意愿。李玫瑾教授说,6岁之前一定要对孩子说不,让他们知道闹是没有用的。只有有原则的爱才是有价值的。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共情的能力,即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替别人着想。荷兰《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曾针对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孩子并不是天性自私,而是在后天成长环境和成人引导下,逐渐丧失了这种愿意为别人付出的能力。这一点在许多中国家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孩子常听父母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这句话,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了理所应当地接受他人帮助的习惯。同时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父母总在努力包办孩子的大小事务,却忘了除了学习外,孩子人格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习。孩子们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提高对身边人情绪的敏感程度。护理学学者TheresaWiseman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同理心四大要素:接受观点,不妄加评论,感同身受,有效沟通。“同理心”是和他人一同感受。不是主观臆断,或是将自我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在共情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抛开自我的偏见,从而更加客观地审视与他人的关系。电视剧《老无所依》有句台词:“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它,它就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儿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房子有可能会坍塌,吸血式的家庭则必然走向毁灭。再多的爱,也总有被吸血鬼小孩吸干的一天。但没有天生冷血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父母辛劳,更应有底线地付出;孩子被呵护,更应体谅和反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E2KDw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