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神话乐舞女伎图背后的古埃及艺术风格转变

全文共1073字 | 阅读需3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编者按:法老埃赫那顿是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比传统宗教更为先进的一神教;也引导了更具魅力
原标题:乐舞女伎图背后的古埃及艺术风格转变全文共1073字|阅读需3分钟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编者按:法老埃赫那顿是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比传统宗教更为先进的一神教;也引导了更具魅力的艺术风格的产生。“乐舞女伎图”的壁画书中配图这幅被称为“乐舞女伎图”的壁画出自距今约3400年的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一个书吏的墓室。书吏在当时是一种身份不高但地位不低的职业,他们在法老和高官身边当差,兼顾今日秘书和画家的职责。《书吏凯伊像》(VizierKai),石灰石彩绘雕像,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编者配图书吏是知识分子,掌握了书写和绘画的技能,平日的工作是在纸草和石壁上涂涂写写。由于能在达官贵人的宫室府邸出入,他们都见过大世面,这幅画或许就是描绘这个书吏生前所见歌舞行乐场景中的一瞥。壁画描绘了两位女乐手在伴奏,一女拍手击掌,一女吹奏笛管。充主角的两个女伎在翩翩起舞。再看舞伎的演出服,是假发多而丝线少,上身近乎赤裸,下体稍加掩饰。用今天的目光来看,这样的歌舞表演也要算是“开放”的;如果换上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眼,恐怕要痛心疾首闭目不观了。古埃及壁画编者配图实际上古埃及早期的艺术并非如此。无论壁画还是雕塑,挑帘出场的人物总是板着脸目不斜视,正面对人,双手下垂或拥于胸前,或坐或立,立者必一腿前迈,表现出极端的概念化、程式化,无休止地重复某种固定模式。按照艺术史的讲法,古埃及人早期在艺术上恪守一种叫“正面律”的法则,十分死板,多的是道心而少的是天趣。再说人物服装必是衣冠楚楚,即使那里天气酷热少穿衣服凉快,女士的上衣也不会少穿。古埃及壁画编者配图造成艺术风格的大变,源于第18王朝法老埃赫那顿发起的一场改革。这本是一次宗教改革,埃赫那顿对原有崇拜多神的宗教不满意,下令停止对原来的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转为只信仰唯一的阿顿神。原有的神庙被废弃,阿蒙神庙祭司失去了各种特权。为表示弃旧图新,埃赫那顿还下令另建新都埃赫塔顿(后称阿玛尔纳)。阿赫那顿率家人祭拜太阳神阿顿开罗埃及博物馆藏编者配图与此相应,在新都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后世名之为“阿玛尔纳风格”。其特点是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尊重现实,描写现实。如以前的艺术重在描绘法老庄严不可侵犯的形象,而这种艺术则以生活的本色表现法老。最典型的是由王家艺术工场制作的埃赫那顿全家浮雕,描绘法老和王后逗弄女儿玩耍,一改正襟危坐为其乐融融。石灰岩浮雕:阿赫那顿与妻子涅菲尔蒂蒂及三个女儿柏林埃及博物馆藏编者配图年头不长,等到埃赫那顿一去世,这场历史上最早的建立一神教的尝试就宣告失败。宫廷又迁回旧都城底比斯,阿蒙神庙重新开门迎接信徒,一切恢复旧貌,唯一例外的是艺术风格没有改回。新都城被放弃,但阿玛尔纳风格却取“正面律”而代之。这一变化得失如何?阿赫那顿雕像编者配图应该说是得大于失。一是艺术上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更广了,除帝王垂拱而治的庄严貌外,娱人耳目的乐舞女伎也可入画了;二是即使是帝王的庄严相也有了变化,如埃赫那顿的圣像就是长脸瘦身,显得文弱,可能这更接近他的真实面貌。总之,阿玛尔纳风格提倡的是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见人,而不是示人以假面。尽管其中有些艺术作品会不雅驯,但算算得失我们还是欢迎化僵硬为多姿的这一大变。古埃及壁画编者配图▼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什么是意大利?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bqYDd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