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津往事(33) |鱼圆,故乡的特色美食_母亲_楚文王_鱼肉

小小鱼圆白又圆,魂牵梦绕多少年。 鲜香滑嫩不容易,娇娇滴滴呈君前。 故乡鱼圆,这个小小的精灵,记得在有关文章中我曾多次提到过,但都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吾甚感意犹未尽也。为了再续鱼圆梦,决定以“鱼圆”为题,隆重介绍一下鱼圆,以还鱼圆的庐山

小小鱼圆白又圆,魂牵梦绕多少年。

鲜香滑嫩不容易,娇娇滴滴呈君前。

故乡鱼圆,这个小小的精灵,记得在有关文章中我曾多次提到过,但都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吾甚感意犹未尽也。为了再续鱼圆梦,决定以“鱼圆”为题,隆重介绍一下鱼圆,以还鱼圆的庐山真面目。

世上美味佳肴千万种,我为什么独钟情于故乡鱼圆呢?这个题目说来有点话长哟,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她的与众不同。

人们之所以钟情于鱼圆有多种考虑。一是圆字,象征着团圆,圆圆满满,又有财源滚滚之意。二是她做工精细,味道鲜美,可登大雅之堂也。如用于接待一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二来彰显主人的热情和真诚;三则女主人也想趁机露一手,晒晒自己的厨艺,让主客双方觉得都很有面子,皆大欢喜也。

作为招牌菜的鱼圆,在故乡享有盛誉,平时很难见到她的尊容,只有来了贵客,或逢年过节,她才大驾光临。所以故乡有顺口溜云:

能尝小鱼圆,此辈非等闲。

不是大绅士,就是将相爷。

由此可见,能够享用鱼圆者大多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若想知道鱼圆的前世今生,不妨向大家讲述一个沉重的故事。

相传楚文王极爱食鱼,每日用餐,山珍海味可少,惟鱼不可缺。有一次他外出回宫,见到做好的武昌鱼便大口地吃了起来,不料,一根鱼刺扎破了他的咽喉,这下可不得了。楚文王怒不可遏,大发雷霆,随即令人将司宴官斩首。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为他做鱼了。但楚文王又一天离不开鱼,这怎么办呢?聪明的厨师想到了办法,将鱼斩头去尾,剥皮剔刺,剁成细茸,做成鱼圆,小心奉上。楚文王吃起来鲜香可口,也不用担心鱼刺卡咽喉了。从此,鱼圆成了楚文王的座上宾,也逐渐流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我又想,我们平时念念不忘的肉圆、藕圆、萝卜圆、糯米圆、山粉圆……是否也受鱼圆的启发衍生而来呢?

与鱼圆打交道说来话长,从记事起我就和鱼圆称兄道弟了。我欣赏她的美味,它喜欢我们的肠胃,两情相悦,何乐而不为呢?

故乡鱼多,品质好,又很便宜,为吃鱼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穷啊,一分钱都能难倒英雄汉,那时候我们家的生活真实情况是:家穷难度日,瓜菜伴稀粥。鱼圆虽然好,无钱偷着哭。所以那时候只能望鱼圆而兴叹了。

第一次吃鱼圆是牵着父亲的衣拐出席亲戚家的喜宴才品尝到了鱼圆,这么好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吃到,所以印象极其深刻,也从此和鱼圆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每到过年也必缠着母亲非张鱼圆不可,也只有过年母亲才肯张鱼圆,其他节日因经济能力不够是不会张鱼圆的。

母亲的鱼圆情深义长,过年吃了一、两次母亲做的鱼圆,一年到头都有母亲鱼圆的香味,飘荡在心头,久久不愿散去……

那时因经济能力有限,只能买点草混做鱼圆。草混一般比较便宜,经济实惠。但做出来的圆子比青混、鳡鱼肯定要略逊一筹了。

后来母亲去世了,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鱼圆了。从此,鱼圆只能留在甜美的回忆里,飘浮在难忘的梦幻中……

记得那时候的酒席通常都有三道圆子,这就是鱼圆、肉圆、山粉圆子。这“三圆”各有千秋,但我对鱼圆评价最高。鱼圆上席通常以水碗的形式出现,有小葱陪伴,蓝花大瓷碗盛装,高端大气,从容典雅,真正享有“芙蓉漫舞点点白,青波扬帆缓缓行”之美。其味道更是以清爽、滑嫩、筋道著称,含在嘴里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所以,鱼圆这种独特的美,代表着故乡的特色美味,确实是实至名归也。

后来,继母来了。她是先让人,经常与鱼打交道,做鱼圆绝对是她的强项,无论什么鱼到她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做出极佳的鱼圆来。她手艺高强,义津除了正宗大厨杨海青之外,她的技艺很可能就要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记得有一年过年,因忙着父亲黄烟店的生意,直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才在街上匆匆忙忙地买了一条大约五斤左右的水鲢子,做起鱼圆来。水鲢子一般都是煮着吃,用它张鱼圆很少,怕难以成功。但继母不但用它张出了鱼圆,而且做出的鱼圆味道奇好。

据我观察,要想张出好鱼圆必须要有把好刀。因父亲做黄烟会磨烟刀,所以我家的菜刀也被父亲磨的锋利无比,削铁如泥,这为张鱼圆助了一臂之力。但见母亲在张鱼圆时,就用这把刀,剁掉鱼头鱼尾,撇下鱼肉,那撇下的鱼肉薄得像张纸,而且动作奇快,手脚特别麻利。

那时母亲正值中年,张鱼圆时用两把排刀,有点像双刀将,女中豪杰也。那两把排刀张起鱼圆来,节奏明快,交替进行,时快时慢,那短促而快捷的剁鱼声就像梨花带雨,敲打在砧板上,与二胡独奏曲《赛马》的节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剁鱼的排刀声,像在演奏新年进行曲,给人以欢乐祥和的美好感受。砧板旁边用碗装点盐水,边张鱼肉边往鱼肉上淋点水,边把鱼肉翻身,再张,直至鱼肉剁成肉茸状就OK了。下一步就是搅拌了。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搅拌时还放几块豆腐,按继母的说法是增加鱼圆的嫩度。依我看这是饭不够菜来凑,增加一点份量过过嘴瘾而已。

我的任务就是在锅门口添柴加火,那灶堂里的火今天仿佛也很高兴,常发出阵阵欢笑。此刻我的一双眼睛紧盯着母亲那双做鱼圆的手,她左手抓捏鱼肉,右手拿一个小汤匙,左手一挤,右手小汤匙顺手一挖,一个小鱼圆就成功了。那热气腾腾的鱼圆,香气四溢,馋的我口水直淌,那口水的吞咽声,门外几里路都可以听到。母亲见到我这副馋相,只好拣一个鱼圆让我过过嘴瘾。我的妈呀,这鱼圆的味道真比吃仙丹还爽。我肯定没有吃过仙丹,只不过暂时的一种比喻罢了。

从此,母亲做鱼圆的技艺我也学到了点滴皮毛,但要想独立操作似乎还很遥远。

最后,母亲就用这条水鲢子,做出了水溜的和油炸的两种鱼圆子,让我又一次领略到鱼圆的风采和上乘的口味,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后来,在先让村,曾经又先后品尝了二舅嫂做的鱼圆,都是清水溜的。这水乡的鱼圆,那更是鱼圆中的极品,那种鲜嫩,那种滑爽,那种柔韧,可以说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不用任何佐料,溜好后盛一碗直接品尝,你一定大呼,这东西太好吃了!

后来,我离开了亲爱的故乡,到安庆读书上学,参加工作。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累得我喘不过气来。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太大,无暇做鱼圆,与鱼圆渐行渐远了,但她并没有真正离开,仍徘徊在我的记忆里。

真正迎来鱼圆第二个春天,是本世纪初我七十岁的时候,真正的解甲归田、成了小城闲人的我,又一次与鱼圆牵手。

此时如想吃鱼圆,已不像当年那样窘迫了。鱼拣最好的鳡丝、青混买,据当年母亲所说,这两种鱼张鱼圆最好吃了。

此时,继母也不在了,投师无门只有自学成才。为了张好鱼圆我也准备了两把排刀,成了双刀匠,也学母亲的样子,用两把排刀,剁起鱼肉来。但那排刀剁鱼肉的声音,并没有达到母亲的那种境界。

现在有的是时间,除了过年过节张鱼圆外,平时想吃也搞点。

谁知张鱼圆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哟。有好几次我买了最好的鳡鱼却做出了最差的鱼圆。因为没有学到母亲的真传,我张出的鱼圆总是柴巴巴的,干燥松散,吃起来如同嚼蜡,没有筋道,没有嚼劲,吃不到一点鱼圆的韵味,更别谈什么滑爽、鲜嫩、柔软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一时间让我焦头烂额。我反复试验,但屡试屡败,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此刻我的牛脾气又上来了,人家卫星火箭都飞上天了,难道我一个小小的鱼圆也弄不出来么?在冥思苦想中,我一点点地摸索,一次次地试验,终于掌握了做鱼圆的关键所在,即做鱼圆的核心技术。各位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呢?哈哈!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我是急性子,做鱼圆喜欢快,巴不得一气呵成。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呢?又想好吃又想快,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的辩证法往往就是这样,欲速则不达。

原来,做鱼圆最关键的是:水。鱼在水中游;圆在水中飘。水,才是鱼圆的灵魂和生命,才成就了鱼圆的神奇。

张鱼圆除了要把鱼肉剁细剁匀外,在搅拌时要加点水。注意!加水只能一点一点地加,边和边加,边加边和,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搅拌,切记别乱搞荞麦糊哟。搅拌到一定时候,你就感觉鱼肉有拽劲了,而且力度越来越大,就像在和你握手了,有亲近感了,有心灵对话了,这就说明鱼圆的灵魂来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但是不要高兴太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理想的鱼圆状态在搅拌时呈粘稠状的稀饭就OK了。下一步是水溜还是油炸你自己去选择吧。盐别忘了放哟,什么时候放盐?我通常都是在搅拌时进行。

原来,几次做鱼圆失败,都是一次性加水太多惹的祸,没有遵循少量多次的加水原则,所以鱼圆吃起来干巴巴的,失去了鱼圆的灵感和风味。

条条大路通罗马,各有各的妙招,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实际操作步骤而已,谨供参考。

鱼圆的吃法多种多样,多以水溜和油炸两种形式出现。水溜鱼圆前面已有交待,不再重复。她的最大特色以清淡鲜爽见长,如喜欢味道厚重的朋友,也可品尝烩鱼圆。买一条鲫鱼,红烧,再放进鱼圆,焖一会儿,那又是一种享受。

油炸鱼圆以筋道、耐嚼、弹牙著称,热胀冷缩,打折皱的最好。通常用来突火锅,这火锅一突她就更加神奇了,她的筋道、耐嚼、味美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如喝起酒来,那肯定是:小酒三杯不知醉,管他明日米和盐。

鱼圆的吃法多种多样,奈何吾拙笔难书也。一句话,只要你肯放飞美食的梦想,鱼圆如何品尝,在你面前必将都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是枞阳义津人,我做鱼圆的手法和技艺大部分来自母亲,我常品尝自己做的鱼圆,除货真价实外,其味美自然是独树一帜。安庆大小饭店我吃过无数,也有所谓的三鲜火锅,也有鱼圆,但此鱼圆难敌我做的彼鱼圆也。无论是味感和形观都难以和我做的鱼圆相匹敌。

鱼圆味道虽好,但仅限于吃,那不是品尝鱼圆的最高境界。还应该吹,吹出鱼圆的境界,鱼圆的文化,鱼圆的情趣,鱼圆的弦外之音……

当下大家都生活无忧,不再仅仅满足于填饱肚皮,精神追求又成了人们新的目标。所以鱼圆就不再是简单的鱼圆了。

太哥就是我经常互吹的对象,隔三差五,我俩就要在小小荧屏上,来一番鱼圆大比拼。他彪他的速度和质量,我彪我的沉稳和老道。比拼的结果常常是打个平手,难分伯仲。原来,鱼圆不仅是吃的,此刻又成了“吹”的上品。哈哈,有意思。

太哥,何许人也,他姓吴名照太,杨湾乡先让村麻园组人士,孩子母舅也。此公能说会道,和我有共同语言,好哥们,天生的臭味相投。他是水乡人,也喜欢搞鱼圆,我俩吹鱼圆的次数最多,经常抬杠,互相揭短,各吹己优,吵的不可开交。当然,也吹故乡的风土人情,古今往事,美味佳肴,吹到兴奋处,常手舞足蹈,哼起小调,乐而忘忧也。这种吹,又成了鱼圆的另一道风景。

参加吹的,还不止太哥,另一位母舅吴荣宏,侄儿吴义红,也常高谈阔论,大谈特谈鱼圆的见解和故事。哈哈!我们居然还有个“鱼圆四人帮”。一枚小小的鱼圆,居然成了故乡人的亲情纽带和聊不完的话题。看来,鱼圆这东西的妙用还真不少呢!

最后,请大家经常做点鱼圆。下半年,正是鱼货收获的季节,鱼儿肥美,品质最佳,能做出最好的鱼圆。

品尝鱼圆,不但品尝了她的美味,增加了营养,还收获了快乐。更妙的是,张鱼圆的过程,就是释放心理压力的过程,回忆故乡往事的过程,寻找生活乐趣的过程,凝聚家庭情感的过程,增进友好往来的过程,益智健脑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好处多多,大有裨益。当你和你的家人,当你和你的亲朋好友,共同分享你亲手制作的鱼圆时,那种幸福,那种美好,那种其乐融融,必将得到最大的升华,并品尝到人间情感和谐最美妙的风景。而你的味觉,你的感受,也得到了一次最完美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鱼圆,这就是故乡特色美食的无穷魅力!

鱼圆,从故乡姗姗而来,又款款走向千家万户,品尝了鱼圆,必然想起了故乡曾经的点点滴滴……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许芳林 安徽枞阳人,水利工程师。原就职于安庆市水电工程公司,现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老茶客|国庆故乡行

义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

义津往事(1)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街的老茶馆

义津往事(2) | 枞阳方言广播:小镇故事

义津往事(3) | 枞阳方言广播:老伴吴裁缝

义津往事(4) | 枞阳方言广播:义津的黄梅戏

义津往事(5) | 枞阳方言广播:荒唐少年求职记

义津往事(6) | 枞阳方言广播:故乡的年酒

义津往事(7) | 枞阳方言广播:生腐突小炉子

义津往事(8) | 枞阳方言广播:难忘1954年的那场大雪

义津往事(9) | 义津,曾经有位苦命的女孩

义津往事(10) |我见过两种不一样的大兵

义津往事(11)|三月三,蒿子粑

义津往事(12)|先让,我最美的第二故乡

义津往事(13)|故乡鱼多

义津往事(14)|故乡端午节的龙船

义津往事(15)|父亲的黄烟

义津往事(16) | 故乡的小猪贩子

义津往事(17) | 回忆义津小学二三事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上)

义津往事(18) | 继母的最后岁月(下)

义津往事(19) | 当年有个“姚王集”

义津往事(20) | 故乡的老味道

义津往事(21) |义津有个“许家大菜园”

义津往事(22) |怀念我的老哥许芳枝

义津往事(23) |马回膏药,当面见效

义津往事(24) |故乡的五口塘

义津往事(25) |小镇故事后续

义津往事(26) |杀年猪

义津往事(27) |故乡的灯

义津往事(28) |年味春卷

义津往事(29) |枞阳方言广播:卖馄饨的老乔

义津往事(30) |老街的小巷

义津往事(31) |吃鱼头,有人求

义津往事(32) |义津的狂欢节----出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lG9Y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