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亲王年轻很穷要不是因为穷,年轻人才不会去上班

大家都在看 今年5月,一篇刷屏朋友圈的文章这样写道:生而为人,总是被各种压力裹挟着拼命加班,不敢休息,手机随时待命,披星戴月地奋战。生活不易,继续努力,在未来的路上,愿你步伐坚定且温柔。 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对此表示反对的声音,澎湃新闻
原标题:要不是因为穷,年轻人才不会去上班大家都在看今年5月,一篇刷屏朋友圈的文章这样写道:生而为人,总是被各种压力裹挟着拼命加班,不敢休息,手机随时待命,披星戴月地奋战。生活不易,继续努力,在未来的路上,愿你步伐坚定且温柔。随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对此表示反对的声音,澎湃新闻公众号直接发文怼:“凌晨3点不回家”不该成为生活的普遍现象,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贩卖焦虑的手段。伴随着社交媒体深入生活的,还有当代社会附加给人的焦虑。连“加班到凌晨3点”都可以被包装为成人世界的美德来贩卖,当代人在这随处可见的焦虑面前根本无所遁形。与爆款文章所灌的鸡汤不同,上班给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很多焦虑。年轻人之所以不想上班,是因为上班包含着更多方面的压力。上班,挣不到钱还让人纠结对于患有起床困难症的修仙党而言,上班早起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别提上班路上要面临的大城市交通特色之上班高峰期挤地铁,想想就觉得心累。若你的公司位于CBD,那中午点个普通外卖最便宜也要二十几块;一天下来,算上交通费,几十一百已经花了出去。若碰上有同事过生日或者聚会联谊,几百块又没了。再算上房租水电费这些大头,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是勉强够花。一想到辛辛苦苦上了一个月班只是刚好能养活自己,年轻人心里不免感到不平衡。但经济压力只是形成焦虑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焦虑来自于内心对自己的不满。找份工作上班,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热爱工作,而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在比较中变得越来越焦虑。当身边的同龄人都在上班,没有班上的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唯一的废材;甚至00后一代看上去都在“赶超”自己,而自己却仍在“原地踏步”。这时候拥有一份工作变成一种正确。能够像身旁的人一样按时打卡上班,似乎就能顺理成章地安慰自己:“至少还有工作”、“我还是被人需要的”、“我还是有点用处的”…上班由此成了一块掩盖迷茫现状的遮布。明明不想上班只想做个“家里蹲”,却无法懒得心安理得,更无法说服自己就这么过下去,心里的万般矛盾纠结,在耗费自己本来就很有限的精神力。当焦虑模糊了自我认知在互联网冲浪的人少不了要往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尤其喜欢把取得的成就交待得明明白白。而对屏幕外的人而言,这些别人的成就,桩桩件件都像是自己的“焦虑加速器”。透过焦虑的滤镜,眼里只见别人的优秀,未见别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只会片面地觉得“别人太优秀”。焦虑的心理,带来一种极端的对立心态——无限抬高别人与无限贬低自己。当这种极端的对立心态被带到职场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更大的挫败感。面试时信心满满,入职一周后越发觉得同事比自己优秀太多;因为不熟悉业务犯了错误被领导指出,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被自己无限放大,甚至脑补到整个办公室都看自己不顺眼;还有的人在公司任劳任怨,战战兢兢,心里却还隐隐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替换掉...即便自己可以忍受着这种消极情绪,硬着头皮干下去,但紧绷的弦终会面临断裂的一刻;没有兴趣和动力驱动的上班,迟早会有疲累的那一天。等到那一天来临,年轻人们只能递上辞呈。上班不过是挣钱的一种方式也许是意识到光对着职场问题焦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年轻人开始换个角度看待上班——这个班上得不开心,那就换下一份工作。前不久领英发布了2018中国职场人跳槽趋势洞察,大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明显缩减——从2014到2018年这四年内,中国职场人平均在职时间从34个月缩减为22个月。来源:领英大数据中国职场人频繁更换工作,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这一群体中,90后年轻人是主力军。年轻人比以往的职场人更勇于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面对上班带来的压力,他们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一走了之以及时止损。国学经典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GywyxJzOrj.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