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什么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

《火星孤儿》 作者 | 刘洋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编者按: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开始发表科幻作品,目前已在《科幻世界》《文艺风赏》等杂志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60余万字,连续五年入选《中国
原标题: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火星孤儿》作者|刘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编者按: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开始发表科幻作品,目前已在《科幻世界》《文艺风赏》等杂志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60余万字,连续五年入选《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已出版科幻小说选集《完美末日》《蜂巢》,部分作品翻译后在Clarkesworld、Pathlight等国外杂志发表。《火星孤儿》是刘洋首部长篇作品,一经亮相便收获圈内作家们的一致好评。江波说:“青少年科幻是个亟待填补的空白,刘洋发了大招!”是的,这一招扼住了“考试”这一每个中国人都书写过的命题,无论你是学霸学渣,学神学弱,抑或学阀,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教育子女,逼退催婚,无论你是奶爸奶妈,还是大龄未婚青年,此书都值得拥有。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文|刘洋这本小说从动笔到完结,前后用了两年多时间,而后修改又持续了一年,是这几年我倾注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最初设想的书名是《高考纪事》,后来觉得太过普通,也不够科幻,便改成了现在这个——既暗示了外星文明所困的位置,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的困境。《火星孤儿》是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在此之前,我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也出版了《完美末日》和《蜂巢》两本小说集,于是渐渐有了创作一本长篇小说的念头。小说的核心设定其实来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我想,很可能不会有人质疑。在读研之前,我曾在一所中学教过两年高中物理。从我的教学体验来看,目前中学的科学教育仍然是以知识为导向的(直白一点说,就是以高考为导向),教师只是简单传授知识本身,并不关注知识的发现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对于课本上罗列的科学结论,学生们都习惯于毫不怀疑地吸收,而不会去探究它的产生过程,更不会去质疑结论的合理性。但在我的理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才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博士毕业后,我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通过观察我发现,当前基础科研领域的大部分研究者,包括我自己,都是在对别人的开创性成果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想法少之又少。这种状况或许和我们长期接受的科学教育有很大关系。从这个简单的念头到完整的设定,到故事的构思,再到真正的写作,其间延宕日久,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停止了写作。不仅是因为学业和科研两方面事务繁杂,也由于中途几度觉得小说行文干涩、情节枯燥,部分章节我甚至重写了好几遍。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长篇创作和中短篇创作的区别。跟短篇小说的一挥而就不同,长篇创作显然需要一个更强烈的驱动力和一种更持久的耐心。最初,这本书的前几章曾在“蝌蚪五线谱”的网站上连载,感谢网站的编辑们对小说的支持。当然,更要感谢的是八光分文化的杨枫老师和夏桑编辑,他们对书稿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升了小说的品质。如果不是他们,这本小说也不会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如果你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一丝丝的乐趣,那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802B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