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清永民居谭翃晶和她独树一帜的中国民居画卷

仁美大学堂谭翃晶教授简历 谭翃晶(谭红晶)祖籍湖南长沙,1962年出生。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山西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书画
原标题:谭翃晶和她独树一帜的中国民居画卷仁美大学堂谭翃晶教授简历谭翃晶(谭红晶)祖籍湖南长沙,1962年出生。早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学院,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山西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书画院副院长,等职,主攻山水,民居,国画家。常年担任北京“画家行”教学团队的导师。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各类大型美展并获奖:《芳洲鹭影》获首届“孺子牛杯”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舒卷有馀》获“全军第七届根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清露》获“香港海内外书画名家精品展”金奖,《霜林小栖》获“黄河杯”全国书画大展金奖,《秋到太行》《这里春天也美丽》入选中国美术名家作品集,《秋韵》入选“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静谷清音》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全国书画展”,《林风山韵》入选“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苗乡清韵》入选中国美协第四次会员精品展,《家在画图中》入选2007年全国中国画大展。近十年中多幅作品被选做国家礼品,赠与外国元首以传播中华文化和增近国际友谊。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聂荣臻纪念馆、陈子庄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央电视台、中共中央党校等专业性美术机构和美术馆收藏。作品散见于《美术》《中国书画报》《美术家》《东方美术》《中国画清赏》《当代名家》《中国艺术博览》《国画家》《鉴赏收藏》等全国出版发行的多种专业报刊杂志和大型画册。小传被收入《当代美术家、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名人传记》、《当代国画家》等多部大型辞书。出版有个人专集有:《当代名家—谭翃晶》《美术家谭翃晶》《中国当代国画家—谭翃晶精品》《艺术档案-画家谭翃晶》《谭翃晶画集》《美丽家园-谭翃晶画民居》《江山多娇-谭翃晶画名山大川》等多部画集。谭翃晶和她独树一帜的中国民居画卷(采访提纲记者杨益军)画家的影响力总是伴随其作品进入人们的视野,女画家谭翃晶自然不会例外,她当初引发收藏界关注是因其大气磅礴、雄健奔放的水墨山水,彼时,她诸多饱含激情的山水作品频频出现在各类权威大展和获奖名单中,并受到众多藏家追捧。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定式,到目前为止,提及谭翃晶,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仍是其“江山多娇”系列山水。但作为媒体记者,盘点谭翃晶艺术之旅,我以为最有新闻价值的莫过于她独辟蹊径卓然独立于世风之外的系列中国民居画卷。《梦中徽州》180×96cm2012年谭翃晶历时十年,行程万里,其水墨民居涉猎范围之宽、触及民居风格之广,水墨民居作品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中国女画家方阵中屈指可数。摩梭民居、高原窑洞、侗族村寨、徽州古宅、傣家竹楼、藏族碉房、独龙族树屋等20多处我国最具代表性古宅民居,谭翃晶悉数深入其中,现场写生,用灵动的笔墨语言别开生面再现诸多风格迥异的的民居古宅,她的作品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静、清雅,粗犷中见妩媚,雄浑中有阿娜,朴拙而不失灵秀,苍劲而不失清雅。数百幅(或大量)富有艺术个性的水墨民居让谭翃晶史诗般的中国民居画卷分外夺目!如此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水墨民居系列作品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这在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艺术跋涉,令人震撼!谭翃晶站在艺术领域的时代高度,以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突破写实性绘画的程式,让传统技法在现代语境下重现魅力。她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展开笔墨图景,以极具张力的视觉图式追求画面的丰厚深邃和盎然诗意,让自然原始的古宅民居宣示出穿透生命的本原精神,诱发了观者对众多中国民居古宅的神奇向往。丙申之夏,谭翃晶接受采访,讲述至今仍在路上的水墨民居之旅。《灯火吊脚楼》180×96cm2012年记者:早在很多年前,你的山水作品就以厚重大气的艺术个性引发关注,脱凡出俗的水墨孔雀系列也令人瞩目,一些作品作为国礼在对外交往中赠送国际友人,正当你山水、孔雀系列作品受到收藏家热捧,并呈现可观的市场潜力时,你却把大量精力用于收集和整理我国现存或濒临消失的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居古宅,痴情于系列中国民居的笔墨语言探索,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创作冲动?谭:开始民居创作源于一个偶然的事件。童年的记忆总是离不开家乡祖屋,站在人生的拐角处,回眸那段朦胧的岁月,儿时住过的那座墙壁斑驳、窗棂沧桑的老旧四合院如在眼前,处处都留有儿时美好的记忆。《家乡的记忆》180×96cm以己度人,我想每一所老宅子,应该都承载着屋主人几辈子悲欢离合的故事,而由这许许多多有故事的老宅子汇合起来,就形就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就铸成了风格鲜明的民族印记。由于现代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岁月的风蚀,一些老房子不断地被拆除、不断地消失,我只能感到无限惋惜却不能阻止。十几年前家乡的老街和祖屋也被拆掉了,连同里面故事和记忆也渐渐的没有了载体,遗憾之余我决定用手中的画笔,尽可能多的把那些古老美丽的老房子记录下来。将来无论是做为艺术品还是建筑资料,我想都应该有意义。这一画就没有停下来,十几年啦,每到一处我都会特别留意和描绘那些原始风貌的老房子,慢慢的画成了一个系列作品。以后也还会继续创作。《苗寨清韵》96×180cm2011年记者:你曾到素有亚洲第一之称的黔江风雨廊桥写生,在你写生之后的第七年(2013年11月底,风雨廊桥发生火灾),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廊桥被大火烧毁,你有关黔江风雨廊桥原生态水墨艺术画面更显弥足珍贵,请忆述那次前往写生的情景和感受。谭:贵州是中国苗族和侗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地,那里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苗乡侗寨建筑风格别致,多为木质的吊脚楼,依山而建连栋成片。记得我们去过的一个寨子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寨子里连柏油马路都没通,我们是踩着泥巴和牛粪走进去的。但是寨子非常的原生态,一点现代化的侵蚀都没有,放眼望去都是画卷,激动的我们都忘了吃饭、忘了休息,整整在那个寨子拍了一天画了一天,直到太阳下山什么都看不到了,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还有那座著名的风雨桥,横跨在寨子外边一条宽阔而湍急的溪流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桥面是一条半封闭的大走廊,两边有供路人休息的廊凳和扶栏,不管什么天气,过桥的人都不会被日晒雨淋,因此称为风雨桥。在一片绿水青山中,突然跳出一大片棕黄色的村落,还有这么一座设计巧妙、古香古色的大木桥,这让喜爱美景美图的画画人,怎不喜出望外!我们走后仅一年,那所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寨子,因为通公路被拆掉了,还有那座风雨廊桥7年后也被大火烧毁了,我听后既感动惋惜又觉得庆幸,庆幸我有机会看到并记录下了它最原始的风貌。《情满祖母屋》180×96cm2012年记者:你有关晋商老宅的笔墨丹青令人印象深刻,既有观风楼、秋风楼、深宅大院、庭院深深等系列纵深画面,又有深巷、角亭、雕栏、高墙、影壁等局部特写,几十幅墨韵酣畅的晋商古韵系列作品,笔笔叠韵,幅幅精彩,全方位艺术再现了晋商老宅无处不雕、无处不精的建筑特色,是什么让你对晋商古宅厚爱有加?谭:我在山西有十几年当兵的经历,很多青春岁月都是在三晋大地上度过的,应该算是第二故乡。山西的山山水水我几乎都走遍了,耳濡目染感情自然深厚。再者山西的地上文物储量占全国的70%之多,遍布全省的明清古宅更是闻名全国,不但规模大而且各具特色,并且绝大部分都没有改动过,这一点非常难得。晋商老宅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人文史上的奇迹。一座老宅从开始修造,要经历几代人不同的建造,逐渐形成规模。院落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在砖瓦木石之中结合的美轮美奂。整个宅子布满各种各样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可谓无处不雕无处不精。我很早就想把这些画下来了,为了表现这些不同材质的雕梁画栋,我尝试了很多画法,最后才选定了这种重墨打底淡彩着色的方法,以突显晋商的殷实和厚重。《正是橙黄橘绿时》180×96cm记者:你笔下千姿百态、饱含古典唯美情怀的中国民居画面浑厚华滋,清新隽永,用笔走线委婉舒畅,富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技法上你注重线的独立与完美,寻求墨的清润与饱和,给人以安宁静谧之感,针对各具神韵的民居建筑特征,你在创作中是如何准确把握民居建筑和山水画面的典型特色,从而达到真实性、生动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谭: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民居有风格完全不同的,也有融会贯通结构差不多的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约有20多种风格迥异的各色民居,有木制的、土制的、石制的、竹制的、砖石结构的、木架毡包式样的,林林总总大相径庭,在表现手法上也就会有所区别。创作期间要参考大量的写生素材和大量的摄影素材,反复推敲多次沟图,力求在细节上抓住当地民居的特点,在宏观上又能融入整个系列作品的水墨韵律里。技巧和技法上每一幅都有不同的变化,但在整个的创作原则上,我还是立足用中国画传统线描的基础打底子,通过浓淡干湿各色不同的墨线将要表现的景物描绘出来,再根据画面的需要和景物的原貌随类赋彩。每画完一处,我都会发给当地的朋友请他们指正,看看是不是画出了当地的风貌和韵味。当地的朋友回馈说:“那些破房子在你的画里都变美了,一看就是我们这里,但是又比我们这里漂亮”。《水乡清韵》180×96cm记者:在中国画坛不乏水墨民居名家名作,你的水墨民居艺术探索是如何创新、超越,走出同质化樊篱的?谭:以中国民居为绘画题材的画家,前辈中有之,同辈中也有之,而且不乏佼佼者,但大部分画家只钟情其中一类题材,或江南水乡或窑洞石屋或其他民居,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我是在汲取前辈艺术家所长的基础上,系统的把中华民族所有的民居式样都归纳整理描绘了下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即有江南水乡有又大漠飞光,摩梭民居、陕北窑洞、侗乡苗寨、徽州古宅、傣家竹楼、藏族碉房、全部都是绘画的主体,我就是想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让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因为刻画的是民居,所以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画中的一切生活用品,包括农具、草垛、石碾石磨、牛群羊圈、服饰衣裳等等都要细致观察、真实还原。我这个系列作品,完全是写实创作,来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所以生活气息很浓郁,到过哪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民族什么区域。《高台祥云》180×96cm记者:有人说,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图像和相关图片铺天盖地,应有尽有,画家拥有丰富的资料,应该在舒适的画室创作,无需背着沉重的画具跋山涉水辛辛苦苦四处写生,这样的观点靠谱吗?谭:闭门造车是画家大忌,当然不靠谱!每一个画画的人都知道,写生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是画家的基本功,一个画画的人如果不会对景写生,那么他是很难进入创作阶段的,光靠临摹只能拾人牙慧。面对自然景物,艺术家要求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再现自然,而是用我们的双眼挖掘潜伏在大自然中的美,再用双手把这种美提炼到画稿上,从而感染人。只有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大自然绚丽多姿的魅力,才会让画家在不经意间获得一种即新鲜又兴奋的创作冲动、或创作灵感,这比呆在画室里对着照片东拼西凑、闭门造车所生产出来的程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要生动的多。《飘动的经幡》180×96cm记者: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多以写生为最高准则,基于写生的写意是国画的最高境界,诸多山水名家穷其一生四处写生,写生对每位画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写生现场你是否曾受精美绝伦的视觉感染冲击,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研读你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都是建立在写生基础之上,作为美术学院高研班的导师,你多次带领学生赴太行等地现场写生,能谈谈写生对你创作的影响吗?谭:我们常说:“灵机一动”“有感而发”深入大自然写生的时候,我常常就会有这种感觉。大自然回馈给我们的惊喜是你在出发之前永远也无法预料到的,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对景写生,不仅要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将个人独特的艺术感受转化到画面上来。《情动风雨桥》180×96cm2012年所以历届山水名家都把实地写生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是有道理的。包括我带学生们外出写生,都反反复复告诫他们:“认真观察刻画对象,忠实于生活细节,画自己心中最想画的东西”,已经有一定的临摹基础的学生,通过对景写生进步都非常快,掌握了写生的方法,再加上勤奋,有的学生只需短短的十几天,就能从对着实景完全不会下笔,到画成一幅不错的写生画。而且从我班上学习之后的学生,绝大部分从此写生本不离手,爱上了野外写生。从已前的画不好、不敢画、怕别人笑话,到形成良好的写生习惯,这是我作为导师感到最欣慰的。因为我自己大部分的山水画创作也都得益于对景写生。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自己创作,写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步骤,是艺术家与生活沟通的桥梁,只有“师法自然”才能更直接、更深刻、更生动的挖掘生活中的内涵,才能呈现出作品的生命力。《家住太行山》180×96cm记者:你的水墨民居探索再次证明:一幅好的水墨民居写生其实就是一幅成功的民居艺术作品,你的民居写生创作从起稿、落墨到收笔是否都是在现场对景作画中即兴创作?如何定位你系列水墨民居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你对哪些写生作品感到最满意?谭:民居作品的创作,不同于普通的山水作品创作。不但作品整体上要注意气势恢宏、格调雅致,还要在细节上十分讲究,不能把北方的农具放到苗乡的院子里,把汉族人养的猪放到维族人的羊栏里,那样就闹笑话了。某些时候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民居就是老百姓住的房子,实地现场都是非常宏大的,同时一砖一瓦又都非常具体甚至非常精致,要想把这些都浓缩到一张小小的画稿里,又要表现宏伟的气势,又要表现地域的细节,当然会有一定的难度。《幽静的古巷》136×68cm每一幅作品我都是在实地写生的写生稿基础上,再参考当时拍摄的大量现场图片,取长补短、综合考虑、反复构图,几经易稿才能完成一幅比较满意的民居创作画稿。人常说:中国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它不能涂改、不能消减,落笔成形一气呵成。你要问我那一幅最满意,我只能说只有大概满意的,没有完全满意的。至于什么艺术特点艺术风格?我自己没有提前界定,也没有刻意为之!我觉得艺术家的个人绘画风格不是凭空想像和主观臆造出来的,都是在长期的、大量的绘画作品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为了追求所谓“个人风格”刻意把天南地北的山都画成一种水墨符号,画天山和画太行山用的都是一样的皴法、甚至连北方和南方山上的树都一个样,除了题拔,你在画面里很难发现什么地域特点。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刻意去画哪一种题材,也没有刻意去制造一种笔墨符号,我走的哪里就画到哪里,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只画心中所想所愿,至于是不是能形成“风格”我没有去想。《傣家风情》136×68cm记者:野外写生是对画家学识修养、表现技巧、艺术观念的综合考量,对一个女画家来说,还面临着体能和意志的考验,你如此执着坚持野外写生,是否和军旅生涯的历练、对绘画艺术的无限热爱有关?谭:山水画艺术要想保持住生命力并不断有所发展,“走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缺一不可,野外写生是愉快的也是很艰苦,有时候还很惊险刺激。日晒雨淋、蚊虫叮咬、爬山涉水、野外滞留、高原缺氧、饥肠辘辘、热到中暑、冷到打颤这些我都经历过,我们行内的话叫:“痛并快乐着”,这是一个山水画家都必须经历的,不关男女,大家都一样。记得那年去苗寨,我在那里流连了快半个月,每天背着画架和相机到周边的寨子里转悠,八月的贵州天气非常炎热,骄阳似火,野外的蚊虫又异常的多,画画的时候被藏在草丛中的大毒蚊子咬了很多大包,奇痒难挨,好几处感染化脓,要打针吃药,脸也晒的脱了皮,当地陪同我们的朋友感慨的说:“没认识你们之前,以为画家很容易,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游山玩水就能挣着钱。没想到画家比我们还能吃苦,真是不容易。”《秋到羌寨》136×68cm好的风景都在人迹罕至之地,为了获得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吃点苦不算什么,只要有好的景色好的素材,走多少路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从艺几十年,我去过很多偏远的山村,有的地方还非常原始,同行的男画家都认为我能吃苦,从来不会因为是女性而拖大家的后腿。你要说与军旅生涯有关系我不否认,再柔弱的女孩子放到粗旷的军营里磨砺上十几年,都会变得坚强起来吧。当然一直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绘画是一个成材率非常低的行业,只有对绘画有无限热情的人,才能耐得住十年寒窗、二十年寒窗、三十年寒窗、甚至四十年、五十年寒窗,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出来。与他们相比,我已经非常幸运,感谢上苍在冥冥之中让我与书画结缘,书中的天地和画中的乾坤,可以让我抵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所以写生所遇不算吃苦。《雪乡晨曦》136×68cm记者:在现在的艺术收藏领域,很多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品之外的东西,比如艺术家个人的官爵高低、拍卖价位、知名度排名等等,对于当前利益裹挟下审美观念一片混乱的书画市场,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谭:当前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浮躁,急于挣名,当利不让,急躁的心态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来安于清贫、鉴古出新的画家少之又少,因为太不容易坚持了。但是纵观艺术发展传承史上,诸多执牛耳者,靠的绝不是投机钻营、浮夸忽悠,也不是靠着当世的高官厚爵,最终,只有靠作品来诠释自己的画家,才能被后世铭记,比如梵高,比如李伯安。再者,作为一个国画家,我非常赞同哪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绘画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对象一定不能离开你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民族元素,本土文化的滋养才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所以表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始终是我创造的根基和方向,如果有机会我会用我的画笔把中国的美丽民居介绍到全世界去。《圣山脚下》136×68cm采访感言:可贵的家国情怀谭翃晶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画的意、理、法、趣,构建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家园。其独树一帜的水墨民居语言符号,丰富和升华了中国民居古宅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为中国民居文化及旅游事业的时代乐章,注入了一个美妙的水墨音符,给中国民居文化留下了一种独特的水墨记忆。谭翃晶中国民居画卷做为一道瑰丽的艺术风景,让观者在获得艺术享受之余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理解。她的笔墨符号记录了一些可能逐步消失的民俗建筑,为后人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现代化建设给原始民居保护带来的新挑战,谭翃晶水墨民居的史料价值愈发珍贵。笔墨当随时代,谭翃晶把自己的艺术创造和祖国的民居文化事业相结合,笔墨语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实现同频共振,注定撞击出灿烂的艺术火花,谭翃晶用智慧、胆识、毅力创造性推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艺作品,彰显了一位文艺工作者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大宅门》180×96cm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Envgr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