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江户汉子吸进去的空气,有巴黎姑娘呼出来的气息|荐书

【界面荐书】是我们的一个固定栏目,每期我们都会为你准备好一份书单和几本好书送给你。通过它,我们希望每个读者在阅读快餐时代中都能找到珍宝,每本好书都能找到真正的爱书之人。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在中国,是谁首次提出了
原标题:江户汉子吸进去的空气,有巴黎姑娘呼出来的气息|荐书【界面荐书】是我们的一个固定栏目,每期我们都会为你准备好一份书单和几本好书送给你。通过它,我们希望每个读者在阅读快餐时代中都能找到珍宝,每本好书都能找到真正的爱书之人。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在中国,是谁首次提出了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馆的方案?在欧洲,为什么处死犹太人时必须有两只狗?为什么“未婚生子”要判死刑?日本历史学家笔下,宋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有什么不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古人有云:读史可以明智。的确,历史不仅本身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知识,而且通过它还可以打开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并为许多其他科学领域提供真实可依的材料。本期荐书,带来8本历史书,让历史中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在这个秋高气爽的九月激起你的热情。1《欧洲死刑史》没有一个女人死在了亨茨维尔监狱的电椅上,这是真的,只有两个女人差点上了电椅。作者:[德]彼得·舒斯特译者:朱谅谅楚尘文化出版社死刑作为一种极端刑罚,因其执行的不可逆转,备受争议。死刑及其所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已然被辟为一门引人关注的学科。本书跨览13至17世纪末欧洲中世纪历史,广泛采用当时的市政记录、刽子手日记、旁观者的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带读者回到还属于公共活动的死刑行刑现场,了解所谓“刽子手的黄金时代”“女巫迫害潮”“被折磨而神圣的躯体”等等各种凝结了丰富而厚重历史文化因素的死刑史现象。一部死刑史,不一定要叙述杀人史,而应将重点放到国家杀戮这一层面,因为几乎欧洲历史的所有时期,大部分杀戮都是在国家的指令下进行的。人们死于战争或经过审判,或未经过审判而死。本书的重点将聚集在死于国家杀戮,尤其是那些不得不忍受死刑的人身上。欧洲历史上的死刑犯,只有少数是真正威胁到公民身体健康、生活稳定的“犯罪者”,大部分都是些无伤大雅的轻犯,最后却沦为残酷司法的受害者。2《史说新语丛书》钓者是皇帝,鱼儿是大臣,最后收入网中的,是一颗颗被俘获与奴役的心。作者:张程王坤等漓江出版社《史说新语丛书》遴选了由当代青年历史学者精心撰写的多部通俗历史学作品,风格轻松、幽默,语言晓畅,所涉及的内容均为某个朝代里颇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主要包括《帝国的慢性病》和《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两个系列六本书。贪腐,似乎是封建王朝最顽强的慢性病,再伟大的帝国也无可避免。即便一个朝代开国再清廉、再圣明,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性病总会由内生发,最终弥漫全身。《帝国的慢性病》丛书带我们依次阅览汉、唐、宋、明、清五大王朝由清廉走向贪腐、由健康走向沉疴的过程,既是五部历史的卷宗,更是五份典型的病历。“碧草自生宫寝路,青山仍绕帝王州”,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在历史的迷雾与烟云中,面目早已变得朦胧模糊。而《大明帝国的三张面孔》则绘出了大明朝皇帝的三张面孔,英武、霸道,坚忍、狡诈,荒唐、颟顸,这种种的“表情包”,也让朱元璋、朱棣、朱厚照这三位皇帝的性格呼之欲出。3《东洋的古代》任何地方都一样,学问首先伴随着祭祀发展起来。作者:[日]宫崎市定译者:马云超等楚尘文化出版社在许多人印象中,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循环往复的朝代更迭中,帝王的德行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普通民众却鲜少在史籍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然而,在这本书里,从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古代史是充满生命力的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他们与君主和贵族一起,推动古代社会从氏族制度,经都市国家、领土国家,发展到秦汉古代帝国那样强大的人类协同体。大凡都市国家都具有保守和进步的双面性。一方面,保守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它们以从前的氏族制为基础,以祭祀为中心,力图将长久以来的族人结合体维持下去,这样就必然会固守既有的阶级差别。另一方面,都市国家的进步性又十分明显,这种进步性建立在都市国家市民自觉的基础上,他们把氏族制作为过去了的东西加以抛弃,跨越氏族制的旧形骸,以崭新的都市国家新生活为理想,力图建立起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社会。4《东洋的近世》流经日本桥下的水与泰晤士河相通;江户汉子吸进去的空气,有巴黎姑娘呼出来的气息;柏林的问题,与朝鲜的“三八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作者:[日]宫崎市定译者:张学锋等楚尘文化出版社本书纵贯东西,用世界史的眼光理解东洋史,全面揭示了从宋代到清代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相当全面地列举了从宋代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大规模的都市、发达的交通、繁荣的交换经济、建立在契约上的地主-佃户关系、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体制、科举制度产生的文官体系、以佣兵制为基础的庞大中央禁军。长期以来,人们在思考世界史的发展体系时,动辄以西洋为主体,把东洋视为附属。这种立场必须从根本上加以纠正。东洋,不应是通过西洋的眼睛眺望到的存在,而应该放在与西洋对等的位置上来看待。即使在那些纯粹的研究中,这个道理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抛之脑后。如果仅限于世界史的立场,也不可能形成“近世”这样的概念。只有将西洋和东洋放在对等的位置上进行比较以后,才能产生这一新的概念。5《出使奏疏》鲜明提出依据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是研究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作者:[清]薛福成朝华出版社本书为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全两卷,收录了薛福成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年间上书皇帝的部分奏折。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在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在本书中,他提出保护海外侨胞、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馆的方案;叙述了他进行滇缅边境界务和商务的谈判,保护中国的领土权益的经历;建议引进炼铁织布机器以发展实业经济等。6《京都,流动的历史》1945年战败前夕,美国曾把京都作为投放原子弹的候补城市。作者:[日]小林丈广等译者:谢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本书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全方位呈现一个不断变化的、丰富多义的,耐人寻味的京都。1945年战败前夕,美国曾把京都作为投放原子弹的候补城市。尽管人们对古都充满了憧憬和臆想,但是,平安京以来的京都历史和文化并不是有意识地被守护的,它因应仁之乱、元治之内乱以及各种天灾而不断地消失,甚至还面临原子弹爆炸而被彻底毁灭的危险。经过战后的经济高速成长期,人们才将平安京以来的贵族文化、奢华的桃山文化确定为不变的京都印象。我们应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不断变化中的京都7《伟大的海》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作者:[英]大卫·阿布拉菲亚译者:徐家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三千多年来,地中海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一处伟大中心。大卫·阿布拉菲亚的《伟大的海》是第一部完整叙述地中海历史的著作,书中讲述的地中海故事对世界历史发挥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在时间上它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马耳他神殿的建立一直讲到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从直布罗陀一直讲到雅法、热那亚与突尼斯,还生动记叙了朝圣者、海盗、苏丹、海军将领等人物的经历。本书是一部地中海海洋的历史,而非其周围陆地的历史;更为具体而言,是一部穿行于大海之上,居住在沿海港口和海上诸岛之民族的历史。通过梳理大量错综复杂的细枝末节,带领读者从腓尼基人和特洛伊人的时代一直走到现代旅游业的出现。通过对地中海五个历史时期的叙述,旨在探求地中海不同程度地融合为单一的商贸、文化乃至政治区域的过程,以及不同融合时期是如何在剧烈的瓦解中结束的。8《当改革遇见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者:陈胜利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安石因其变法图强之大无畏的拗相公精神,使得赞之者、诬之者、惑之者、迷之者,皆无不为之震撼动容。陈君所著,自谦为通俗讲史、历史普及,实乃可圈可点。该书汇集名家论点而简断出新,纯熟运用大历史观和当代政治学、经济学理论,分析比较历代变法案例,讴歌变革,弘扬有为,变法图强与使命担当之精神交相辉映。王安石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制服“两蕃”的最终目标,随着神宗的去世、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上台,变法归于失败。变法虽然失败,但王安石没有失败。王安石超前的财经改革思想,令他与同时代的政治人物拉开了距离。王安石“矫世变俗”的抱负,“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清廉自守的品格,寄情山林的本色,以及卓著的文学成就、经学造诣,令他与历代政治人物拉开了距离。07你最喜欢的一本历史书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阅读感受?文末评论留言,将有机会获得赠书-往期荐书--上期获奖名单-J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XDmW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