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对话|MarcoScozzaro:摄影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

前不久,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为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劳勒(Louise Lawler)举办了名为《Why Pictures Now》的首个大型回顾展览。她被认为是1970年-1980年“The Picture Generation
原标题:对话|MarcoScozzaro:摄影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前不久,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为美国艺术家路易斯·劳勒(LouiseLawler)举办了名为《WhyPicturesNow》的首个大型回顾展览。她被认为是1970年-1980年“ThePictureGeneration(图像一代)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用“再呈现”的方式进行实验性的创作,通过拼贴、以照片或其他艺术品为拍摄对象、以及挪用商业广告等手段,使拍摄的对象得以强化。艺术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影像创作中的媒介转换问题。美国艺术界以此次展览为由,收集了10位以“再呈现”为创作基础的艺术家。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的给这些艺术家归类,但他们的作品探讨了使用摄影作为体制批判的工具,将其转化为对视觉文化进行创新的媒介。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MarcoScozzaro名列其中,他的创作是对当下视觉文化的探索,在视觉艺术上,拓展二维影像的边界,从“作品再复制”的悖论出发,寻求更多元化的对话。QA蔡赟MarcoScozzaroQ:你如何看待自己当下的摄影家身份?与你当初决定成为摄影师时的初衷相比是否有所改变呢?A: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而接触到摄影这一媒介真正让我豁然开朗。摄影技巧里有一些很微妙,说不清的东西很吸引我,它简单纯粹的呈现形式也让我很着迷。这一现代化的媒介跨界在纯艺术和商业世界之间,让我有空间可以进行很多尝试。这种双重属性让摄影既能真实记录下我们的记忆,又能虚构和创作出全新的事物,这一点对我有极大的影响。我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摄影编辑和商业摄影师。虽然知道这两个领域是相对独立的,但我仍旧在尝试拉近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模糊他们的界线。在当下做一个摄影师既有挑战性,但又让人觉得很兴奋。摄影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在,大众对于它的接纳度非常高。而我很好奇的是,人口的流动、文化的交融以及社会的关注是否会推动这个媒介表达的多元化,而不只是传播一成不变或普通的图像。这也是我在最近的创作里想表达的。Q:我们都难以抗拒多元文化对日常生活中的影响。通过摄影这个媒介,多元文化在你的作品和艺术实践中又具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A:我一直在探索文化和大众媒体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可,科技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同时影响着我们对于“我是谁”和“我该如何作为”的认知。随着模拟范式转向数字领域,数字图像成为了当下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我们通过图像进行的交流开始多于文字,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都沉溺在这种快速、点到即止、带来即时满足感的过程中。最近,我开始把这些发生在我周遭的变化融入到创作中,去发掘新的可能性,让媒材自己发声。一张照片可以只是一个图像,也可以是借由一个图像所呈现的另一个图像,亦或是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微妙距离。Q:在你近期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尝试把照片带进空间中,以装置方式的进行呈现。这些作品背后是有怎样的思考呢?想向观众传递什么?你的二维摄影作品和装置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A:在进入视觉艺术领域之前(从最初的拼贴,到之后的摄影和装置),我参加过几个乐队,表演一些实验性的电子声音和视觉跨界作品。我的艺术实践一直是多维度的,对拉近不同艺术门类(比如摄影、音乐、装置和影像)间的距离,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感兴趣。我最近做的一些雕塑类作品尝试,就可能和我长期对于设计和建筑的热衷有关。早期在意大利的画廊和美术馆参展的时候,我就尝试过一些场域特定性的装置作品,将摄影、声音、语言和灯光融为一体。七年前搬来纽约后,我的创作更多的聚焦在摄影上。直到在最近的项目“数字熟食店”(DigitalDeli),我觉得是时候去进一步拓展我艺术实践的领域了——探讨如何拓展二维影像的边界。从“作品再复制”的悖论出发,寻求更多的对话。在展览中,我创作了看似实物的图像作品,和看似图像的实物作品。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影像的多重可能性,它可以是打印出来的照片、屏幕上的图像、雕塑作品、挂毯、墙纸等。作品选自影像国际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nkv9w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