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档案&这场疫情图像档案展,定格了窗口里不该被遗忘的时光 | 荐展No.81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将于4月26日在清华艺博三层展厅开幕。届时将通过网络直播展览开幕式,观众可通过网络入口观看这次线上展览。该展面向公众征集了5000余件疫情期间拍摄的各

原标题:这场疫情图像档案展,定格了窗口里不该被遗忘的时光 | 荐展No.81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将于4月26日在清华艺博三层展厅开幕。届时将通过网络直播展览开幕式,观众可通过网络入口观看这次线上展览。该展面向公众征集了5000余件疫情期间拍摄的各种与“窗口”有关的影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经过三轮评审,最终选出200余件影像作品,分为“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四类主题进行展出。

人们从窗口凝视世界,我们在此凝视着窗口

苏 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瘟疫终将过去,但记忆应当永存。2020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一个必须永远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里全人类因遭遇了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而具有了许多相似的行为、采取了近似的行动。这些行动是超越空间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

病毒导致的瘟疫传播主要依靠人的流动,因此限行就成为当下世界防控疫情加剧的主要手段。限行由强制变成自觉,由被动变成主动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理智和情感角力的过程。情绪和思考就是二者摩擦产生的事物,它们既是隐形的,又是可见的。图像就可以表达情绪、情感,还可以表达智慧。

我们看到在限行、封城、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思想、情感却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自由飞翔。于是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不仅鸟鸣重回树间,而且问候、哭泣、呐喊、赞美无时不在那些窗后。窗口是空间的,它介乎于沟通和间隔之中;窗口是个通道,用于信息的交流;窗口也是视觉的和思想的跑道,承载着畅想的放飞和理智的回归;窗口还是问候和呐喊的麦克风,从邻里到社区,从城市到世界。

本次“2020窗口档案”征集活动立足于现场、现实,着眼于历史和未来。它的意义深远,深得人心。征集令发出后的两周内即获得世界的广泛响应,作品既有来自知名艺术家和新闻记者的,也有普通民众的。这些海量的图像信息,俨然是对此次重大事件的肖像素描。它既是整体的,又是复杂的。艺术博物馆是个储存记忆的牢靠之地,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历史的曝光,正因如此,这些档案才不会腐烂,不会被遗忘。

2020年4月16日

一、空间的窗口

建筑门户受到限制的时候,窗依然是自由的窗,一如既往地采光,一如既往地通风,一如既往地成为人们与户外景观交流的一个界面、一个通道。

作品名称:《骑行少年》

作者:杨胜

时间:2020年3月3日

地点:山东东营

作品名称:《防疫消杀》

作者:郭进华

时间:2020年2月22日

地点:山西晋中

作品名称:《抗击疫情 严密防守》

作者:韩志明

时间:2020年2月12日

地点:江苏邳州

作品名称:《雪人》

作者:张妞

时间:2020年2月5日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请跟我来》

作者:蒋刚俐

时间:2020年2月21日

地点:浙江

作品名称:《第一只政府惠民口罩与使用多次的普通口罩》

作者:李尚佼

时间:2020年3月10日

地点:山西太原

作品名称:《春风十里 花式宅家》

作者:周世菊

时间:2020年2月22日

地点:山西大同

作品名称:《口罩已售完》

作者:寇雯静

时间:2020年2月9日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樱园宿舍》

作者:兰兵

时间:2020年3月20日

地点:湖北武汉

二、相识的界面

对于禁足在家的人,“窗口”是接收信息、相互观望、彼此鼓励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品名称:《夫妻并肩》

作者:卓志昊

时间:2020年2月22日

地点:浙江嘉兴

作品名称:《跟手机干杯》

作者:王国彬

时间:2020年3月4日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墙》

作者:季涛

时间:2020年2月20日

地点:海南三亚

作品名称:《宜昌一日》

作者:李亚隆

时间:2020年3月

地点:湖北宜昌

作品名称:《2020非正常打开方式》

作者:吕微露

时间:2020年3月5日

地点:杭州

作品名称:《老1号楼》

作者:韩杨泰衍

时间:2020年3月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灰》

作者:木维

时间:2020年3月8日

地点:北京

三、探寻的通道

“窗口”可以是旁观者驻足外部环境捕捉到的动像,也可以是身处空间的在场者摄取到的镜头。

作品名称:《“胖妞”运-20再飞武汉》

作者:周国强

时间:2020年1月

地点:湖北武汉

作品名称:《啥也不说了,敬礼!》

作者:李明威

时间:2020年2月9日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2020初春·表情》

作者:陈伟凯

时间:2020年2月21日

地点:福建厦门

作品名称:《社区生活》

作者:席玉婷

时间:2020年3月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全面消杀》

作者:孟祥斌

时间:2020年2月23日

地点:湖北武汉

作品名称:《热门行业》

作者:饶永霞

时间:2020年3月12日

地点:广东东莞

作品名称:《武汉火神山医院》

作者:陈建

时间:2020年2月25日

地点:湖北武汉

四、展示和表达的舞台

自媒体盛行的当今社会,我们会将各种各样的个体表达喻为“窗口”。

作品名称:《DOU居家隔离期的日常》

作者:王攀

时间:2020年2月

地点:陕西西安

作品名称:《院子里有春天》

作者:杨震宇 李笑寒

时间:2020年3月20日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疫情下的婚纱照》

作者:汤苑青

时间:2020年3月19日

地点:上海

作品名称:《长友养老院的奶奶》

作者:长友养老院

时间:2020年3月

地点:北京

作品名称:《没有观众的音乐会》

作者:魏晓实

时间:2020年3月16日

地点:北京

【结 语】

艺术博物馆是反映社会整体精神状态与意识认知的文化“窗口”。建档过程中,每个个体都被赋予机会来捕捉历史的碎片,策展人则成为站在“窗口”的守卫,使鲜活的图像成为精准的、具体的历史“档案”。最初的策展理念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持续丰盈,同时也被不断解构、重组和拓展。

策展团队寄语

对待窗口的专注,凝结成一瞬间的图片,那种平视的美,正是每一个艺术家所长久期待的真诚,只要投入了情感的专注与期待,人人都是艺术家。

——张荐(音乐家)

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窗,它是通向外部世界最简单的通道。

——李天元(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特殊时期的记录,故事确实超越了形式。

——王熠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人类文明的共同事件如岩层般的沉淀为我们实现了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娱乐和休闲、保护了人格与民族特征。

——马阅(建筑师)

为自己、为人类留一份记录,留一份警示,留一份未来……

——马泉(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被限制的身体,给予我们机会更直接地与家人相处,也让我们更渴望大口的呼吸,更敏感地望向社会。

——何为(艺术家)

这类纪实性影像绝大多数不是由专业新闻记者而是由普通人拍摄的,它们不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而是类似于视觉日记,记录隔离期间的私人感受。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不同国家对于疫情的反应和回馈的差异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与时代和社会脱节的现实。

——邓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这场档案行为所记录的也远远超越了记录的东西本身。

——李德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若干年后,当大量的照片成为历史文献时,我们会重新理解它作为文献的意义。

——葛秀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

在线展览: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

时间:2020年4月26日—5月26日

观看方式:点击清华艺博微信 或 登陆 清华艺博-数字展厅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本文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授权发布,编 / 刘珊珊,审 / 任慧)

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a5Kvr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