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常考题型&小说常考(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题型答题模板(二)

展开全文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分析小说的
展开全文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

梳理概括情节题

一、【常见题型】

“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

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

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

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

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例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XX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三、答题方法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四、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举例:

一、2013年重庆高考题:《枪口下的人格》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贝尔蒂俘敌(开端)—贝尔蒂护俘(发展)—贝尔蒂被俘(发展)—贝尔蒂脱险(高潮)—贝尔蒂赴死(结局)。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根据小说内容,可以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思路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文章前③段写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这是故事的开端;④至⑥段写贝尔蒂保护霍夫曼,⑦、⑧段写贝尔蒂等人被俘虏,这是故事的发展;⑨至⑫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这是故事的高潮;⑬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救迈尔勇敢赴死,这是故事的结局。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文中的贝尔蒂是主要人物,并且题干也要求“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故可根据贝尔蒂的行为情况组织答案。

二、2018年全国三卷《微纪元》(节选)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 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梳理概括情节的答题模式: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2

小说情节手法题

一、情节叙述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回答方法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哪种叙述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叙述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提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手法内容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结构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

②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典例:

一、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钻石卷《飞翔的帽子》

小说中有多处铺垫,请找出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铺垫:①劳拉夫人问安德烈向神父问了什么问题,安德烈没有回答。这为下文安德烈一系列的行为以及谜底的揭开做铺垫。②“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这为下文叙述信件的内容做铺垫。③“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做科研。”为后文信中说“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做铺垫。

好处:使结构更为严谨,条理更加清晰,还给文章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铁拐李”传奇》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有学识,漂亮的城里女子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小说并不直接说出“铁拐李”如今的境况,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试题解读】介绍“铁拐李”身份前,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如他会作诗,能给老师指出语法错误,城里女子来访等。另外,小说一波三折,“铁拐李”乞讨,作诗,卖哨子,消失等,情节丰富,扣人心弦。小说最后以苕货娘打通了电话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3

情节的作用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问方法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作答方法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如《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5从”思维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举例

高考真题:

一: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题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二、【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天嚣》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3分)

【试题解读】文本以第三人称“他”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渴”作为叙事的线索结构整个故事。从人物渴望水分,哪怕是一口水,到自己渴望救援,到门外弱者渴望救援,最终到西瓜解渴,脉络清晰,情节突转,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三、【2017年高考浙江卷】《一种美味》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四、【2017年高考山东卷】《七岔犄角的公鹿》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试题解读】

本题考核小说情节的作用。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故事,《七岔犄角的公鹿》是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198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1982年发表于《民族文学》第5期,曾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乌热尔图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象征和拟人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头健壮美丽而勇敢的公鹿,写了一个猎人之子猎鹿、纵鹿、救鹿的经过,表达了一个猎人之子对一头公鹿的感情。故事通过不同的场景转换,紧张的情节,刻画了七岔犄角公鹿的坚韧顽强的特点,给予当时的孩子震撼。

五、2014年辽宁高考题《数学家的爱情》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结尾部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试题解读】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在这个题中,我们可以先明确一下文章所用的结构手法是突转。然后结合文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高考模拟题:

一、【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奇医·奇方》

6、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①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 ②释疑,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③表现人们对宋先生的敬仰、赞美。④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而非作者直接交代,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彩。 (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对三点即可。)

二、【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最后模拟语文试题】《锦衣》

5、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

【答案】

① 亲的梦境是作者想象的内容,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充实了文章内容。(1分)②揭示了父亲穿上新衣服感受到女儿的孝顺,感到体面地活着而满足的心理状态。(2分)③突出了父亲追求美好事物、向往体面生活的人性特点,丰富了父亲的人物性格,使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2018届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期初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8、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四、【2018届四川省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药砚》

6.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试题解读】

考查结构安排及作用。文章结尾的作用,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其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五、【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真模拟七】《主角》

5、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

六、【2018届福建省厦门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朱先生退兵》

6、小说选段主要讲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么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关系; ②从人物(关系)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果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试题解读】

考查的是小说情节构思的作用。“朱先生退兵”是选自与《白鹿原》中的情节,《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七、【2018届7月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医者》

6、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试做简析。(6分)

【答案】

(6分)所起作用有:①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有下文我去赎瓶子发现瓶子真相,看到老中医的高尚品质的情节。②使情节出现起伏,吸引读者。我的愤怒使情节骤然紧张,而后又逐渐缓和,这样故事就起伏有致,使读者很想继续看下去。③使情节内容更为完整丰富。此情节的存在和使后文出现揭示青花瓷瓶的价值和老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的内容,展示给人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使文章内容更为完整丰富。④使人物形象更为突出。正是我的怀疑使后文表现老中医高尚智慧的情节出现,使老中医形象更为突出。⑤使主题更为突出。此情节的存在使老中医的品质高尚更为突出,这样就使文章赞美人间真善美的主题更为突出。(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答到3点给满分)

【试题解读】在分析看到鉴宝节目,回想自己家的花瓶,怀疑老中医的人品这一段的情节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后组织答案。情节起到波折,把缓和的故事掀起一个起伏点,因为怀疑青花瓷瓶的价值,才发现真相和老中医的医德高尚;因此在人物形象方面上,老中医的形象更加全面突出;在主题方面,使文章从个人上升到人世间的真善美。画线句在中间段落,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运用,承接上文老中医的善良和医术高明,启出下文中老中医的医德高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ae8Ar2.html

(0)

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