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细胞易碎的蚕豆病,我们该如何守护?_程度_氧化_患者

南方沿海地区有一种民间俗称为蚕豆病的疾病,常见于食用了蚕豆后5-24小时内开始出现,包括头痛、恶心、背痛、寒战和发热,随后尿色常变为茶棕色,以及出现皮肤或眼白的泛黄。 蚕豆病与红细胞特有的保护机制的个体性缺失有关。胞外膜上葡萄糖-6-磷酸

南方沿海地区有一种民间俗称为蚕豆病的疾病,常见于食用了蚕豆后5-24小时内开始出现,包括头痛、恶心、背痛、寒战和发热,随后尿色常变为茶棕色,以及出现皮肤或眼白的泛黄。

蚕豆病与红细胞特有的保护机制的个体性缺失有关。胞外膜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生产的物质是红细胞的守护者,可抵抗生活中各种强氧化能力的化学物质对红细胞膜的伤害。但部分个体由于携带了突变的基因,造成先天G6PD功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乏,患者最终表现的酶缺乏程度和抵御氧化刺激能力不尽相同,发生溶血的风险程度也不同,而且多见男孩发病。

大多数G6PD缺乏患者平时并不会表现为慢性溶血,只有当某种外界氧化压力因素到达一定程度的诱发后才会出现溶血。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

●感染:如肺炎等;

●药物:如“磺胺类”抗菌素、呋喃唑酮、呋喃妥因、黄连素(小檗碱)等等。一些中药如牛黄、腊梅花、黄连、珍珠粉等也可能有潜在风险,但由于存在剂量相关性和个体敏感性差异,虽非绝对禁忌,但也应严密观察。

●食物,如蚕豆。一般认为除应避免蚕豆以外,并不建议对日常饮食予以限制。苦瓜、蓝莓也曾有促发病报道,但可能存在着敏感性差异。进食后可仔细观察是否出现提示溶血加重的症状。

●吸入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樟脑丸中的萘,及一些染发剂、染料物质等。

蚕豆病患者就医时会进行G6PD分型、酶缺乏水平及血液学评估,大多数都可正常生活。目前除预防溶血外,无特殊的根治方法,对症治疗取决于症状及贫血的严重程度。患者需了解应避免哪些食物,药物和化学物质。具体可在专业网站(如www.g6pd.org)查询。

本期作者

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科张杰主管药师

供稿: 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科 张杰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B9YJr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