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叩访上宅——我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

即将第一次身临其境——访问远古遗址,因此这次考察对于我们来讲,蕴含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上宅文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占有着重要地位,它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较早
原标题:身临其境,叩访上宅——我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实习即将第一次身临其境——访问远古遗址,因此这次考察对于我们来讲,蕴含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上宅文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占有着重要地位,它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较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它坐落于平谷区内,11月24日这天我们起了个早。考古班的老师同学们坐在一个大巴上,颇有些秋游的味道。车很快驶向高速,望着玻璃窗上慢慢凝结成的雾气,仿若心中给上宅文化遗址蒙上的那一层神秘面纱……车停了,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石房子”。墙四周看起来是用一个个小石块砌成,整体看起来仿若一个大石房子。房顶是红瓦白边,大门正中央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样的牌匾,上面醒目地列着“上宅文化陈列馆”几个金色的字。上宅文化陈列馆建成1989年,是中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陈列馆内部风格极为简约,纯白色为主色调,用深咖色铺陈点缀,素雅而又不失古典肃穆。陈列馆左入口开始,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它所陈列的石片、石页、石核都极为精美。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从第3层开始,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第3层,浅灰色细粉砂土,出土细泥红陶残片;第4层,灰黄色粉细砂土,出土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少量泥质灰陶及石器;第5层,暗褐色细粉砂土,含大量炭屑、炭块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细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层,青灰色土,干燥后近灰黄色,土质较硬,出土夹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种类少于第5层;第7层,黑灰色粉砂粘土,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与第6层相近,数量较少;第8层,灰黄色粉砂粘土,出土较少网格纹厚胎夹砂红褐陶片。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紧接着它陈列着一期至三期的陶器。陈列中还发现好多好玩的遗物,陶猪头、陶熊头、石龟等,鸟首型陶柱抽象而神似,软萌可爱给我们留下来较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部分讲文化的交流。上宅文化亦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与周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交流融合。陈列馆二层是陈列农俗文化的地方,从农业器具到饮食文化穿衣住行。从陈列馆出来,我们集体随老师步行到上宅遗址。眼前的上宅遗址让我们吃了一惊。举目望去,是一片茫茫的黄色枯草,周边是收割过的玉米地,俨然和普通的农田相差无几。千年间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人群文化,真的印证了“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土”中这句言语,这是真的“尘土”。在杂草中,我们探寻者小路,携带着田野里特有的“小刺”,蹦跳着来到这个我们期待已久的“上宅文化地层”——一个普通的小山坡。遗址的废弃,让我们几乎看不到所期待的探方和其他遗迹。但是王涛爬上小山坡,为了让我们看清地层,用矿泉水往地层上“口吐莲花”喷水的样子却很难从记忆中抹去了。长久与远古对话的考古老师们,那样质朴而可爱可敬……看到北埝头遗址的小石碑的时候,我们都很兴奋。远远望去田间有几个考古队的老师,更增添了这种心情。王涛老师叮嘱我们按要求不能拍照。内心遗憾的同时不禁窃笑。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叮嘱,它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作为考古学生的专业感。脚踩上去土特别软,一眼望去密密麻麻许多小洞,好大一部分系上了红丝带。老师解释这是在下面发现了墓葬的标记。据说大大小小的墓葬有很多个。我不禁倒吸一口气。北埝头遗址很荒凉,慢慢环顾四周,想象到了晚上会出现的那种肃穆。想象它的久远、生涩和智慧。考古队的老师还到我们到一个剖面处,听说这个小土坡上出露的陶器可能是一个汉代瓮棺葬,我们的神经都立了起来。杨雪芬、张欣阳、张文琦迫不及待就爬到了上面。紧接着我们几个依次爬上了这一个立于小土坡上的“瓮棺葬”。就单单这样默默地审视它,在我们心中就有着非凡的意义……遗址上下午三点多的夕阳有着别样的庄重韵味。考古队老师面向着余晖,拿着“洛阳铲”教我们如何辨析地层。哪种是没有被人类动过的土,哪种是原生土。但是“原生土”也会出现经自然因素形成的深褐色夹杂在浅褐色的土层“混合”状态,这让刚刚有一点辨识度的我们又笑了。看着考古队老师眼神里的光亮,心想地层学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一片海洋啊……所学的东西真正面对着“活物”却还远远不成体系,可是“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甚至连带着更多的遗址器物,在我们眼里已经有了生命,它们再也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啦。田野,期待下一次的亲密接触!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l3KJd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