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了800遍,孩子还是听不见?并非发火才能解决问题_父母_情绪_Ada

导读: 因为疫情反复,最近没让Ada去上学,每天在家一日三餐工作带娃,忙得团团转,因此,精神常常处于紧绷状态。 昨天约好了和小朋友出去玩雪,所以,早上跟Ada约好把英语读完了再出门。 吃完饭,她开始读书,然后又在阳台上玩玩具,我心下合计玩会

导读:

因为疫情反复,最近没让Ada去上学,每天在家一日三餐工作带娃,忙得团团转,因此,精神常常处于紧绷状态。

昨天约好了和小朋友出去玩雪,所以,早上跟Ada约好把英语读完了再出门。

吃完饭,她开始读书,然后又在阳台上玩玩具,我心下合计玩会儿也可以,希望她心里有数,能自由安排时间,已经上小学了,该学着自律和自我管理了。

然后,我就忙着干别的去了,为了体现好妈妈的人设,还不忘微笑着提醒:玩一会儿,就抓紧读英语,要不就耽误出门了。

等我把手头的事忙完,发现Ada竟然还在那坐着玩儿,英语平板都没拿出来。于是心中怒气腾的升起,声音提高了8度:你玩了一早上了,我说话你当耳旁风吗?不读完就别出门。

只见女儿“怨恨”的看着我说:有话不能好好说吗?你吼什么呀?

我立马像泄了气的皮球,是啊,情绪管理学了那么久,为什么这一刻会失控呢?于是,向孩子道了歉,承认自己没有处理好情绪。

所有的妈妈都想好好对待孩子,让自己过得从容、优雅,可是当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无论怎么说,他们都充耳不闻时,就会不自觉的成为大吼大叫的河东狮。

孩子是故意不听我们说话吗?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的,这是由儿童注意力的特点决定的。

注意力有4个基本特性: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以及转移。因为儿童的认知有限,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从而导致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足,这是出现“耳旁风”现象的重要原因。

孩子进行一项活动时,往往无法分配精力去注意其他的事情,这在学龄前尤其常见。

一些已经上了学的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日趋成熟,他们为何也会无视家长的话呢?面对大量的信息,人们只能选择性的处理有限的信息,而忽略其他。对孩子而言,他们只会选择最重要或者是最感兴趣的信息,其余的自动被屏蔽。

孩子沉浸在某件事情中时,比如看电视或者拼乐高,除非有足够吸引眼球的事物出现,否则很难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对父母的话不应答,多数时候是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听到大人说的话,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选择性注意”。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呢?第一、说话简洁,避免唠叨

“碎碎念”是现代父母的通病,如果孩子没有按要求做,妈妈们就会开启“至尊宝”模式,一旦唠叨没完,孩子内心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心生抵触甚至厌烦,他们会选择性屏蔽,也可能故意不回应,用沉默以示抗议。

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渐渐变得麻木,表面在听实际却心不在焉,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父母,选择敷衍了事。

如果恰逢青春期,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与父母对着干,爆发“战争”。

第二、不要随意打扰孩子

如果孩子做某件事儿正投入,自然不喜欢被打扰,即使迫于父母的权威而妥协,内心也是极不情愿的。所以,孩子无动于衷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与孩子沟通前,应该先仔细观察他是否在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孩子正在专心的看电视,你让她马上关了,哪个孩子会听话呢?如果选择在两集的间歇跟他说话,效果就会好得多。

此外,如果说完孩子没有反应,切忌远距离喊话,或者是唠叨、发脾气,不妨走到孩子跟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平静的陈述你的要求。

第三、关注在交流本身,不要带负面情绪

在和孩子说话时,不妨先自省一下,以下几点是不是没做好。

是否用抱怨和不耐烦的语气?言语间是否有威胁性的暗示?有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开口前,一定要牢记谈话的目的,沟通不应是利用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孩子,而是希望孩子主动合作,配合完成某件事情,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如果希望孩子写作业,不要说:"赶快去写作业,否则就不让你......"

而要换成:“作业写完了我们再玩儿可以吗?”

此外,要及时地回应孩子,如果希望他能够听话,日常对孩子一定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如果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要适当夸奖,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响应。

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不应该是控制和强势,而应该是尊重和相互理解。

如果能把握好这几个原则,和孩子沟通将不再是难题,与其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位,有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请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控制,这样才能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Z5jjr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