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小粉条端上“大餐桌”_加工_村民_红薯

“俺这一批60捆粉条,是甘肃省一个老板订购的、这28捆粉条是辽宁大连一个客户订购的。明天就给他们发走。估计三天后,就能成为当地城乡居民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前不久,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加工大户郭树新连明加夜为中国西北、东北疆域两个“老主顾

“俺这一批60捆粉条,是甘肃省一个老板订购的、这28捆粉条是辽宁大连一个客户订购的。明天就给他们发走。估计三天后,就能成为当地城乡居民饭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前不久,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加工大户郭树新连明加夜为中国西北、东北疆域两个“老主顾”精心准备了新年第一批货源。

据郭树新介绍,她家30多亩红薯加工1万多斤粉条,除少量在当地销售,其余全部卖到各大中城市。小村粉条为啥能端上“大餐桌”?1月2日,伴随着冬日的寒风暖阳,笔者走进享有“粉条村”美誉的商水县平店乡程岗村。只见村前村后的空地上、道路沟渠旁、地边的木架上,到处都是成排悬挂的粉条,仿佛走进了粉条的世界。

“你看看,这粉条漏的多好,又细又匀称,几乎没有一点粉芡疙瘩。”“那是啊,这样的粉条容易晾晒,好看好吃还好卖……”村民穿行其中,谈笑风生地对粉条进行整理。据加工户程宝印介绍,一般情况下,好风好日头经过一天晾晒就干了;再经过包装,就是成品粉条了。

在村民程四海的粉条加工作坊中,七八位村民正围在一个热气腾腾的大锅大缸前,3人负责和面,1人负责漏粉,1人负责捞粉,1人负责烧火,2人负责将漏好的粉条上杆,等充分冷却后再进行冷冻,大家忙而不乱,劳动的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如果用这一套设备,人员两班倒,每天可以漏粉条1000多斤。”程四海指着“摊子”作介绍。

“俗话说,粉条好吃做着难。为什么能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咱的粉条经过精选、清洗、分离、打碎、沉淀、提芡、晒芡、加热、和面、漏粉、冷冻、晾晒、包装等近20道工序,由传统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粉条耐煮、筋道、光滑爽口。”提起自家粉条,十里八乡人们公认的程岗村82岁的老师傅刘良台大爷讲的头头是道。

刘良台说,程岗村会做纯红薯粉条的人很多,他的手艺也是跟村里的老一辈人学的,现在已经做了快60年了。因为完全纯手工制作,通过申报已被当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去‘生产队’(大集体)时期就下粉条,那时主要为了群众改善生活,每斤七八元也不好卖;现在我们的粉条每斤卖到10-12元,根本不愁卖,甚至还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刘大爷高兴地说。

走进加工大户程小中储藏粉条的库房,一捆捆粉条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挂挂粉条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新鲜的清香;几位村民正在忙碌着把晾干的粉条往屋子里搬运。程小中告诉笔者,他家的红薯粉条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纯正地道;通过注册商标、精美包装、宣传推介、参加展销会早已打开销路。他家每年由12位技术娴熟的“工匠”负责制作粉条,年加工粉条7万斤,帮助附近群众代加工3万多斤。

“我们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已经成立了合作社,下一步要让有能力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红薯种植+粉条加工户’的模式发展格局,顺应市场规律,制作成不同规格的包装礼盒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全村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该村党支部负责人程文喜向我们描绘了程岗村粉条产业发展美好前景。

据了解,在程岗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目前程岗村每年种植优质红薯400多亩。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有50多户,每亩可加工成品粉条500斤左右,预计每年全村粉条产量30万斤左右,产值480多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周口本地市场,还深受河南省商丘、长葛、南阳等地客户青睐,甚至还端上甘肃、西安、太原等“外宾人”餐桌。

冬日傍晚来的很快,伴随着大家忙碌的身影,不知不觉已经夕阳西下。透过散射的阳光,每一根粉条都显得那么清晰。希望程岗村的“粉农”们不仅要继续发扬传承好传统手艺,更要始终保持好当初的那份淳朴诚信,祝福他们的粉条变“金条”日子越来越美好!(赵永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xe0Dd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