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精神科急诊_患者_张志军_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世界上约有八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障碍。患有精神分裂症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人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平均比一般人早去世10~20年。诊疗服务不足、经济负担重、被污名化和歧视是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世界上约有八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障碍。患有精神分裂症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人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平均比一般人早去世10~20年。诊疗服务不足、经济负担重、被污名化和歧视是很多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问题。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健康报》推出特别策划,和大家一起感受精神障碍患者的人生悲欢,让我们携手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与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化解危机

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喧闹的急诊大厅里,15岁的花季少女王璇安静地坐在诊室外。这位身穿校服的长发女孩低着头,一 言不发。与她文静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手腕上触目惊心的红色伤口,再往上,是一排排陈旧的白色疤痕。

“他们非常痛苦,往往先是有了自杀的念头,然后通过自伤的行为来缓解痛苦。”急诊科主任及晓说,相较于其他人群,这类患者有很高的自杀风险,需要进行干预。

手裹纱布的李春燕差一点就自杀成功了。今年57岁的她患抑郁症37年,多年来平稳的病情让她一直生活如常,虽偶有复发,但很快得到控制。直到最近,便秘的困扰让她的病情恶化。怀疑自己得了大病,为避免拖累家人,计划了3周后,她将自杀付诸行动。

北京安定医院急诊是全市唯一全年无休的24小时精神科急诊,每年都会接诊大量自伤自杀患者。近一年来,月均急诊量达1800人次,占北京市精神科急诊总数的90%以上。及晓介绍说,常见的急诊患者主要有几种类型:有攻击行为的、有自杀行为的、有意识障碍的、急性精神科药物中毒的、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急性焦虑发作的。

精神科急诊问诊充满“谈话的艺术”,心理疏导贯穿其中。医生问诊时,从不“纠正”他们,而是站在患者的角度,顺着患者的话,一点一点往下挖掘症状。

“听孩子说,您最近总是愁眉苦脸,有什么烦心事吗?”

“您说的那个声音是从哪来的啊?家里人能听见吗?会不会是听错了?”

“您认识那些人吗?他们制造这个声音是什么目的啊?”

“为什么偏偏跟您过不去呢?他们得逞了吗?您打算怎么办啊?”

拉家常似的问话,是精神科检查的主要方式。

崖边徘徊

一天未喝酒后,肉饼店厨师张志军毫无预兆地栽倒在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有着22年饮酒史的他,每天都要喝1斤以上的56度白酒。这一次突然停酒,让他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被送到北京安定医院急诊时,已经意识不清。

44岁的张志军,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酒精依赖患者常常比同龄人显老。”接诊医生王一凡解释说。摔伤让张志军前额红肿,双眼淤青,控制不住地咬舌,伴有口角流血。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安定医院就诊。2020年11月,他曾因“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在戒酒病房治疗。这次入院,他处于伴有谵妄(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的酒精戒断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张志军是幸运的,急诊医护人员和死神搏斗了8天后,他的意识终于恢复了,并实现了自主进食和排便,在亲人的搀扶下,也能在床上坐起来。和意识状态一起复苏的,还有病前的各种“欲望”。因为想抽烟,他和妻子产生了争执。妻子一向拗不过他,情急之下,向医生求助。

“我好了。”查房时,张志军迫不及待地向医务人员展示着他的“进步”,医生们都笑了。

年仅31岁的王天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本来身高体壮的他,现在只能躺在病床上,如泥塑木雕般不动不语,浑身僵硬。十几岁就在老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他,目前几乎丧失了社会功能,长期辗转于大大小小的医院,最近几个月,由于病情恶化不能自理,被家人从河北送到北京诊治。

王天宇的病情对急诊医生是个挑战。医生们的初步判断是“紧张综合征”,在急诊,医生只考虑精神疾病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排查各种器质性疾病。神经内科院内会诊也是判断患者产生精神症状原因的主要途径。

经过脑核磁检查和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后,最终确定王天宇目前的症状是由于脑白质变性引起的。这是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大脑功能部分丧失,已经不可逆,恢复自理的希望渺茫。

夜间救治

身穿蓝色背心的王松,双眼紧闭,双腿并拢,双手紧握地蜷缩在急诊大厅的椅子上,面色苍白。身高1.85米的他,无助得像个婴儿,惊恐发作让他不敢回家。

当晚7点,患有焦虑症的他突然惊恐发作,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半个小时后,行动困难的他拨打了急救电话。

惊恐发作也是精神科急诊的常见病之一,属于焦虑症的范畴,在夜晚格外多见。发作时,患者异常难受,“感觉自己快死了”。害怕再次发作的王松问诊后,吃了药,在急诊大厅等待情况好转。

同时就诊的陈光是在父亲拨打“110”后被警察送来的。在两名警察和两名保安的协助下,冲动躁闹的陈光才被控制住。“我真的没能力送他来。”陈光的父亲已年过七旬,满头白发,浑浊的双眼尽力保持着平静。因为停药,陈光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行为,伤人毁物。40多岁的他,虽然形容枯槁,骨瘦如柴,但发起病来,三个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控制不住他。冲动激越的患者在夜晚最为常见,他们发起病来经常言行失常,力大无穷。

下午4点后,急诊就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接诊“浪潮”。夜幕掩映下,“120”“110”“999”车辆不期而至,送来的患者基本都是危重型的,常伴有躯体疾病,需要紧急处理。每个夜班,年轻的急诊医生都很紧张。“急诊医生得具备独立处置常见精神障碍的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及晓坦言。

“值完一宿夜班,认知功能都下降了。”刚下夜班的李娟医生说,“我刚才洗脸都忘了摘眼镜!”

特殊护理

今年7月,急诊科护士王静成功申请了一项专利——输液器防脱夹。

精神疾病患者经常处于冲动躁闹状况,不能配合输液治疗,导致输液管与输液袋分离,药液外流,治疗中断。过去,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护士们经常用头皮针上的软管将输液管与输液袋系牢,更换输液器时,再重新解开,很不方便。

在长期的摸索中,王静研制出一种线状的固定装置——输液器防脱夹,利用其一端的强力弹簧夹和另一端带有安全锁的钩夹,将输液管和输液袋牢牢固定,避免两者分离造成患者出血,保证了药物用量。

翻身、拍背、刷牙、换药,是为每个卧床不起、意识不清的留观患者每天重复多次的操作,护士们常边哄边干。

“再给次机会好吗?”王静拿着蘸了漱口水的棉签,“央求”好不容易才张嘴一次的于奶奶,要给她刷牙。74岁的于奶奶双眼紧闭,在护士的反复劝说下,才有微弱回应。

“失禁性皮炎、压力性损伤、肺炎、静脉血栓栓塞都是卧床患者面临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张松说,急诊护士不仅要懂精神科护理,还要了解很多基础病的护理,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躯体问题。

长期卧床的张军,就因大小便失禁,患上了失禁性皮炎。因为家属缺乏照护知识,张军被送到急诊时,臀间皮肤早已溃烂,出现大面积损伤。看到这种情况,护士马上拿来纱布和生理盐水,帮助患者清洗伤口和皮肤,又让家属买来保护皮肤创面的敷料,每天为其清洗敷药,还在出院时为家属耐心讲解回家后的护理事项。

急诊办公室里常年摆放着及晓定制的“每日鲜花”。蓬勃的绿植充满着向上的生命力,绚烂的鲜花让人饱含对美好的向往。这盎然生机,疗愈着医护人员疲惫的身心,也代表着他们朴素的愿望——愿每位患者像这怒放的鲜花一样,怒放生命,重拾健康。

文:北京安定医院 朱秋艳

医学审核:北京安定医院 王一凡

编辑:于梦非 张昊华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yRy9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