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藏在赣南围屋里的客家手编艺术

客家织带 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头巾更加成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客家冬头帕的形式也源于文化融合,学习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同时还源于客家先民对闽粤赣丘陵气
原标题:藏在赣南围屋里的客家手编艺术客家织带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头巾更加成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客家冬头帕的形式也源于文化融合,学习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同时还源于客家先民对闽粤赣丘陵气域的深刻理解。(本图来自网络)客家冬头帕织带,是江西赣州的全南、龙南和定南三个地区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最典型的特征,以前客家女子出嫁,嫁妆中必定有冬头帕织带,寓意着带带(代代)相传。(本图来自网络)客家冬头帕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编织的时候,要经过选线、纺线、绕线、固线、编织等几道程序,这项古老的技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要口授心传才能掌握。这次在江西龙南县的关西围屋里有幸见到了这门技艺。数条彩线,一端固定,一端在手,不需要模板,织带的图案早就谙熟于心,随着竹片穿插其间,一条彩色的锦带就渐渐成形了。客家的手编艺术不仅仅用于织带,还有狮头帽。制作狮头帽是一项客家女红工艺,先要用饭汤把多层厚布逐层浆贴于平整的板上,晒干揭起,这就是做里层的硬衬,称布壳,或称浆骨。在布壳上按平面图形剪裁出两块帽身,再用质地较好的面料浆贴妥当,将两块帽身沿帽顶的中缝缝合起来,再将帽额上预先剪好的横断口接合,断口两端留出帽耳,镶以兔毛,即成立体形状。帽顶前额绣“王”字或螺旋形图案,帽尾缀有彩丝绣花草,额前饰以银质寿星或八仙,后脑悬挂寿桃坠子或铜铃铛或铜钱,帽沿以花边栏杆镶边。此帽戴上,可将耳颊及后颈均护住。由于面料多取黑色(也有取其他花色),帽上所饰银器、花草显得色彩鲜艳,尤其帽耳斜竖起,犹如真狮增添了虎虎生气。作为特殊礼物的绣花鞋,因赠送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称谓:送给闺女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叫“莲生贵子鞋”;过门媳妇送给夫家长辈的叫“上贺鞋”;送给周岁小孩的叫“过岁鞋”,又叫“长命富贵鞋”;闺女送给新郎的叫“回郎鞋”,还有闺女自己出嫁时的“嫁妆鞋”等等。关西围屋赣州一路往南,路边看到好多围屋,有新有旧,或大或小。最大的要数龙南县的关西围屋。关西围景区包含关西新围、西昌围、鹏皋围、田心围、圳下围、大书房等围屋。核心景点——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8年),历时29年建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西新围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围屋,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县”,拥有客家围屋376座,包括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一关西新围,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集园围、客家酒堡。其中,关西新国建于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公元1798--1827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7800万平方米,是赣南客家围屋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齐全、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思亲大会指定参观点。龙南县每一座客家围屋都存留着客家文化的体温,走进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风情,从而更加了解客家的历史发展。围屋上木质门窗古朴精致,雕刻着花鸟、玉器、古玩等图案,寓意“美好生活”。围屋内布局精密,层层相扣,每一处拐角、每一个天井均精心设计。围屋里的石雕也很精美。尤其是屋内的排水系统,四通八达,雨季时期雨量增大也不会出现积水,深刻体现出古人设计、建造房屋的智慧。斑驳的围墙泛着岁月的痕迹,瓦片中古老的故事呼之欲出。小路被岁月浸染,我放轻脚步,生怕扰乱了围屋的这份静谧......实用信息:门票:80元/人(供参考)地址:龙南县关西镇(距县城25公里)电话:0797-4210888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YRydX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