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记忆中的老郑州》郑州小吃_豆沫_清水_丸子

《回首•记忆中的老郑州》郑州小吃 老郑州卖早点的摊市多集中在大十字街一带(东、西大街与南大街交叉口),随着京汉、陇海铁路在郑交会,火车站一时间繁荣起来,各种小吃早点纷纷转移到火车站附近的大同路、德化街周围,后来又延伸到河北沿(老坟岗),河

《回首•记忆中的老郑州》郑州小吃

老郑州卖早点的摊市多集中在大十字街一带(东、西大街与南大街交叉口),随着京汉、陇海铁路在郑交会,火车站一时间繁荣起来,各种小吃早点纷纷转移到火车站附近的大同路、德化街周围,后来又延伸到河北沿(老坟岗),河阳街(现二七广场)。

每当东方露出一抹熹微的曙光,卖早点的摊贩们早已出摊,迎接着熙熙攘攘的客人。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滚开的绿豆面丸子、胡辣汤、豆沫、烧饼、焦油条……”,把郑州的早点市场渲染得热闹非凡。早点小吃中最受百姓欢喜的是绿豆面丸子、胡辣汤、羊肉汤、豆沫、豆腐脑、包子、烧饼、油条,被誉为早点中的“八大金刚”。

西哨门(西大街口)的马家绿豆面丸子,用绿豆面配以白萝卜丝或黄豆芽和成稠面糊状,加上葱末、食盐、五香粉,用手挤成一个个核桃大小,放入油锅炸至焦黄,既可干吃,也可煮食。

旧时,农民进城打工或者赶会,往往带上自家的黑蒸馍、窝窝头或饼子,再买碗绿豆丸子汤,放上点醋、辣椒油、香菜,将馍泡入热汤中,吃起来酸辣辣的,热乎美味又实惠。买上一碗丸子汤,即使三番五次地要求添汤,老板也会马上给你添满热汤,再放点芫荽,点上几滴香油,包你满意。吃馍喝汤,既省钱又饱腹,也不耽误时间,是最受欢迎的大众小吃。

豆沫的做法是先将小米淘净,放入水中泡透,用手指能捻成粉状为宜。同焙制好的花椒、大茴香掺在一起,用水磨磨成米浆。另将豆腐经油炸后切成丁,菠菜洗净切成段,黄豆泡透,芝麻炒熟备用。然后,锅内添清水,放入黄豆瓣、盐,待水沸豆瓣半熟时,将小米浆用清水和开,边倒边搅入锅,而后放入泡好的粉条。锅开后,改用小火慢煮,同时下入豆腐丁、菠菜。出锅时撒点芝麻搅匀,即成好喝不贵、咸香利口的豆沫了。

河南各地均有胡辣汤,配料是大同小异。素胡辣汤是清水煮开后,涮面筋成穗,用洗面筋的面汁清水勾兑,掌握好稀稠度,然后加入胡椒等配料、制好的牛肉或羊肉调制而成。面筋要用好,胡椒要用好,不能用辣椒替代胡椒,否则就没有胡辣汤的味道,也无胡椒暖胃、开胃之功效了。

繁荣的小吃市场培育出许多郑州小吃名店,如“马家火烧”“周家丸子”“杨记水煎包”“刘大个子卤牛肉”“牛家硬面馍”“赵记黄焖鱼”等。特别是沙家的羊肉鲜汤、双肠汤,喝得人鼻尖冒汗,痛快淋漓。在各种小吃中,有落户郑州的陕西泡馍、山西刀削面、京都蒸饺、馄饨。湖北孝感人彭信丰在老坟岗的彭记兴隆五香豆店,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享誉郑州,所做的五香豆,咸中微甜,糯柔耐嚼,回味无穷。

老坟岗丁家的豆腐脑儿,掌柜的嗓音也相当好,他站在摊前一吆喝:“嗨,热豆腐脑儿啊,快来吧!”顺着风老远都能听见。

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郑州商埠逐渐形成,各地来郑谋生的人增多,早点小吃又增添了不少新花样。如锅贴、煎包、炸菜角、鸡蛋灌饼、莲子稀饭、热干面等各式各样南方小吃。南方人喜欢早上喝豆浆,商贩们一大早就将连夜做好的豆浆挑出来,摆上一张桌子,放几条长板凳。人们买碗豆浆,放上白糖,配上油条,香鲜可口,后来老郑州人也有了早点喝豆浆的习惯。

南菜市西口湖北黄家的八宝莲子粥十分受欢迎,它是用江米、薏仁米熬成粥,现场加入莲子、百合、葡萄干、瓜条、杏仁、核桃仁、桂花瓜子仁和白糖,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游走街头卖小吃的也不少。平等街上住着一对孤老,每天早上炸些发面麻糖(两片面扭成麻花状),又软又香,提篮上街,无需叫卖,不一会儿就能卖完。

卖油茶的武陟县人,肩背大铁壶,铁壶外包有厚厚的棉布罩保暖,从壶口倒出来热腾腾的油茶,香味扑鼻,坐在家里,老远就听到武陟口音的叫卖声“油茶……油茶”。油茶是用黄面、豆面、碎花生仁、芝麻加香油炒制而成。吃的时候要用勺子,若用筷子,吃着吃着汤就稀了。

街上有担挑叫卖秘制红梨的,买碗红梨,再加点锅底儿的汤汁,吃起来更甜。卖饴糖和卖切糕的也不少,从大的饴糖块上,敲打下来碎块,从大块黄黏糕上切下小块黏糕。这些甜食最受孩子们喜爱,听到饴糖、切糕的叫卖声,孩子们纷纷去向家长要钱买块尝尝。

走街串巷卖小吃的要靠吆喝。有个卖炒凉粉的在巷子里高声唱着:“好吃不贵,价格老对,没钱的管赊账,保管来回。”几分钱一盘凉粉,那会哪有赊账的,叫卖是为了热闹,引人注意而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jBO1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