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穿越者的古人照片作为穿越者,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古人的行走方式有......

如果有人问:“你会不会走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笑。但在古代,“会不会走路”可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孔子在他不做官以后还说:“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是人总得走路,而士大夫们的走路就有跟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
原标题:作为穿越者,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古人的行走方式有......如果有人问:“你会不会走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笑。但在古代,“会不会走路”可是一个大问题。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孔子在他不做官以后还说:“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是人总得走路,而士大夫们的走路就有跟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具体如下:行:走路的共名,可以用于抽象义。走:跑。步:徐行。奔:逃跑。《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时:歭的假借,同踟,为徘徊、踌躇义。趋:小步快跑。趋是恭敬的动作。《曲礼上》:“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之外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人不必趋,堂上地方狭小不必趋,执玉耽心将玉摔坏不必趋。三不趋告诉人们,除此之外的地方都必须趋。总的原则是在尊者、长者面前要趋,特别是在君王面前。《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趋而徐,是不合礼的要求的,但他声言病足,这便成了他趋而不疾的理由,作出趋的样子但动作又缓慢,这样就解决了礼与病之间的矛盾。入朝不趋,是一种特殊的恩遇。萧何是被第一个赐以履剑上殿、入朝不趋的人。“安步”还是“疾趋”?在没有代步工具或代步工具不普及的时代,人们出行只能靠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仅“走”部便收录了85个字,和“行走”相关的字则多达200个以上,可见古人对走的观察和分析多么细致。行走的字义,古今差别比较大。汉代的《释名·释姿容》中称,“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现代的散步,古人叫“步”,而当时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说“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何时该“行”何时该“走”,古人是有严格讲究的。先秦时期,古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行走礼仪”。成书于秦汉时期、被列入“十三经”的《尔雅·释宫》中称:“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这里的“时”为“歭”的通假字,是踟蹰、徘徊的意思。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走法。在古代,孩子一生要学两次“走路”。一次是一两岁时学会走路,另外一次则是到了入学年龄学走路礼仪。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所编撰的《童蒙须知》中是这样训诫孩子的:“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从中可以看出,走路要从容、规范,通常情况下,不要手舞足蹈,更不宜慌慌张张,而要稳稳当当地走,即所谓“安步”。即使在家里,也不要一纵一跳的。只有一种情况可在家跑着走,就是有长辈喊你。为了方便孩子背诵记忆,后人将“朱语”诗化为《童蒙须知韵语》:“凡出入进退,行步要安详。掉臂与跳足,容止殊不臧。惟有长者召,疾步却无妨。于此过舒迟,不似弟子行。”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m7vV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