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遥远的市声

遥远的市声 文/张磊;图/邓连俊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遍遍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我在悠闲自适的画面之外,慢慢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音,那是人境应有的声音。它含混而非清晰,似潮水起落进退而非訇然澎
原标题:遥远的市声遥远的市声文/张磊;图/邓连俊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遍遍吟诵这首千古名篇,我在悠闲自适的画面之外,慢慢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音,那是人境应有的声音。它含混而非清晰,似潮水起落进退而非訇然澎湃。但是,由于诗人内心绵恒的定力和淡然的超脱,这些声音一一被无形消弭,凝神达成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我把诗中隐含的声音,称之为“市声”。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心神宁静的贤达,不需要非得选择一个山林清泉、芳草茅庐之所在,也能闲逸潇洒地独享自由、高尚的精神生活,哪怕是身处于喧嚣繁华的闹市之中。陶渊明即是如此。我辈是俗人,没有贤达那样的道行。原来居住在县城最闹腾的地段,被商家从早到晚高音喇叭播放的广告语和流行乐,吵得不堪其苦。有许多次打电话给环保局求救,环保局说我们可以上门警示,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不好拿他怎样。转而找公安,联防队同志上门警示,有效果了,但情况好转一个礼拜,又死灰复燃,照样嚣叫不已。遇上酷暑的中午,阳光明晃晃刺人眼球,高温炙烤得汗水结成盐霜,大家已经心烦意躁,再加之比知了聒噪还要强烈的商家音响,一些年轻人愤然下楼,不惜与商家争吵甚至扭打。呜呼哀哉!现在搬家了,远离县城中心,来到城池的边缘地带。好安静呀!可是安静之余,又有点怀念起市声,怀念那些很有特色很有韵味的遥远的市声了。记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和爸妈乘下河轮船进城,到爷爷奶奶家度暑假。轮船抵达码头已是傍晚,一片晚霞烧红西天。长久的航行和闷热的船舱憋坏了我,急着要赶快上岸,可船工们因为天热显得有气无力,还在慢悠悠地抛缆绳、停靠、拴牢。忽然,一片“嘭嘭嘭、嘭嘭嘭”的声音骤然响起。只见岸上几位比我大不太多的小哥哥小姐姐,手拿肥皂大小的木块,不停地击打斜背着的白色大木箱,发出的声音传出很远。大概是木箱过于沉重,他们的身躯歪扭着前俯着,双眼机警地寻找商机,在人群中穿梭,不时用搭在脖子上乌脏的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上得岸来,爸爸可能是出于关心我,也可能是出于同情他们,叫住一位小姐姐。小姐姐打开木箱上面的半扇盖子,再打开厚厚的棉被,一丝白汽冒出来,棉被里面裹着的原来是冰棒。我还记得那支冰棒是明黄色的,吃到嘴里震得牙疼,但很快我就被它的清凉和甘甜征服了。这是我第一次吃冰棒,因此留下了极深的记忆,记忆中的冰棒永远是和小姐姐们击打出的“嘭嘭嘭”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只要听到“嘭嘭嘭”的声音,即使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哪怕我正在家里聚精会神地写作业,心里也会产生强烈的冲动。那是一种追求清凉甘甜的欲望,也有一点对卖冰棒孩子吃苦精神的崇敬。还有一种市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宝应人应该都知道。那时我已经进城当工人,住在爷爷的两间终年不见阳光的老宅里。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我白天上班,晚间熬油点灯复习迎考。只觉得时间跑得飞快,一个晚上还没做成几道数学题呢,化肥厂的汽笛声就劈空而来了。爷爷总在这时催促我:“十二点了,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可我依然精神抖擞。“呜——”汽笛的长音一口气能响两分钟,其间高音低音婉转上下,顿时一股凛然之气充斥天宇,在小城上空久久盘旋。当时,我还曾经联想起阅读过的小说《沸腾的群山》,里面多次描写了矿山的汽笛声,那是工业化的象征,也是激励矿工的号角。我问过在化肥厂上班的邻居,为啥拉汽笛?他说他只知道那是上下班的信号。他的解释让我有点失望,失望之余,我却把汽笛声自我调节成抓紧时间的警号。在上大学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化肥厂的汽笛每天如约而至,陪伴我、激励我度过了那一个个不眠之夜。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县城东门十字路口,夜晚昏暗的路灯下,一位老者站在汤圆担子旁,用一个不大的竹筒敲击出的声响。竹筒由一根筷子从中间插进去支撑着,因为筒口两端粗细不一,敲击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老者左手持竹筒,右手持竹棍,随意敲击竹筒两端,“笃、滴笃、滴滴笃、滴滴笃笃”,那清脆的声音响彻两条街道。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老者身边空无一人,但他还在变换着花点,自得其乐地敲击着,似乎在召唤着谁,又似乎在等待着谁。我有过几次品尝了老者的汤圆,他的汤圆很香很糯,他的汤圆担子更吸人眼球,因为好似一件工艺品。小锅小灶,小柜小橱,小抽屉小水盆……做汤圆的所有用品一应俱全,在一副担子上收拾归置得恰到好处。尤其是那盏矿石灯,丝丝地吐着火苗,照亮汤圆担子,也照亮晚归人的心。我以为这位老者是夜行人的守护者,也是将生意当艺术的民间艺人。对于宝应来说,还有一种最标配的市声,那就是大运河里客班轮船的鸣笛声。我家的老宅位于西城墙根,紧贴古运河,睡觉可用“头枕着波涛”形容。从我记事起,每当夜深人静,运河航道上都会传来客轮“呜呜”的鸣笛声。后来读到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我就自然想起老家古运河上的客轮。早年,四伯父病休在家。病中的人想法多,有一天,他和我谈起老宝应,其中描述的一个画面,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四伯父说,到了民国,宝应的城垣已经多处破败。但是,顽皮的孩子们还是喜欢上城墙,打仗、捉迷藏、比赛攀爬……正玩在兴头上,忽然,远处传来轮船的鸣笛声:“呜——呜呜!”声音浑厚又悠长。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停下玩活,直起腰、踮起脚、伸长脖子,向轮船的来处眺望。只见高大的轮船缓缓驶来,船头犁开波浪,船上的烟囱冒出灰色的浓烟,渐渐可以看清甲板上船工的衣帽了,渐渐可以看清船舷上的文字了,最后轮船带起的人字形波浪,拍打着河堤,款款而过。孩子们往往都会呆看好一会儿,直到轮船消失在远方。四伯父还特意说:“当时我在想,这艘轮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船上的人要干什么去?”四伯父沉浸在思索中。现在回想起来,我知道,四伯父当年提出的问题,都是些要命的问题,无解,富有哲学意味,却又令初识世界的孩子们浮想联翩。大运河上的客轮早就停航了,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可是,时代的航船一直在劈波斩浪地向前行进。来源:宝应杂志;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8月号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mKWa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