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放映电影9月放映|他是中国电影不朽的见证者

9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排了4部袁牧之经典电影,谨以此纪念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 《桃李劫》(2K修复)1934 《风云儿女》(2K修复)1935 《生死同心》(2K修复)1936 《马路天使》1937 1934年末,《桃李劫》
原标题:9月放映|他是中国电影不朽的见证者9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排了4部袁牧之经典电影,谨以此纪念袁牧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桃李劫》(2K修复)1934《风云儿女》(2K修复)1935《生死同心》(2K修复)1936《马路天使》19371934年末,《桃李劫》上映。袁牧之作为本片编剧的同时,还是主演。这是他参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袁牧之彼时,袁牧之早已在话剧界摸爬滚打多年,因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舞台“千面人”的称号,大约是看不上当时很多演员的表现,小报有云,“称阮玲玉的表情像是根木头的袁牧之先生,这次他自己的尝试,竟有惊人的成功……全片的开展是在失业问题上找材料,袁牧之的演技很值得注意的,其认真与沉着大有可取……在此我们只庆幸着这舞台人上银幕的新风味!并且对中国影界一股新的热望!”《桃李劫》海报《桃李劫》的成功,只是袁牧之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起始点,它展示了袁牧之扎实的创作和表演功底,以及他对苦难的现实社会的关切。电影对于声音的运用也成为了之后有声电影拍摄的范例。影片结尾,袁牧之所扮演的男主角临刑前的话外音配合画面营造出的撼人心灵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袁牧之在有声电影初期强调声音效果的一个创造性的运用。在《桃李劫》中还产生了几首非常著名的歌曲,最经典的莫过于《毕业歌》。袁牧之主演的第二部电影是《风云儿女》,题为“风云儿女”,实际上展示的却是救国图存的大背景下,时代儿女们的觉醒和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斗争的故事。影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和民族的怒吼,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最早在上海的百代公司录制的唱片以及我们现在在银幕上听到的都是由袁牧之和他的影片合作者们演唱的。《风云儿女》剧照无论是《桃花劫》或是《风云儿女》,袁牧之的演技都是为时人所惊叹的。到《生死同心》中,袁牧之更是一人分饰两角。这是应云卫和袁牧之、陈波儿自《桃花劫》后的第二次合作。电影上映之后,袁牧之的演技同样令观众叹服。这与袁牧之本身深厚的话剧功底是分不开的。袁牧之自澄衷中学起就对表演颇为痴迷。1926年底,将满十八岁的袁牧之加入了辛酉剧社,“天赐他的一副相当漂亮的脸孔”,因为当时女性演女角色还未推广开来,因此袁牧之常反串女角,化妆高明之时,“连自己都不会想到自己是一个男性了。”1930年,辛酉剧社第六次公演,21岁的袁牧之饰演《文舅舅》中将近五十岁的俄国人。彼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还未介绍到中国来,为了表演得更加真实动人,袁牧之亲自到俄罗斯人聚居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公演之后,观众评论说“假使我预先不晓得的话,我真以为他是俄国人,他的脸部的化妆,他的服装,都是惟妙惟肖。最奇特的,就是他脚上的一双皮鞋,也不是中国的式样,我恐怕他是从俄国的旧货店来的吧。”这个时期袁牧之的演技已臻成熟,他的表演与化装,观众觉得“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演剧家。这里不是我特别恭维袁牧之先生,凡是看过他演剧的朋友们,都同声这样说的。”到演《五奎桥》的时候,洪深也在现场,居然也都没有认出来台上的地主老翁是袁牧之演的。“千人面孔”的称号名不虚传。“千人面孔”袁牧之袁牧之对于表演自有一套深刻的理解,他的创作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就写作而言,独幕剧是有相当难度的,而角色愈少,难度愈高。袁牧之很早就开始写剧本,20岁出头时他曾写过一个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整剧都只有两个角色,构思非常巧妙。他曾经改编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是第一个改编它的人,还是用方言改编的。在和鲁迅交流的时候,鲁迅说很喜欢袁牧之把自己其他小说的人物放到《阿Q正传》里面,但是袁牧之用方言改编的鲁迅看不懂。程季华先生曾问袁牧之鲁迅为什么看不懂,袁牧之就笑了:“鲁迅用的是绍兴方言,我改编用的是宁波话。”《都市风光》是袁牧之才华横溢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你会惊叹于袁牧之非常强的创造力——一群要去上海的乡下人竟然在火车站的西洋镜中看到了他们在上海的未来生活。镜像世界里的人们也在看电影,袁牧之又巧妙地将动画引入电影,成为镜像中的镜像。卓绝巧思,令人拍案。从《都市风光》起,中国电影开始请作曲家专门针对影片创作电影音乐。黄自先生为《都市风光》创作的音乐序曲无论是在中国的电影音乐历史上还是中国的器乐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路天使》剧照袁牧之导演的剧情片《马路天使》以爱情喜剧的外衣讲述了国破家亡之时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平来看,《马路天使》显然是十分超前的。袁牧之厉害之处在于,虽然他在电影中做了很多创新,但是这种创新是和电影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比如电影对于音乐的运用,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经典至极,看似歌颂爱情,实则呈现的是亡国之下小人物的悲惨生活。“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前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小红唱到的是“无情棒”,镜头里闪过的是日军侵略东北的战火。《天涯歌女》的“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则更加明显,它们都是有着情歌外衣的革命歌曲。时人评论《马路天使》讲地狱里的爱和恨,是袁牧之独创的国片新风格。《马路天使》“以喜写悲,悲中见喜”,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基础。“三性统一”也正是自袁牧之担任第一任电影局局长之后,我国主流电影观念的一个最根本的思想。正如萨杜尔所言,《马路天使》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是中国电影的光荣。《马路天使》剧照在著名演员、导演、编剧等称号之外,袁牧之是沪上影视界皆知的影剧怪杰。他住无定所行踪飘忽,曾对他的朋友说“只有袁牧之来找你,不能你去找袁牧之。”当时小报介绍袁牧之的趣事,说他为人惫懒,常常一两个月不剪一次头发,半个月才换一次衬衫,而当他拿起笔来回复朋友寄来的信件时,有时竟然是隔年的事了,或者那个寄信来的朋友,甚至已经死了。如果你想让他写文章,在他口袋里还有许多钱的时候那“简直比登天还难”。除了穷的时候肯动笔,其余情况下,你得软骗硬哄“拉”住袁牧之,“关”他进屋子并且备上茶锁上门,再“脱”了他衣服不让他出门,这时候他才会安安静静写文章了。而他写起来文章,你再找他,他是丁点儿不会理你的。他对春夏秋冬不甚敏感,五月里居然还穿着棉袄,过两天又变成西装革履的风流少年。他醉心西洋音乐和写书,同时他也很喜欢京胡,打麻将三缺一,他一定肯凑一脚。如果你坐黄包车没有带钱怎么办?袁牧之很有经验,就让车夫载着到一个一个朋友家里去,因为他的哲学是——总有一个朋友可以找到啊!袁牧之袁牧之离开上海的时候,“走得非常坚决、非常寂静”。1938年袁牧之奔赴延安,参与组建延安电影团。人们说他“在后方依然努力着艺术的改进,不愧为一个有为的艺人”。1940年袁牧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内战时期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和领导工作,先后摄成了十余部新闻短片,短片内容也包括东北解放后的工作情形。1949年建国后,袁牧之担任了第一任中央电影局局长,领导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网)参考资料:1.华汇,袁牧之电影研讨,电影新作,2001年06期。2.阳翰笙,关于“生死同心”,明星(上海1933),1936年第7卷第4期1页。3.袁牧之史略,青青电影,1949年第5卷2期13页。4.杨新宇,朱穰丞、袁牧之与辛酉剧社,新文学史料,2012年01期。5.易形奇术:袁牧之群化装之种种,良友,1932年第67期27页。6.解剖:袁牧之的浪漫生活,电影日报(1940~1941),1941年3月11日-17日。7.袁牧之的浪漫丰度,电影(上海1938),1939年第46期9页。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npg1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