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安石与“王安石”

编者按 “中学作文”是本报副刊曾经开办过多年的版面,一度成为我们与众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中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这次决定重开此版,则有了编者不同的出发点。我们似乎期待一种不同于短小精悍社交媒体的“眼前一亮”,期待着那束不拘泥于应试的“白月光
原标题:王安石与“王安石”编者按“中学作文”是本报副刊曾经开办过多年的版面,一度成为我们与众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中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这次决定重开此版,则有了编者不同的出发点。我们似乎期待一种不同于短小精悍社交媒体的“眼前一亮”,期待着那束不拘泥于应试的“白月光”。哪怕文字尚不足够成熟,也是尤为珍贵的。新版“作文选”将会以北京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借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和笔触,说一说他们眼中具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们与写作的缘分;这些语文名师也将从文学角度解读作品中的写作亮点。我们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推荐您眼中拥有文学天赋、热爱写作的孩子,投稿邮箱316618183@qq.com出场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出场教师:闫存林(语文特级教师)高中部熊益娴“王安石这名儿是他爸给起的。据传他爸十分崇拜王安石,成天想让王安石进他们家户口本。”窗外蝉声悠扬,叫得人昏昏欲睡,我坐在教室里听讲台上班主任念这次的优秀作文,心里只觉百无聊赖。于是转转脖子,活动了一下筋骨,却意外地在窗边瞥到了一个驻足的人影。班主任的朗读终于接近尾声,因此我也未将过多注意力投注在那人身上。看她把最后一篇作文放下,润润嗓子,意犹未尽地说出了作者的名字——“王安石”。教室门“吱嘎”一声开了。我抬起头来,见来人是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我认出他正是刚刚那人,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会儿,想起他是最近来我校视察的一位人物。印象中的他颇为稳重,此刻他脸上却满是兴奋之情,站在门口为打断了我们的课道歉后大步走向讲台,激动地问道:“我能看看那篇文章吗?”我下意识回过头去,目光正和坐在旁边的一个瘦小男生撞上。他脸上带有几分无奈之色,冲我摇摇头,一副不忍直视的样子。我心中觉得好笑,转过头去看那个仍在认真阅读的中年男子,觉得这场面颇具有戏剧性——无他,这个男生也正是我的朋友,名字就叫王安石。王安石这名儿是他爸给起的。据传他爸十分崇拜王安石,成天想让王安石进他们家户口本,于是我朋友就诞生了。然而我这位朋友除了因他爸熏陶带来的一手好文采之外,与课本上那位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又总因这名字被人瞩目,于是对王安石倒不太喜欢。他爸将此引为一件憾事。不过他对王安石的一些经历很感兴趣,尤其是变法。于是这次老师布置完有关的作文后,这位同志大笔一挥,嫌白话文写起来不够味道,便用文言文写得洋洋洒洒。我们班里同学自然是知道王安石和“王安石”这点渊源,可禁不住来学校参观的这位男士不知道啊。见那位已经放下了文章,神色愈发激动,甚至开始问班主任此文从何处来、为什么他作为王安石忠实拥趸却没读过云云,大家都尴尬异常。我同情地向王安石投去一瞥,见他一副即将壮烈的样子,红着脸,站起身向那中年男子示意:“老师,我叫王安石。”那中年男子愣了。他面上后知后觉显出了几分不自在,半晌像是释然一样笑了起来,走过来拍拍王安石的肩膀,道:“我说感觉哪里不对劲呢,原来如此。不过,孩子,你写的文章不错。”王安石的脸更红了几分,那中年男子又看了看他的文章,和他进行了一番探讨,直到快下课两人才聊完,俱是一脸心满意足。伴着那男子离开的脚步声,下课铃响了。见王安石还有些发怔,我凑过去,戏谑道:“哎,这可是能载入史册的大事吧?”他愣了一下,笑着回:“胡说八道。”我也笑了,转身离开,心里颇为他欣慰。【教师评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性格各异、遭遇不同的古人,如李广、魏无忌、王勃、王安石、苏轼等。假如是你或者你的一个朋友,名字恰好与上述古人中某一人的名字相同或谐音,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本篇文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字活泼,故事饶有趣味,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形成了小小的矛盾冲突,通过误会与释疑让情节产生了一定的张力,展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能力。故事也好像平静湖面上陡然出现的涟漪,让人会心一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ELnkw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