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class什么意思诸名家临《张迁碑》

小编观点: 前边我们讲到了清朝帖学衰落,碑学兴起,原因是流传的帖学刻版质量越来越差,起到了误导的作用,帖学的技术越来越单调。所以清人另辟蹊径,从大量出土的碑刻中找灵感。 为什么在元朝,赵孟頫的地位无可撼动?比较一下同时代的书法家就明白了
原标题:诸名家临《张迁碑》小编观点:前边我们讲到了清朝帖学衰落,碑学兴起,原因是流传的帖学刻版质量越来越差,起到了误导的作用,帖学的技术越来越单调。所以清人另辟蹊径,从大量出土的碑刻中找灵感。为什么在元朝,赵孟頫的地位无可撼动?比较一下同时代的书法家就明白了,康利子山、鲜于枢这些书家不得古法,用笔简单化,唯赵孟頫学得二王笔法,一枝独秀。那么,碑学有何弊端呢?帖学墨迹是从本源学,碑学是从现象学,舍本逐末必会简单化套路化。我们看到上面这些有成就的书家早年都是从帖学出来的,把帖学的技术融入碑学才有此成就。行草的丰富技术如何应用到碑学中就是现在以碑为主的书家的研究课题,反过来说,善行草的书家也会把碑的古朴铿锵有力融入行草作品中,也算是创新的出路吧!看敦煌汗简,突然明白了《曹全碑》的笔法,看到了碑刻之前书写的真实样子。再厉害的刻工也不能准确还原细微的技术,我们看到的集字《圣教序》和手札差距那么大,古朴之气很难再现,明显带有唐人审美,更不用说《大观帖》了。不管现在书法细化到哪一个分类,读帖的范围应该宽泛,打通脉络,对书法的提升意义重大!我先把原碑的影印件发在这里,以便参考对照。张迁碑,古拙方正,雄强浑厚,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沧桑,更加显现出高贵古雅的气质。此碑自明代出土以来,深受人们宝重,清代、民国以至当代学书者,多有临习,同为张迁碑,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故宫本张迁碑:一、阮元临(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1849年去世。书法之北碑南帖论的倡导者。)二、沈曾植临(1850--1922,浙江嘉兴人。蒙元史地学者、朴学大家,书法家、史学家、同光体诗人。)三、何绍基临(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代表作品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四、伊秉绶临(1751~1815,中国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墨卿,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书体,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著《留春草堂集》。)五、俞樾临(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六、梁启超书张迁碑字(1873—1929,广东新会人。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刊布报端。变法失败,逃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著有《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饮冰室文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七、郑孝胥临(1860-1938,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福建闽候人。书法擅楷、隶,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八、胡小石临(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九、邓散木临(1898-1963。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家。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放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十、林散之临(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乌江镇,居南京。工书法、诗文,擅山水。生前曾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等。)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G0Jk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