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见周一见|带你走进北极科考的冰雪世界

李涛: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 学士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物理海洋学 硕士 中国海洋大学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物理海洋学 联合培养博士 曾10次赴北极考察 海洋与大气学院唯一一位代表学校参加第九次北极科考项目的老师 “
原标题:周一见|带你走进北极科考的冰雪世界李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物理海洋学联合培养博士曾10次赴北极考察海洋与大气学院唯一一位代表学校参加第九次北极科考项目的老师“在极地之北,令人啧啧称奇的不仅有憨态可掬的北极熊,绚丽夺目的极光,还有静谧的北冰洋蕴含中的科学世界。我们第一次听说李涛老师是在不久前的新闻报道中,“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参加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而这次科考也达成很多之“最”。北极对于常年生活在陆地的我们来说,可谓异常遥远,对于北极的好奇,也令我们对能够多次亲身前往的李涛老师好奇倍增。本期“周一见”荣幸地邀请到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李涛老师,与我们分享他眼中的北极冰雪世界,同我们畅聊他研究生涯的点点滴滴。与北极结缘初次见到李涛老师,是在他的办公室。9月底刚下船的他,似乎还未从海上漂泊状态中完全恢复过来。虽然北极科考是一场身体与心理都会饱受艰辛之旅,但谈起北极,李涛老师的眼中似乎总是闪烁着光芒。刚刚结束的第九次科考,其实已经是他第10次前往北极了,但对于北极和北极科考项目,他似乎也总有说不完的“新鲜感”。李涛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第九次北极科考项目在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寒冷是首先要面临的挑战,这也是北极科考过程中的常规困难。在实地科考中,科考队员既有船上作业任务,也需要完成冰上作业任务,“这两种作业所面临的寒冷是不一样的”。进入冰区作业,尽管科考队会为大家分发专门的工作服,“里面很厚而且很防风”,但由于科考船“雪龙号”船体自身的限制,为保证仪器设备更好地被投放到海水中实验,每次甲板作业都要迎着北风,“北极的风吹得很厉害,所以每次作业都是在寒风凛冽的状态下”。在冰上作业的时候,尽管夏季北冰洋的温度不是太低,在北极这个风暴经常发生的地方,一旦有风吹,对于人的体感温度来说零下二十、三十几度都是有可能。对此,他笑称,“去了一趟之后,回来就老了十岁”。李涛老师在进行融冰池厚度测量北极熊是在北极科考时会碰到的另一大阻力。平时,我们在照片上看到北极熊时,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是很可爱,不过在北极遇见熊可不是一件值得庆幸之事。“它们是食肉动物,看到人也是很凶狠的。”因此,李涛老师介绍道,每一次冰上作业,科考队员都需要在防熊队员的保护下才得以进行。由于最近几十年北极变暖加剧,北极熊赖以生存的海冰不断变少,他们的活动空间也在缩小,而北极科考的冰上作业也需要坚实冰层作为基础,因此在北极科考时,北极熊和人出现在同一地点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最近一次跟熊的距离从上到下也就10米……队员们在船上,北极熊就在船下抬头望着他们。”环境变暖,老师有话说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一直是我们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李老师给我们介绍称,“全球气候变暖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北冰洋的海冰确实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进行了三四十年,我们在现场的感受就是,海冰不仅量在减少,物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科学考察而言,“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也有喜忧两个结果”。从李老师此次科考的直观感受来说,较好的方面在于进行科考任务时破冰船破冰相对容易,它能够走得更快更远。同时,海冰融化所带来的现实困难也更加尖锐地摆在了科考队面前——冰上作业地点的选择愈发艰难。一旦冰的厚度达不到冰上作业的要求,对于科考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的下放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可控因素,这使得科考作业更加困难重重。无人冰站A型样机(右一为李涛老师)北冰洋气候的变化不仅为科学考察带来了客观影响,对生存在那里的北极熊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李老师给我们介绍道,北极熊主要依靠猎食海豹为生,他们依靠海冰的掩护来捕捉海豹。当海豹休息时,北极熊可以闻到它的气味并抓到它。海冰的减少对于北极熊的捕食可以说造成了很多不便。尽管北极熊是游泳善将,但当它在水里面时很难抓住海豹。北极熊捕食难度增加,将成为它的生存危机,进而影响整个的北极生态系统。“做学术需要毅力与勇气”无论是北极科考抑或是平日的学术科研,都要有“毅力、勇气和态度”。李老师对这方面深有感悟,他说,“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在学术道路上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的,但遇到问题时,应该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管是做科研还是现场的工作,聪明重要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能坐得住板凳”。他用自己北极科考的亲身经历介绍道,“就拿北极科考来说,面对极端的环境,同样也要有勇气和毅力。这不光是精神上的一种考验,还有对身体的考验。毅力强一点坚持下来,可能这个工作就做成了,而且可能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做科研关键是个态度,性格与态度决定将来能否把工作做好”。每个人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以避免的瓶颈,那么我们要如何去解决呢?对此,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这个人生是一个长跑,做科研也一样,不是说一开始觉得成绩好就能做得很好。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能坚持下来,一直做这么一件事情,做好的概率要比经常换研究方向或者研究课题来说,成功率要高。”选择了做研究,就意味着前路会有无数艰辛,但只要有毅力与勇气,再大的难关也定会攻破。与李涛老师的交流,令我们在场人员受益匪浅。漫漫科研路,愿我们所有人都能与李涛老师一样,找到兴趣所在之处,坚定自己所做之事。文字|庄静李璐图片|马玉婷李涛编辑|李璐审核|付绍瑜欧禛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XYXG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