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储宫调张涌泉、吴宗辉:调腔《西厢记》考论

摘要: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
原标题:张涌泉、吴宗辉:调腔《西厢记》考论摘要: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关键词:调腔;《西厢记》;杂剧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戏是中国戏曲成熟的两种体制,现存昆曲和高腔剧种的早期剧目大多来源于元明时期创作或改编的杂剧和南戏。元杂剧作品以王实甫《西厢记》为翘楚,但后世昆曲及其他戏曲剧种所演绎的西厢故事大都本于明人改编的《南西厢记》,而调腔是全国唯一把元杂剧《西厢记》部分传统折子传演至今的戏曲剧种。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目前仅留存于浙江新昌一隅,故被称为“新昌调腔”。2006年,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昌县档案馆藏有一批调腔晚清民国抄本,最早抄于清咸丰六年(1856),其中的《西厢记》抄本有《游寺》《请生》《赴宴》《佳期》《拷红》《捷报》六折。另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拷红》一折,原系赵景深先生旧藏。除《佳期》为调腔兼唱的昆腔戏,源出明人崔时佩、李日华改本《南西厢》之外,其余都出自王实甫《北西厢》杂剧。陆小秋、王锦琦《调腔演出的〈北西厢〉和〈汉宫秋〉是元杂剧吗?》(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编《艺术研究》1990年第12辑)、罗萍《绍兴戏曲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等论著对调腔《西厢记》中《北西厢》的《游寺》《请生》《赴宴》《拷红》四折的剧本或曲牌都曾作过一定的分析。本文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为依据,对调腔《西厢记》的演出史料、剧本特点、版本特征等方面作出更为详尽的考述。一、明后期戏曲选本与调腔《西厢记》虽说昆曲和高腔剧种的部分剧目出自元杂剧,但两者演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以来杂剧剧目的演出样式,而非金元时期杂剧演出的原貌。明嘉靖间南戏“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勃兴,“北曲元音”受到冲击,杨慎(1488—1559)《词品》卷一“北曲”条云:“近日多尚海盐南曲,士夫禀心房之精,从婉娈之习者,风靡如一,甚者北土亦移而耽之。”到隆庆、万历间,沈宠绥(?—1645)《度曲须知》卷上“曲运隆衰”云:“至如‘弦索’曲者,俗固呼为‘北调’,然腔嫌嫋娜,字涉土音,则名北而曲不真北也。”弦索北曲尚且如此,南方戏曲中的北曲的“南曲化”则更甚焉。在明后期至清初同弋阳腔、青阳腔相关的戏曲全刊本和选本中,已有较多异于杂剧北曲的“俚歌北曲”和南曲化的北曲。高腔剧种大多从明代南戏声腔弋阳腔、青阳腔发展而来,现存高腔剧种的北曲同南曲在音乐上已无明显区别,“高腔各分支的同名北曲曲牌,腔调都不一样,而且高腔的‘北曲’和‘南曲’一般不存在明显的腔调界线”。调腔《西厢记》及另一杂剧剧目《汉宫秋》的曲牌腔调同调腔其他南曲也几乎没有差别。相比于后世昆曲多尚《南西厢》传奇本,南戏声腔仍重《西厢记》杂剧本。如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刊本《风月锦囊》收有《北西厢》以及一些北曲散套和剧套,明万历以来青阳腔选本如《乐府菁华》《玉谷新簧》《词林一枝》《乐府玉树英》《尧天乐》等都收有《西厢记》杂剧。作为南戏声腔的后裔,调腔能将《西厢记》杂剧传演至今,也就顺理成章。现将调腔《西厢记》出目列表如下:表1由于调腔流行区域多为农村地区,除了考虑唱做表演的集中和角色安排的合理,还要注重情节关目的连贯性和通俗性。宜乎明清戏曲选本多见“莺莺听琴”“张生寄柬”“张生跳墙”“长亭送别”等,而晚清以来的调腔本已无这些相对文雅的出目。调腔《西厢记》原本折数可能较多,但在小本戏形成过程中逐渐减少,其中《捷报》折仅有抄本一件,唱腔也已无存,便是近代演出失传的折数之一。二、近代以来调腔《西厢记》演出考略清初绍兴一带乃至浙东地区演出《西厢记》见诸记载的,有萧山(旧属绍兴)毛奇龄(1623—1716)所著《西河词话》,书中自云“少时观《西厢记》,见每一剧末,必有【络丝娘煞尾】一曲,于扮演人下场后复唱,且复念正名四句”。时间稍早的金华兰溪人李渔(1611—1680),在其《闲情偶寄》中称:“北曲一折,止隶一人。虽有数人在场,其曲止出一口,从无互歌、叠咏之事。弋阳、四平等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出众口。故演《北西厢》甚易。”调腔演出采取“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一唱众和”形式,故《西厢记》杂剧本由调腔传承至今不为无因。调腔搬演《西厢记》的确切记载见于晚清时期。“群玉”是清咸丰至清末绍兴地区调腔班的专名,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多次记载“部头”玉枕(小旦)所在的群玉班的演出活动,所演剧目有从《西厢记》出者,如“咸丰六年七月初七日壬戌”条云:夜有月,复偕群从买舟访朱翁子祠,……食顷抵岸,班仍群玉,演戏亦较前者胜。玉枕演《寺警》一出,尤佳。《寺警》演崔莺莺心念张生,伤神之际,忽闻孙飞虎围寺抢人,老夫人因求退兵而许亲。该折系旦本,对应于《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唯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抄本已不可见,则该折与《捷报》同为调腔《西厢记》在近代失传的折数之一。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绍兴的调腔班《西厢记》有《游寺》《请生》《佳期》《赴宴》《拷红》《泥金捷报》六出,新昌县档案馆藏抄本所见新昌的调腔班出目与之正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抄本《绍兴高腔选萃》收有《拷红》一折,当为绍兴的调腔班《西厢记》抄本仅存者。清末民国时期,《西厢记》乃调腔班著名剧目,绍兴安昌镇《安昌做戏快板》有“有《东郭》,有《西厢》”一语,抗战前十年(1927—1937)绍兴的调腔班较为兴盛,其中“丹桂月中台”演员整齐,以《西厢记》为其代表剧目。调腔又称高腔,民国时期“《西厢记》《凤仪亭》这两出戏是高腔戏中最富盛名的”。新昌县档案馆藏《西厢记》抄本中有一件工笔精写的总纲本(案卷号195-1-1),收有《游寺》《请生》《赴宴》《捷报》四折;又有宁海山上方老艺人方永斌捐献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贤云“百忍堂”抄本(案卷号195-1-12),涉及《游寺》《请生》两折,另有单角本9件。来自新昌胡依村的抄本末附戏目表一张(案卷号195-1-140),当中就有《西厢记》。1958年由调腔旦角赵培生(1898—1984)整理、新昌调腔剧团原作曲方荣璋记谱而成的油印演出本(案卷号195-3-93),尚收昆腔戏《佳期》。调腔该剧原本仅题《西厢记》,因其独特价值受到专家学者的注意,80年代以来遂剔除《佳期》,改题为《北西厢》。1986年浙江省文化厅拨下专款,组织楼相堂、杨荣繁、王意凯、潘永乾等老艺人主教重排《游寺》《请生》《赴宴》《拷红》四折,并由省艺术研究所录像保存。近年来,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华琴指导,新昌调腔剧团陆续复排了上述《北西厢》四折,唯部分折目略有删改,其中又进一步剔除了《游寺》折中个别不属于《北西厢》的曲目。三、调腔《西厢记》的分唱和表演(一)调腔《西厢记》的分唱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到底,但于每折间参合“爨弄队舞吹打”,使演员得以休息。不过,明刊本《西厢记》杂剧多人唱曲的情形屡见不鲜,有学者认为此即《西厢记》原貌,而明凌濛初刻本少见分唱,反系刻意返古的做法。然而,可视为早期演出本代表的明嘉靖间《风月锦囊》本《北西厢》却鲜见分唱。鉴于明刊本曲文分唱归属纷杂歧出,除个少数分唱系原貌之外,刊刻者受戏文、传奇体制影响,揣摩曲文语气,间或添改衬字,从而将《西厢记》杂剧的部分曲段改作轮唱或齐唱的可能性更大。南戏声腔用其角色制搬演杂剧,并适当地采取分唱,相比于杂剧一人独唱的体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因时制宜的改良。调腔本《游寺》《请生》《赴宴》《捷报》四折均有其他角色分唱之例,略举如下:(1)《游寺》:(小生)阿哟,好吓!(唱)【后庭花】……刚挪了一步远,刚刚的打个照面。(丑唱)风魔了张解元,似神仙归洞天,空余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声喧。《游寺》折本由张生(小生)主唱,“风魔了张解元”为第三者口吻,调腔本改为法聪(丑)所唱,颇为合理。《六十种曲》本《南西厢》化用杂剧原词,此数句尚属张生,而清乾隆间昆腔选本《缀白裘》七集《南西厢·游殿》已将此处改隶为法聪。(2)《请生》:(走板)(小生唱)【醉春风】今日个东阁玳筵开,最不要(煞强似)西厢和月等。薄衾单枕有人温,早则是不冷,冷,受用些宝鼎香浓。绣帘风细,绿窗人静。【脱布衫】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隔窗儿咳嗽了一声,启朱扉(唇)连忙答应。《请生》折本由红娘(花旦)主唱,调腔本红娘唱完首曲便下场,接着由张生上场唱【醉春风】【脱布衫】两曲,而红娘在次曲演唱中再次上场。明弘治本该两曲除【脱布衫】末句为红娘唱,其余亦由张生来唱。(3)《赴宴》:(小生)狗才!(唱)【雁儿落】唬得我荆棘剌怎动挪,(花旦白)张相公,你何不到夫人跟前说?你难道痴了?哑了?咳!(唱)你是个死木头,却也无回话。《赴宴》折本由崔莺莺主唱,调腔本多处改为红娘分唱,该例张生亦分唱一句,红娘接唱【雁儿落】后四句及【得胜令】全曲。明弘治本、《六十种曲》本等【庆宣和】【雁儿落】【得胜令】三曲均改为张生独唱。《捷报》折亦由崔莺莺主唱,同调腔《捷报》折相应的明弘治本卷五第一折、《六十种曲》本第十七出《泥金报捷》、《尧天乐》卷一下层《张君瑞泥金捷报》等,均把该折中的【挂金索】一曲改由红娘演唱,调腔本则将位于【挂金索】之前的【逍遥乐】后半段分属红娘演唱。(二)调腔《西厢记》的表演调腔《西厢记·游寺》同昆曲演出本《南西厢·游殿》相比,无论是舞台调度,还是插科打诨,两者都十分相似。如调腔本论说张珙姓名、“西方出美人”、看丈母、“金刚‘不惹’波罗蜜”、洞房料舍(香积厨、东圊)、观音龙女、红娘与法聪争闹、勾转脚尖、法聪哄张生回转等情节,亦见于明清以来《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昆曲大全》等昆腔选本或宫谱所收《南西厢》该出。不仅如此,调腔《游寺》折开场增入一支丑角(抄本一作付角)冲场曲“和尚出家”;【柳叶儿】后增入红娘所唱的【皂罗袍】一曲,该曲出自《南西厢》,唯曲文出入不少,可见调腔《游寺》吸收了《南西厢·游殿》的部分演出形式。其实,昆曲折子戏《南西厢·游殿》也是屡经舞台塑造的结果,《曲海总目提要》“南西厢”条所谓“近时演唱关目,有欠雅者,亦非日华本色”,殆即指此。《游寺》和《拷红》的演出难度较高,前者妙在科白,且火候掌握不易,后者对花旦一角要求较高。民国时期有剧评指出:“高调班(按:调腔又称高调)中如《游寺》《拷红》《醉酒》等剧,剧情繁重,殊少排演,倘无继起角色,也有失传之忧。”1986年抢救《北西厢》四折时,老艺人杨荣繁(1904—1991)以八十二岁高龄粉墨登场,饰演丑角法聪,昆曲“传”字辈姚传芗老师赞其“与王传淞的表演真是各有千秋”。图1调腔《北西厢·游寺》演出剧照《游寺》中张生风流倜傥的形象亦见生动,越地有风俗诗云:“盈角声声金叵锣,一般腔子唱高歌。目连救母平安戏,快听张生笑话多。”所谓“张生笑话多”,即指《游寺》折的诙谐热闹。至于出自《南西厢》的《佳期》一折,借红娘之口述崔、张幽会之事,较《北西厢》相应折目演出为便。同时,与诸多高腔剧种一样,调腔演唱只用锣鼓伴奏,不加管弦,但有后场乐队的人声帮腔。而《佳期》唱昆腔,有管弦伴奏,对前后几折唱腔只用锣鼓伴奏的“干唱”起到了调剂的作用,故而艺人舍彼取此。由此亦可见《南西厢》对调腔《西厢记》的影响。四、调腔《西厢记》的增删和版本特征(一)调腔《西厢记》曲牌及其增删调腔《西厢记》(仅指《北西厢》部分)袭自元杂剧剧套,但抄本仅标注个别尾声,调腔的另一杂剧剧目《汉宫秋》抄本亦仅题【点绛唇】【混江龙】【新水令】及尾声。不仅如此,清中期以来相对独立发展出来的调腔“时戏”剧目所用的北曲套式,实与明清传奇常用的北曲套式大抵相同,而罕见套用调腔所保留的元杂剧剧套。个别可能存在联系的是调腔早期传奇剧目《玉蜻蜓》,其中的《二搜》出【村里迓鼓】末句“这的是五百年前风流孽冤”化用自《西厢记·游寺》“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孽冤”,【小梁州】及幺篇的词式则合于《西厢记·请生》的同名曲牌。方荣璋所编《调腔曲牌集》(1964)在记录《西厢记》曲牌时将【村里迓鼓】误题作【节节高】,而明刊本此曲多误题【节节高】,可证《调腔曲牌集》所记录的完整曲牌名,实据明刊本补题。《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对调腔《北西厢》《汉宫秋》所使用的曲牌与刊本全同这一现象作了强调,殊不知今所见者正出自刊本。调腔早期剧目音乐上腔调材料通用的情况相当普遍,曲牌划分的价值逐渐削弱,曲牌名遂无题写的必要。但《玉蜻蜓》【村里迓鼓】末句化用自《游寺》同名曲牌,则说明调腔《西厢记》的曲牌名当是原本尚存,其后逐渐失落的。至于曲牌的增删,除了上文提及的开场新增之曲和受《南西厢》影响增入的曲牌,同原著相比,调腔《西厢记·游寺》【村里迓鼓】之前,删去了【点绛唇】至【天下乐】四曲,《赴宴》折删去了【庆宣和】和【离亭宴带歇指煞】两曲。(二)调腔《西厢记》的版本特征《西厢记》明刊本众多,版本面貌复杂。就调腔《西厢记》抄本而言,新昌县档案馆藏案卷号195-1-1本同其他抄本便略有出入,例如《游寺》【赚煞】第三句和第七句:好叫我透骨髓想(相)思病缠。……花柳依然。(案卷号195-1-1本)好叫我透骨想(相)思病染。……花柳争妍。(案卷号195-1-12本)前一句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骥德校刻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以下简称王骥德校注本)作“怎不教透骨髓相思病缠”,“病缠”二字系王骥德所改,其他明刊本多作“病染”;“依然”见于王骥德校注本,其他明刊本多作“争妍”。图2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西厢记》抄本(案卷号195-1-1)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绍兴高腔选萃》本《拷红》,当出自绍兴的调腔班,曲文同来自新昌的调腔班、抄于民国年间的赵培生抄本(案卷号195-2-19)差异较多,系源出不同的系统。例如《绍兴高腔选萃》本《拷红》【斗鹌鹑】“老夫人心数儿多”,赵培生本作“老夫人心叫尔(教儿)多”,考明刊本四五两字多作“心教”,王骥德校注本始改“心教”为“心数”,《绍兴高腔选萃》本从之。又如王骥德校注本改【络丝娘】末句“夫人索穷究”为“夫人索体究”,改【小桃红】幺篇“弃了部署不收”为“担着个部署不周”,《绍兴高腔选萃》本作“夫人你体究”“我担了部署不周”,略同于王骥德校注本。除此之外,《绍兴高腔选萃》本在衬字上也有改从王骥德校注本之处。由此可知,《绍兴高腔选萃》本受到了王骥德校注本这一类版本的影响,而包括赵培生本在内的新昌县档案馆藏抄本,大抵沿着一些坊本而来,只是在流传中出现一些俗化。例如《拷红》【小桃红】第六、七两句:一个恣情的不休,一个哑声来厮耨。(《绍兴高腔选萃》本)一个儿㴔香含(揾香腮)姿容不羞,一个是嫩腰肢挨身察秋(偢)。(案卷号195-2-19赵培生本)《绍兴高腔选萃》本同大多数明刊本基本一致,而赵培生本的“姿容不羞”“挨身察偢”显系讹传和俗化。检明万历二十年(1592)熊龙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群音类选》“北腔类”《西厢记》作“一个揾香腮恣情的不休,一个搂腰肢哑声儿厮耨”,可知赵培生本所添之字有所本。无独有偶,调腔《游寺》【柳叶儿】“恨天、怨天老天呵怎不把小生行个方便”(案卷号195-1-12本),明刊本多作“恨天不与人行方便”,唯《雍熙乐府》卷五所收《西厢记》【点绛唇】“游艺中原”套曲作“恨天、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调腔本与之相近。五、余论南戏声腔及后来的高腔剧种和昆曲搬演北曲杂剧,在剧本体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南戏化或传奇化。例如调腔《西厢记》的《游寺》《赴宴》《拷红》各折皆仿南戏、传奇体制,角色上场用引子或上场诗,且《游寺》《拷红》两折引子或上场诗文字见于《六十种曲》本《南西厢》。但除《游寺》变化较大之外,其他各折剧本总体上仍同杂剧原著相近。相比于高腔剧种,昆曲的北曲虽已“水磨化”,但仍保留了较多的北曲特征。而北曲雄劲悲激,颇合于净角“阔口”声如铜钟的演唱,因而昆曲所演杂剧以净角戏居多。如昆曲舞台本《惠明》出自《南西厢》,唯净角【端正好】套曲仍用《北西厢》本。相比之下,调腔“北调南唱”和“一唱众和”的做法,利于大体照本搬演杂剧,较少受角色行当及其腔调特点的限制。调腔《西厢记》流行既久,绍兴一带的说唱文学亦多咏《西厢记》故事,《越郡风俗词》第三集《越郡平调风俗节诗》收有《西厢记五更节诗》,叙及听琴、跳墙、问病、佳期和拷红的情节,第五集《西厢记对韵山歌》共叙停柩、游寺、联吟、寺警、赴宴、听琴、跳墙、问病、佳期、拷红、长亭共十一事,从中也能反映出调腔早期《西厢记》出目或许较为齐全。因篇幅限制,参考文献与注释皆省。作者:张涌泉吴宗辉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138—143页。编排:钱莹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jB3e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