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怎样表达思乡的乡愁丨思乡记忆浓香远,今日夜话家乡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节选 60年来,红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也许高楼更多了,马路更宽阔了...... 在建
原标题:乡愁丨思乡记忆浓香远,今日夜话家乡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节选60年来,红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许高楼更多了,马路更宽阔了......在建州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才发现,物质建设的成果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眼花缭乱,而精神的驻地却渐行渐远。远走他乡的你,是否还记得家乡记忆中的一草一木?每天忙忙碌碌的你,是否还感悟到这些身边你稍不留意即将流逝的文化符号?元阳梯田红米哈尼古歌中,梯田红米被称为“红玛瑙”,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珍宝。在1300多年的岁月中,哈尼人与梯田因红米种植生生不息,红米精耕细作的技艺也因梯田传承发展,可以说唇齿相依。梯田红米具有生态、有机、无污染等特点,富含钙、磷、铁等人体所需多种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质的含量均远远高于普通大米,被认定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当前,农村逐渐被工业化和商业化侵袭,保护和传承好梯田红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元阳县实行对内推广优质品种,对外打造优质品牌战略,建数万亩有机红米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的联营方式,电商平台运营销售,大力推广种植红米,保护传承好梯田红米,留住那一抹乡愁。哈尼蘸水说起蘸水,在元阳最受人们青睐的要数咱们的哈尼蘸水,哈尼族饮食的烹煮加工并不复杂,而蘸水的配制却十分讲究,其用料全为本地绿色原料配制而成,少则几味、多则几十味。不同的食物要配不同的蘸水是哈尼族的传统。在众多的蘸水中,最有名的要数哈尼族的鸡肉蘸水,其主要配料有:小米辣、大小芫荽、苤菜根、花椒、姜、大蒜、葱、香柳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新鲜佐料切碎放入碗中,然后又将煮熟的鸡蛋、鸡胗、鸡肠、鸡肝等鸡的内脏切碎加入蘸水碗里,随后放入盐、味精、麻椒等调料,最后再把鸡汤倒在装满佐料的蘸水碗里搅拌均匀,这样蘸水就算制作完成了。哈尼蘸水香中有辣,辣中有鲜,鲜辣爽口,让人回味无穷。蘑菇房乡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宏伟壮丽的19万亩梯田和哈尼稻作农耕文化造就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保护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蘑菇房的建筑更是体现了哈尼族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蘑菇房是哈尼族古朴的传统民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土坯砌成墙、竹木做成梁,把整个屋架搭建得牢固稳当,再用茅草铺设屋顶,外形独特像蘑菇,因此而被称为“蘑菇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山水梯田而畔的蘑菇房,守望着千年哈尼梯田,是古今哈尼文化的重要实证,是传统村落的精华所在,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哈尼人共同的乡愁……红河迤萨东门红河县城迤萨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从清咸丰年间到民国末年,迤萨人到东南亚的经商活动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特别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是迤萨马帮最辉煌的时代,而迤萨东门则是迤萨马帮辉煌的历史印记。迤萨东门绝不仅仅指的就是东门,而是包括了紧挨着东门的姚初大院、钱二官大院,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东门城楼古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是红河县标志性的马帮时代的建筑,它们在迤萨这个山梁上凸显着不一样的个性,不论是方形三层结构的东门、法式建筑风格的姚初大院还是拱形的钱二官大院,其建筑风格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古老而雄伟,沧桑而神秘。东门斑驳而沧桑的历史感让人遐思无限,尽管围绕这些建筑发生的故事和人物已经走向了远方,但东门谜一样的故事留给了后人无穷的想象。红河哈尼焖锅酒“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不醉不够好朋友,不醉不出家门口。”这说的是红河哈尼“焖锅酒”。哈尼“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酿造“焖锅酒”以稻谷、玉米、高粱为主料,其制作方法是将蒸煮过的谷子或高粱放入土缸或土罐内,配以本土酒曲发酵,后移入大酒甑蒸烤,大酒甑上放置一个锥形铜锅,锅内盛入冷水,锅底处放置一个盛酒的小盆,酒分子上升后遇铜锅底部冷却变液体滴入盆中。“焖锅酒”味香纯厚,备受欢迎,是红河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待客佳酿。哈尼焖锅酒,喝了不上头,不口渴,不刺激肠胃,具有“香气悠久、风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酒味全面”的独特风格,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撒玛坝万亩梯田红河县撒玛坝梯田是哈尼梯田大家族中的特殊代表,其悠久的造田历史和博大的梯田内涵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其云蒸霞蔚,千层梯田直上云天的壮美风姿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这是专家、游客对撒玛坝梯田的赞誉,原因有二:撒玛坝是国史记载最早的哈尼梯田开垦地,是全世界集中连片规模最宏大的梯田。明洪武年间对开山造田有功的红河县左能土司吴蚌颇大力嘉奖。《临安府志》《土司册记》《红河县志》等分别记有:蚌颇倡导民众开水渠,造梯田,用牛耕,生产得以发展。在撒玛坝梯田区域有两个由大明皇封的土司:一个是左能土司吴蚌颇,一个是落恐土司陈氏一族。撒玛坝梯田总面积1.6万亩4300余级,四周有森林四千多亩。登临撒玛坝观景台,一个视点可将万亩梯田尽收眼底,在全球绝无仅有。哈尼族“多声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的《栽秧山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有权威专家已采录到8个以上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该民歌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种,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其它的《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与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较,多声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乐作舞“乐作舞”是红河县彝族、哈尼族共同喜爱的舞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以声乐、器乐、舞蹈相结合的一套歌舞体系,其发源地是红河县阿扎河乡的垤施、洛孟地区。舞蹈起源于彝族人晒荞子、踩荞子时,父母为颠、抖、哄、领娃娃的基本动作而产生的一套“踩荞舞”。后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演变成现在完整的十二套乐作舞。2008年6月,“乐作舞”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节庆日不管哈尼族还是彝族,大家都会集中跳起“乐作”,共同欢庆,共同祝愿吉祥幸福。“乐作舞”气势安然,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欢乐祥和。省级“乐作舞”传承人王里亮等多次应邀赴荷兰、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演,“乐作舞”以它独有的文化魅力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绿春长街古宴绿春的长街古宴作为哈尼族农历年末岁首“十月年”中的一个习俗,既是年末岁首里辞旧迎新的盛会,也是一种福寿安康的祝福盛会。绿春哈尼长街古宴2004年设席2041桌,全长2147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列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人们普遍誉称“天下最长的宴席”。节日当天,绿春城满街都是热闹的场面、欢乐的海洋,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不管是来的宾客还是好客的主人,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下午,哈尼族姑娘们在节日的气氛中,将一碗碗丰盛的菜肴,摆放到一张张精制的竹篾桌上;从城头至城尾,桌连着桌,凳接着凳,几千桌具有哈尼独特风味的美酒佳肴,沿着街道摆开来,一直延伸而去,摆成足足约有4公里长的雄壮的宴席“长龙”。绿春的长街古宴,经过10余年发展,如今成为集风俗、艺术、美食、节庆、商业、旅游等融为一体的节日盛典。姑娘节绿春的姑娘节最有特色的是戈奎乡的加梅、子雄等村,是由哈尼族过去“红鸟阿伍强扎”(煮糯米蛋饭吃)的习俗演变而来。村里某个姑娘准备出嫁了,朝夕相处的姐妹依依不舍共同煮糯米蛋饭吃一顿告别饭,相互叙旧。这种习俗沿袭至今,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现在的姑娘节规模大,全村要杀猪杀鸡设宴邀请男人参加庆贺。时间按惯例在每年农历九月(十月年前夕)第一轮属羊的日子,地点一般在活动场地较宽的露天广场,用竹笆铺上芭蕉叶作餐桌摆设成长龙宴。姑娘节以糯米蛋饭为主食,菜肴很丰盛,卷粉、豆芽、蘑芋、水芹四种凉拌菜不可缺。吃过早饭,小伙们便早早的赶到街上去等,姑娘们在家中精心打扮停当后走进街头,让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小伙子们“选美”。如若双方彼此中意,便开戏眉目传情。午饭开始,长者为姑娘节开杯祝福。长者、来宾交相祝酒过后,又是一群姑娘捧着酒杯,对每张宴席上的来宾敬酒,她们尽情地唱出一曲曲祝酒歌,让来宾回味姑娘们热情的挽留和神秘的祝福。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jnXRdX.html

(0)

相关推荐